布查德·克里斯托夫·米尼奇是俄罗斯帝国时期一名出色的军官,同时也是军事学院的院长,其于1683年5月9日出生在德国下萨克森州奥尔登堡的,一个从事水利通信的世袭工程师家庭里。
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米尼奇从小就接受了全面的教育,熟练掌握了工程和绘图艺术,以及在水利工程方面的知识,还掌握了拉丁语和法语。
1700年至1720年间,米尼奇在法国、黑森-达姆施塔特、黑森-卡塞尔和波兰-撒克逊军队中担任工程师。
在萨沃伊尤金亲王和马尔伯勒公爵的旗帜下,米尼奇参加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在欧洲进行了多次军事行动,这给了他战斗经验。
在德国,他获得了上校军衔;在波兰,他获得了奥古斯都二世授予的少将军衔 。
一、彼得一世的同伴1721年,应俄罗斯驻华沙大使多尔戈鲁科夫的邀请,米尼奇抵达俄罗斯,从事沙皇彼得一世所设想的工程事务。
当他向国王展示喀琅施塔得新防御工事的图纸时,彼得一世满意地说:
“感谢多尔戈鲁科夫,他给我带来了一位熟练的工程师和将军。”
米尼奇在1723年至1728年安排涅瓦河航行、铺设道路、修建波罗的海港口以及修建第一条绕行拉多加运河等方面的成功活动,使他深得沙皇彼得一世的尊敬。
1722年,米尼奇晋升为中将。
1726年,在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的领导下,米尼奇晋升为总司令,并被授予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
沙皇彼得一世死后,他的继任者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和缅什科夫虽然无意取消他生前所做出的种种改革法令的措施。
然而,由于政治处于极为不稳定的阶段,这导致了这些改革法令,有不少都难以继续执行下去。
1727年底, 曾在小君主彼得二世手下担任摄政王的缅什科夫失宠并被流放。
与此同时,不喜欢圣彼得堡而住在莫斯科的老波雅尔却得到了小皇帝的宠幸。
此外,彼得二世皇帝的祖母叶夫多基娅·洛普希娜也被囚禁在莫斯科新圣女修道院。
这导致彼得二世决定把他的宫廷从圣彼得堡迁往莫斯科。
1728年2月24日,年轻的皇帝彼得二世在莫斯科加冕,前一天宫廷迁至此处。
沙皇彼得二世完全不再关心国家事务,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
这直接导致国家机器瘫痪,腐败现象增多。圣彼得堡空无一人,甚至有人提出是否应该继续保留首都的问题,因为四年来没有帝国法庭。
1727年,彼得二世皇帝随宫廷迁往莫斯科,任命米尼奇为圣彼得堡统治者和俄罗斯帝国防御工事的首席总监。
1728年,米尼奇被提升为伯爵,并被任命为英格曼兰、卡累利阿和芬兰总督(直至1734年)。
此时,米尼奇正在圣彼得堡、维堡和喀琅施塔得进行紧锣密鼓的建设。
此时,米尼奇已经表现出自己是一位积极、坚持和高效的管理者,在水利工程和军事领域拥有非常深入的知识。
为了重振首都的公共生活,维护首都地位,米尼奇经常在家里举办舞会、晚宴,特殊日子还举行庆祝活动,并在船舶下水时举行阅兵检阅和庆祝活动。
由于他的努力,圣彼得堡依旧保留了其作为俄罗斯最重要城市的地位,直到其作为国家首都的功能真正恢复。
二、女皇安娜一世统治时期1730年1月30日,沙皇彼得二世去世,年仅十四岁。
1730年4月28日,彼得大帝弟弟约安·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女儿安娜·约安诺夫娜在莫斯科加冕。
这一活动在圣彼得堡举行,晚上在米尼奇家里举行了盛大晚宴后,举行了彼得二世生前从未有过的烟花表演。
一年后,米尼奇被传唤到莫斯科,负责为宫廷回归做好圣彼得堡宫殿的准备工作。 1731年秋天,卫兵返回圣彼得堡。
1732年1月15日,女皇安娜回到这座城市,正式入城的活动非常盛大。
与此同时,米尼奇组织了一次夺取涅瓦河冰雪堡垒的重演。
随着庭院的回归,暂时的荒凉被人口的涌入所取代,城市甚至开始出现住房危机。
以前仅由独立房屋占据的城市地区开始以极快的速度建成。
边界线沿着现在的扎戈罗德内大街延伸,但在边界线之外,一直到斯莫尔尼宫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建设也在进行中。
米尼奇承诺用自己的资金以借钱的方式抽干该地区的很大一部分,并永久拥有十分之一适合居住的空间的权利。
很短的时间内,城市大陆一侧的一大片区域(现已成为市中心)变得适合开发。
女皇安娜即位后,克里斯托弗·安东诺维奇被授予陆军元帅称号、军事学院院长,并于1732年2月25日被授予陆军元帅将军称号。
他奉命采取措施改善俄罗斯军队的困境。
米尼奇积极处理此事,整顿了军队的财务,并在军队内建立了伤员医院和驻军学校。
他组建了两个新的近卫军团——骑兵卫队和伊兹麦洛夫斯基军团,重组了近卫军和陆军团,并改革了军事学院。
米尼奇为军队制定了新的国家制度,取代了1704年的旧“成绩单”,在军队中引入了重骑兵(胸甲骑兵)军(12个团),创建了第一个骠骑兵团;俄罗斯军官的工资与受邀外国军官的工资相同。
他为俄罗斯创建了一个新的军队分支——工兵团——并为军官建立了一所工程学校。
在米尼奇的领导下,50座堡垒被建造或现代化。这些和其他变革改善了俄罗斯军队的状况。
三、但泽围城战和俄土战争1734年,在女皇安娜最喜爱的拜伦公爵的建议下,米尼奇被派去围攻法国门徒斯坦尼斯拉夫·莱什钦斯基所在的但泽。
经过血腥战斗,但泽被占领,但米尼奇因长期围困和允许莱什琴斯基逃离城市而受到指责。
米尼奇为自己的迟缓行为辩解道:“但泽有三万武装部队,而我却连两万都不足以围攻,而要塞的包围圈却长达九个德国英里”
(1个德国英里= 10000步,则大约有8公里)。
俄罗斯和奥地利的门徒撒克逊选帝侯奥古斯都登上了波兰王位。
1735年,为了回应克里米亚鞑靼人掠夺俄罗斯领土,决定向土耳其宣战。
米尼奇的热情洋溢以及他希望通过军事胜利,来提高自己的权威并超越奥斯特曼和拜伦的愿望,促使他接受了这场战争的总司令一职。
1736年,这位元帅率领5万大军组织了对亚速和奥恰科夫的围攻,向别列科普进发,征服了克里米亚。
经过长达一个月的艰难行军,5月21日,他的部队猛攻别列科普并进入克里米亚。
在袭击别列科普之前,米尼奇承诺,第一个活着登上防御工事的士兵将晋升为军官。
第一个是年轻的瓦西里·多尔戈鲁科夫,即未来的多尔戈鲁科夫-克雷姆斯基(此人是瓦西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多尔戈鲁科夫亲王的侄子,后来也一路当上了莫斯科总司令),他因此获得了中尉军衔。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役,格兹列夫(今叶夫帕托里亚)、阿克清真寺和克里米亚汗国首都巴赫奇萨赖被鞑靼人征服。
俄军因疫情暴发、疾病蔓延、缺乏食物和水而损失惨重,米尼奇元帅不得不率军返回俄罗斯(主要在今年乌克兰境内,包括了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的部分地区),但通往克里米亚的道路仍然为俄罗斯铺平。
与此同时,另一位俄罗斯元帅彼得·拉西于1736年6月占领了亚速。
克里米亚战役期间,米尼奇全军约有一半处于缺阵状态(战斗损失不超过2000人),这位陆军元帅拒绝了圣彼得堡秋季第二次前往克里米亚的提议。
1737年,米尼奇发起了新的军事行动,这次是越过第聂伯河到达奥恰科夫。
经过顽强而血腥的进攻,由于俄罗斯炮兵极其有效的行动,该堡垒于7月13日被占领。
此外,米尼奇元帅还树立了个人勇气的榜样,指挥着近卫军伊兹麦洛夫斯基团的一个营的士兵。
他亲自在要塞主塔上悬挂了卫兵旗帜。在向奥恰科夫过渡期间,米尼奇的军队损失惨重(约三分之一的兵力)——同样是由于广泛传播的疾病、斑疹伤寒、瘟疫、缺乏食物和饲料。
次年,米尼奇率军前往本德利(今摩尔多瓦境内),但又因流行病而未达到目标而返回南布格(今乌克兰西南部)。
军队的巨大损失并没有让米尼奇和圣彼得堡感到困扰,他们要求陆军元帅取得军事胜利。
1739年8月17日,为了确保与在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作战的奥地利军队的配合,米尼奇于1739年初向摩尔达维亚发起进攻,实现了战争的转折点。
8月,俄军在霍廷附近的斯塔武恰尼战役中击败了土耳其军队。
在这里,多达9万的土耳其军队包围了俄罗斯军队。
但米尼奇使用了一个军事伎俩,模拟从左翼进攻,然后用主力在右翼攻击敌人。
土军狼狈地渡过普鲁特河,米尼奇军队伤亡13人、54人受伤。
两天后,土耳其霍廷要塞投降,摩尔多瓦大部分地区很快被占领。
罗蒙诺索夫在他的第一首颂歌中歌颂了这一胜利,这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中的第一次诗意经历。
来自瑞典的进攻威胁以及俄罗斯盟友奥地利退出战争迫使女皇安娜与土耳其签订了《贝尔格莱德和约》,就此结束了俄土战争。
条约的内容对俄罗斯很不利,让其直接失去了许多领土和黑海通道。
同时也让,米尼奇这位雄心勃勃、正在准备新战役的元帅停止了战斗冲动。
他因其在战争中的行为而获得的奖励是第一圣安德鲁勋章、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团中校军衔(只有君主有权在该团中授予上校军衔)和金色的剑上洒满了钻石的奖章。
四、推翻拜伦的权力1740年,女皇安娜去世后,根据她的遗嘱,拜伦公爵成为尚在襁褓中的皇帝约翰·安东诺维奇(也就是伊凡六世)的摄政王。
最高贵族中,对拜伦这位摄政王的不满是极大的。
1740年11月8日晚,米尼奇曾发现因拜伦公爵的压迫而流泪的安娜·列奥波尔多夫娜(彼得一世的侄孙女,沙皇伊凡六世的母亲)。
米尼奇承诺支持她,于是他命令副官曼施坦因率领20名士兵在他的卧室里逮捕拜伦公爵。
之后,由安娜·列奥波尔多夫娜自己来担任沙皇伊凡六世的摄政王。
在这一过程中,米尼奇的功劳是很大的,安娜·列奥波尔多夫娜并不反对授予米尼奇大元帅的军衔,但她最终却将这一头衔让给了伊凡六世的父亲、不伦瑞克的安东·乌尔里希。
而米尼奇则让其主要负责国家事务,成为军事、民事和外交事务首席部长,如同一国的宰相一般。
然而不久后,米尼奇很快就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并很快就被迫辞职。
1741年,随着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发动政变推翻了摄政王安娜·列奥波尔多夫娜和伊凡六世,并让自己继位成为俄罗斯帝国的新一任女皇。
接着,米尼奇受到审判,并因一系列虚假指控(叛国罪、帮助拜伦、贿赂和贪污),被判处死刑。
从要塞步行到刑场时,米尼奇精神饱满,与随行军官交谈,回忆起战争和军人所熟悉的死亡准备。
然而,当他上了断头台之后,却听到了新的判决:处决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佩利姆村,被米尼奇驱逐的拜伦公爵正在那里流放。
然而,当米尼奇这位陆军元帅在圣彼得堡被判刑时,拜伦公爵一家已经在收拾行李,准备从佩林前往雅罗斯拉夫尔(伊丽莎白赦免了拜伦,但不允许他进入莫斯科或圣彼得堡)以获得永久居留权。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拜伦所坐的船和米尼奇所坐的船,恰好在主干道上相遇,而这两位昔日的显贵,此时则是简单互相看了一眼,甚至没有互相点头,就默默地分道扬镳了!
米尼奇最终在佩利姆度过了漫长的20年。
多年来,他没有放弃,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种植蔬菜,教孩子,并提出了各种工程和军事项目(但这些工程和项目没有任何应用)。
此外,米尼奇还不时向首都发出建议,任命他为西伯利亚总督。
五、流亡归来20年后,即1762年,新任皇帝彼得三世将78岁的米尼奇送回圣彼得堡,授予他所有军衔和奖项,并让他进入帝国议会。
最初,米尼奇支持新皇帝的倡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怀疑此举正确性。
他特别反对与丹麦的战争和以普鲁士方式改造军队。
后来,当宫廷中的政变开始有利于叶卡捷琳娜皇后的时候,出于对彼得三世解放自己的感激之情,米尼奇建议皇帝逃往勒韦尔,加入驻普鲁士的俄罗斯军队。
政变后,叶卡捷琳娜皇后成为继位成为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米尼奇虽然在最后关头,帮助了彼得三世,但依旧还是得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宽恕,并向她宣誓。
之后,米尼奇依旧热心地继续他的工作,从事他所喜欢的军事工程项目,在给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信中,他曾经这般写道:“睡眠几乎让我闭不上眼睛……我闭上眼睛,想着不同的计划,当我醒来时,我再次将思绪转向这些计划。”
米尼奇在给叶卡捷琳娜的信中多次建议,女皇能够对土耳其人和克里米亚鞑靼人发动一场新的战争,以完成他三十年前开始的事业,但他没能活着看到这一建议得到执行一年。
1767年10月16日,米尼奇病逝,享年84岁。
死后最初被埋葬在涅瓦大街的彼得教堂,但随后骨灰被转移到多尔帕特附近的卢尼亚伯爵庄园。
到了后来的苏联时期,米尼奇的安息之地上建有猪圈。
米尼奇虽然拥有德国血统,但他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在俄罗斯得到了体现,他长期热心地服务于俄罗斯,将俄罗斯视为他的第二故乡。
他作为杰出的军事和经济人物、战无不胜的元帅和彼得一世的继承者进入了俄罗斯历史。
米尼奇为提高俄罗斯军队、农奴制和后方服务的质量开展了大量工作。
其巨大的创造性活动还涉及俄罗斯帝国国家体系的加强。
米尼奇伯爵元帅在18世纪的战争以及整个俄罗斯军事史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他的指挥下,俄罗斯军队首次入侵克里米亚,成功地、几乎没有损失的击退并驱散了克里米亚可汗在自己领土上的游牧部落,占领了汗国的首都巴赫奇萨赖,并烧毁了克里米亚。
米尼奇在俄罗斯历史上首次在一场旷野战斗中击败了土耳其军队,这在莫斯科引起了极大的尊重,特别是在奇吉林战役之后。
在彼得大帝失败的普鲁特战役之后,土耳其人所向披靡的神话尤其盛行。
米尼奇在斯塔武恰尼战役中击退了本杰里的塞拉斯基尔维利帕夏的优势军队。
这是俄罗斯人对土耳其人的第一次真正的胜利,标志着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胜利战争的开始,而正是米尼奇元帅为俄罗斯军事辉煌的这一页奠定了基础。
米尼奇元帅的一句格言现在经常被各种历史出版物使用,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曾经引用过:“俄罗斯国家比其他国家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它是由上帝直接统治的,否则的话,无法理解它是如何存在的。”
然而,这句话(根据翻译的不同,其内容可能略有不同)是他的儿子约翰·恩斯特·米尼奇自1764年以来在与彼得里舒勒·布兴总监的谈话中说出来的,他是俄罗斯帝国的海关总署长。
它带有讽刺的色彩——暗示俄罗斯缺乏有效的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