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银发染霜,岁月如梭。
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已悄然成为许多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7亿,而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攀升。
许多患者已养成在家自测血压的习惯,这本是一件好事,却因操作不当而导致测量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贻误病情。

如今,家用电子血压计已成为许多家庭的必备医疗器械。在家测量血压确实便捷,能够及时掌握血压变化,为医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血压数据。
然而,许多人在测量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误区,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甚至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
误区一:随时随地测血压,想测就测
"刚喝完一杯浓茶,顺手就测了血压,结果吓了一跳,比平时高了20多毫米汞柱!"家住北京的李大爷慌忙拨通了社区医院的电话。
经医生询问后才知道,原来是测量时机不当导致的血压波动。

血压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产生波动,如情绪、体位、饮食等。中国高血压联盟指南建议,测量血压应选择在安静环境下进行,测前30分钟避免剧烈活动、吸烟、饮酒、饮用含咖啡因饮料,测前至少5分钟保持安静休息。
最理想的测量时间是清晨起床后(排尿后,服药前)和晚上睡前各测量一次。
英国高血压学会的研究表明,晨起血压往往是一天中的最高点,也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的危险时段。而测量晨起血压,能够更好地评估高血压控制情况及药物疗效。
因此,晨起血压测量尤为重要,切不可忽视。

误区二:姿势不当,随意测量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测血压也讲究'三分测量,七分姿势'啊!"老中医王先生常对前来求诊的病人这样说。
测量血压时的姿势确实至关重要。许多人测量时手臂悬空,或将血压计放在心脏水平线以上或以下,导致读数产生偏差。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发表在《循环》杂志上的研究,不正确的姿势可能导致血压读数误差高达10毫米汞柱。
正确的测量姿势应该是:坐位测量,后背有靠,双脚平放在地面,不要翘二郎腿;测量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手臂放松自然伸展,手掌向上;袖带应绕在上臂中部,袖带下缘应高出肘窝2-3厘米。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专家指出,许多老年人习惯躺着测血压,这种姿势可能导致读数偏低。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应保持坐位测量。
若必须卧位测量,应在病历中注明,以便医生做出正确判断。
误区三:一次测量,一锤定音
"测一次不准,再来一次!"这是许多人测血压时的常见想法。
然而,单次测量的血压值往往不能代表真实水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同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连续测量血压,数值常有差异。

这是因为血压本身就存在波动性,加之测量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因素,都可能影响读数准确性。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每次测量应至少测2-3次,间隔1-2分钟,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如果前后两次测量结果相差超过5毫米汞柱,应继续测量1-2次,取后几次的平均值。
此外,为了全面了解血压情况,最好能坚持每天定时测量,并记录下来,形成血压日记,这对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误区四:血压计选用不当,忽视校准
"市面上血压计种类繁多,随便买一个就行了吧?"很多人在购买血压计时存在这样的误区。
殊不知,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的血压计准确度存在差异,选择合适的血压计至关重要。

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的建议,家用血压计应选择经过临床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避免使用手腕式或手指式血压计,因为后者受体位影响大,测量结果往往不够准确。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科专家提醒,即使是品质良好的血压计,也需定期校准。一般建议每年至少校准一次,可在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
校准方法是与医用水银柱式血压计进行对比测量,如果误差超过4毫米汞柱,则需要进行校准或更换设备。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专家张教授强调:"家庭血压测量对高血压患者意义重大,但前提是测量方法正确。
许多患者因测量不当而产生焦虑,甚至擅自调整药物剂量,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除了以上四大误区外,还有一些细节也值得注意:测量前应排空膀胱;测量时保持安静,不说话;袖带大小要适合上臂周径,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结果准确性;对于老年人,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还应进行立位血压测量,以排除体位性低血压。
长期自我监测血压对高血压的控制具有积极作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坚持家庭自测血压的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比不测量的高出近30%。
这主要是因为自测血压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依从性,同时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更全面的依据。
西方有句谚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规律,就能更好地与高血压这个"隐形杀手"抗争。

只有科学规范地测量血压,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为健康保驾护航。
对于那些已经养成在家测血压习惯的中老年朋友们,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测量方法,避开这些常见误区。
毕竟,正确的测量才是控制血压的第一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缺少健康知识,缺少的是正确执行的态度和恒心。
希望每一位关注血压健康的朋友都能掌握科学的测量方法,让血压管理更加精准有效。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
2. 《家庭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中国循环杂志,2020年第35卷第6期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