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央电视台举办“八一”晚会,著名歌手毛阿敏登台献唱,她演唱的一首《马兰谣》一经播出便受到全国人民广泛关注,这首歌也迅速火遍了大江南北。
随着《马兰谣》的火爆,有人却指出,它将我国一处绝密的军事基地暴露给了全世界,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首歌对马兰基地的全体官兵和科学家们能够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坚持开展国防事业,进行了深情的称赞和描绘。正因为有了他们,我国才有了保障和平的盾牌。这首歌表达的情感和精神是积极的。但马兰作为我国的军事基地,是一处十分绝密的地点。
如今,它就这样出现在家喻户晓的歌词中,难免有泄密的嫌疑,也正因如此,外界才出现了类似的声音。
但实际上,真实情况并非如此。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社会上便出现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童谣:
“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
这首童谣中的“小皮球”就是指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架脚踢”则是指试验场上高达102米的铁塔,“马兰开花”则是指在马兰基地成功爆破的第一颗原子弹。“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则是该基地对外联系的两个信箱号。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在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落后的情况下,毅然作出了发展原子弹的战略决策。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几次遭到了来自国外的核威胁。抗美援朝战场上,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叫嚣“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据一份资料显示,美国五角大楼甚至已经制定一份目标清单。在此后的几次局部战争中,美国都曾考虑过对我国“使用原子弹”。
此外,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方面也曾计划对我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虽然这些都是威胁,最终都没有付诸行动,但不可否认,面对核威胁,新中国还没有与之相当的力量对抗。
于是,为了彻底摆脱核威胁,中国最终下定决心发展核武器。最初,苏联方面向中国研制原子弹方面提供了一些帮助,但在苏联看来,中国并不具备发展核武器的能力。
虽然外界都不相信中国有能力发展核武器,并出现了一些嘲讽的声音,但中国的科研人员却毫不在意,我国想方设法将苏联的援助技术最大化地利用起来。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向苏联专家请教、学习。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方面单方面撤回所有援华专家。我国原子弹研制一度陷入停滞。
但面对困难,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收集一切国外的科技情报资料,从中仔细寻找有用的信息。很快,中国便掌握了与原子弹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
中国独立自主地掌握了原子弹技术,令世界震惊不已。尤其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技术水平更是让许多国家难以置信,因为我国原子弹的难度要比其他国家的第一颗原子弹技术高得多,而且我国发展原子弹的速度也是最快的。
参考资料:读报参考2023年31期、《军事史林》、知识窗2001年10期、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