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鸡舍温度要恒温,却不知适当变温,能刺激鸡的新陈代谢
在养鸡的世界里,众多养殖户都秉持着一个看似合理的原则:鸡舍温度要恒温。毕竟,我们人类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习惯了相对稳定的温度,就自然而然地认为鸡儿们也需要恒温的环境才能茁壮成长。然而,这里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误区。
先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有些鸡舍按照传统恒温理念来调控温度,鸡的生长状况却不尽人意,而有些养殖户看似做了“违背常理”的温度调整,鸡却长得更好呢?这就像一个谜团,困扰着许多养殖户。你看,大家都觉得恒温是保障鸡健康成长的关键,可现实中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养殖结果。
从鸡的生理特性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鸡作为一种家禽,它们的身体机能适应能力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我们习惯了为它们营造恒温环境,其实是一种过度保护的行为。正常的恒温环境,就像把鸡关在一个舒适但缺乏挑战的小笼子里。它不需要去适应太多的外界温度变化,身体的机能就难以得到全面的刺激和锻炼。长期处于恒温环境下,鸡的新陈代谢会陷入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就像一台始终在一个固定运转速度下的机器,久而久之,机能提升的空间就会变得很小。
从养殖成本角度看,单纯追求恒温也有很大的弊端。为了保持恒温,养殖户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成本,无论是冬季的取暖设备,还是夏季的降温设备,都是不小的开支。而且这种恒温环境下的鸡容易产生应激反应。比如说,当外界温度稍有波动,恒温鸡舍里的鸡就会比经过适当变温锻炼的鸡更加脆弱。这种应激反应可能会影响鸡的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它们的生长速度和免疫力。据统计,经常处于恒温但偶尔遭遇较大温度波动的鸡,其生病率会比经过适当变温训练的鸡高出30%左右。这30%的差距,在大规模养殖中就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
再与其他动物的养殖类比。比如在一些野生动物的圈养与放养研究中我们发现,那些偶尔被放归自然接受自然温度变化的动物,它们的适应能力和身体素质都要强于一直被圈养在恒温环境下的同类。鸡虽然经过了一定程度的人工驯化,但依然保留了部分对自然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性本能。就像草原上的羊,它们并不是一直生活在恒温的羊圈里,而是可以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它们的身体机能反而更加健壮。
那如何适当变温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
首先,要了解不同生长阶段鸡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比如在鸡苗阶段,刚出壳的鸡苗比较脆弱,这个时期需要相对较高的温度,一般在32 - 35摄氏度左右。但是这不是一成不变的恒温,而是可以每天有小范围的波动,比如上下浮动2 - 3摄氏度。这就如同春风拂过大地,虽有一丝凉意的波动,但不会影响幼苗的生长。到了中期的小鸡,温度可以逐渐下调,每天降低0.5 - 1摄氏度,直到达到18 - 25摄氏度的适宜范围,并且这个范围内也可以每周有1 - 2摄氏度的波动。
其次,要善于利用自然温度。如果是白天天气较好,阳光充足的时候,可以适当打开窗户或者通风设备,让自然风调节鸡舍温度。但要注意避免强风直接吹到鸡身上,以免引起鸡的感冒等疾病。就像我们人类在春秋季节,适当地接受早晚温差,能锻炼身体的抵抗力。到了夜间,如果温度较低,可以适当增加保暖措施,但也不能让温度过高,让鸡适应夜晚的低温环境。
再者,要根据季节调整变温策略。在夏季,天气炎热,鸡舍内的温度很容易过高。此时可以采用喷雾降温等方式,同时不要过度追求低温恒温。让鸡舍内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让鸡适应夏季的高温与偶尔的降温。冬季则相反,要注意保暖但也要有适当的变温措施。比如在中午相对暖和的时候,可以适当降低炉火的火力,让鸡适应一定程度的降温。
从心理角度看,鸡也有对环境温度变化的心理预期。如果我们一直给予恒温环境,鸡就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一旦温度发生较大变化,它们会变得恐慌不安。就像孩子长期被过度保护,一旦进入一个稍微有挑战性的环境就会不知所措。而适当变温能让鸡养成更积极应对环境变化的心态,它们会主动调整自身的生理机能来适应温度变化。
在饲料方面也需要配合变温措施。当变温训练强度较大时,可以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帮助鸡增强抵抗力,更好地适应温度变化。比如维生素C能够增强鸡的应激能力,在变温时期可以适当增加其在饲料中的比例。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适当变温对于鸡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变温锻炼出的鸡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这就减少了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在如今人们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的时代,这无疑是一大优势。另一方面,减少能源成本消耗,也是顺应现代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
在鸡舍温度管理这个领域,一直以来的恒温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养鸡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适当变温在刺激鸡新陈代谢、提高生长性能、降低成本等多方面的重要性和独特性。通过了解鸡的生长周期、利用自然条件、配合饲料调整等方法,可以让养殖户更好地实施适当变温策略。让我们打破恒温的固有思维,开启鸡舍温度科学管理的新篇章,让鸡在新陈代谢被刺激的情况下健康、快速地成长,为养鸡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