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大战后,兰陵王高长恭对高纬说:国事就是家事,我没想那么多

奋强纪实 2025-01-13 14:25:35

公元564年,北周应突厥之约,出动二十万兵力对北齐发起进攻,致使北齐的洛阳城陷入万分危急的境地。在此情形下,北齐武成帝高湛即刻派遣兰陵王高长恭以及大将军斛律光率领军队赶赴洛阳,实施救援行动。

北周兵力极为强盛,高长恭与斛律光面对此情形,并不敢贸然直接同北周军队展开正面交锋。在此状况下,高湛作出了相应安排,他紧接着传召并州刺史段韶,命其迅速前往洛阳进行驰援,以应对当前的局势。

当段韶抵达洛阳后,便即刻对北周军的形势展开了观察。随后,他率领着左军,与兰陵王所统领的中军以及斛律光带领的右军一同,摆开阵势,与北周军形成了对峙之态。

必须得承认,这三个人一旦联合起来,那威力着实惊人,真的能比得上千军万马。你瞧,北齐军这边采用且战且退的策略,以此来诱敌深入。就在这期间,兰陵王高长恭带着五百骑兵,成功冲出了北周军的包围圈,径直来到了金墉城下。

彼时,身着重甲的高长恭出现在金墉城上,可城上的将士们却并不认得他。由于对其身份不明,所以这些将士们自然也就不会对高长恭有所响应了。

彼时,高长恭果断卸下身上的甲胄,将自己的面容展露出来。待城上之人看清是兰陵王亲临,赶忙派遣诸多弓箭手前去配合他作战。在各方协同之下,金墉城最终成功解除了被围困的危机局面。

而北周的军队纷纷抛下营帐,解除对敌军的围困后逃走了。据《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内容便是如此情况。

从邙山一直到穀水,这三十里的范围之内,各种军用的物资以及作战的器械,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河流与沼泽之地,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在这关键的一战当中,北周军队遭遇了惨重的失败,与之相反,北齐则大获全胜。武成帝高湛还特意亲临洛阳,对作战的将士们进行犒赏慰问。而兰陵王高长恭更是凭借此役声名远扬,将士们出于对他的钦佩,特地为其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

从这里能看出,高长恭在这一战中展现出了无比耀眼的风采,此役无疑成为了高长恭人生的高光时刻。然而,当时年仅9岁的太子却在战后心有余悸,他对高长恭说道:“你冲入敌阵太深啦,要是遭遇失利,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源自《北齐书》)

那时高纬年仅9岁,高长恭这位堂兄可没少让他挂心。怎么也没想到啊,高长恭竟然带着区区五百骑兵,就毫无畏惧地冲进了北周军那层层围困的圈子,一路奋勇拼杀,径直就杀到了金墉城的城墙之下呢。

此事极为凶险,稍有差池便可能有去无回,高纬回想起便心有余悸。然而高长恭却神色淡然地说道:

家中之事令人倍感亲切,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了。(出自《北齐书》)

这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国事其实就如同家事一般呢。我当时真的没去考虑那么多复杂的东西,就是很单纯地那么个想法,没做过多的琢磨啦。

高长恭乃神武帝高欢的孙子、文襄帝高澄的儿子。在他眼中,北齐的国事就等同于自己的家事。既然是家事,那不管面临何种危险,都无需多作思量,毫不犹豫地就该冲上前去应对,这对高长恭而言,本就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那时候的高长恭,心中热血如同燃烧的火焰般沸腾不已。面对国家遭遇的危难,他怀着满腔的赤诚,丝毫不惧怕其中潜藏的危险,毅然决然地朝着困难迎头而上,展现出无畏且坚定的姿态。

可以肯定的是,当两人进行这一番对话之际,双方皆是赤诚无比的。高纬对于高长恭,不但饱含着关切之情,内心亦有着诸多的担忧,说不定在其心底,还存在着对高长恭的那份崇拜之意呢。

高长恭面对这位年轻的太子时,始终保持着谦恭的态度,且忠心耿耿。他满心愿意向未来即将登基的皇帝奉献自己的忠诚,这种忠诚是纯粹的,全然不会去考量其中的利弊得失,只是一心一意地尽忠罢了。

人总是会发生改变的,高纬与高长恭自然也不能免俗,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们二人都和从前不一样了,各自走上了不同的改变之路,往昔的模样渐渐褪去,迎来了不一样的他们自己。

在邙山之战过去后的第二年,高湛选择退位,由高纬继承了皇位。而高长恭在此期间一直于地方任职为官。直至570年的时候,高长恭开始出任录尚书事这一职务,从那之后,他不断在战场上建立赫赫战功,所担任的官职也随之一步步晋升,越来越高。

在邙山之战那个时期,高长恭与高纬之间倒还呈现出兄友弟恭的和谐状态。然而,随着高长恭屡立战功,高纬虽也一次次为其擢升官职,可他俩之间的君臣关系却变得极为微妙起来,不再如往昔那般单纯了。

高纬生性自卑怯懦,由此对高长恭心生忌惮之情。面对这样的状况,高长恭为了能够保全自身,也是煞费苦心,采取了诸多举措,做了不少事情来试图应对这一棘手的局面。

就拿571年的定阳之战来说吧,当时段韶生病,高长恭便接替了他的职务统领军队。而在这期间,高长恭老是收受他人贿赂,他身边的亲信对此很是不解,可面对亲信的疑惑,高长恭只是一声不吭,保持着沉默。

高长恭的亲信见到他那样子,于是开口问道:

难道不是因为芒山大捷之后,担心由于自身的威武而被猜忌,所以想要自我玷污来避祸吗?(此句源自《北齐书》)

在邙山之战里,高长恭表现得光芒耀眼,可这并非好事。于是,他便采取了自秽这种做法,要知道,这可是不少功高震主的臣子常常会选用的自保途径之一呢。然而,其亲信却并不认可他这么做,原因在于亲信觉得:

他认为高长恭这般举动不但无法避开灾祸,反倒极有可能惹来祸端。于是乎,他便给高长恭想出了个主意,那就是让高长恭以生病为由待在家中,也好图个安稳,尽量避免可能降临的灾祸。

在当时的北齐,即便高纬对高长恭心存忌惮,可却又不能不任用他。如此一来,高长恭想要托病在家的想法根本没法实现,只要北齐面临对外开战的情况,高长恭就必定得奔赴战场,这是无法逃避的局面。

就此情况而言,高长恭曾发出这样的抱怨:“我去年脸上冒出了一个痈,可到了今年却怎么都没再发出来。”恰恰就是从这时候起,高长恭哪怕生了病,也坚决不肯去接受医治了。

事实上,透过这些事情不难发现,不光是高纬对高长恭心存忌惮,就连高长恭自身也早已不复纯粹了。

究竟是高长恭不再纯粹地尽忠从而惹得高纬心生不喜,还是由于高长恭曾经那句“国事就是家事”的言论,使得高纬对此深深忌惮,实在是难以分辨清楚。

总而言之,时间来到了573年,彼时段韶以及斛律光均已离世。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高纬最终还是对高长恭采取了行动,对其下手了。

在这一年的五月时分,高纬差遣使者徐之范前往高长恭处,送去了一杯毒酒。

高长恭的目光落在那杯毒酒上,而后转头看向出身于荥阳郑氏的兰陵王妃,轻声说道:

“我以忠诚之心侍奉君主,对上天未曾有任何罪过,为何却要遭受被毒酒赐死的厄运啊!”(源自《北齐书》)

高长恭满心困惑,自己这一生始终忠君爱国,身为高家的子弟,每次踏上战场那都是奋勇当先,全力杀敌,更是屡立赫赫战功。可怎么也想不通,为何最终等来的竟是一杯要命的毒酒呢?这结局实在让他难以接受。

高长恭怎么都想不通的事儿,郑氏自然也是一头雾水。可她哪舍得丈夫就这么死去,于是哭着说道:“为啥不直接到皇帝跟前问问究竟是怎么回事,也好把事情给解释明白呢?”

高长恭心里怎会不想去问问究竟是为什么呢?他又何尝愿意喝下那杯毒酒。可他心里十分清楚,既然高纬已经让徐之范送来了毒酒,这便已然表明了高纬的态度,他又能如何呢。

高纬压根就不愿去见高长恭,心里只想着让高长恭把那杯毒酒给喝下去,并且连个像样的理由都不打算给人家,就这般决然地要置高长恭于死地。

在封建等级制度之下,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旦君主下达让臣子赴死的命令,臣子便没有任何违抗的余地,只能乖乖领命赴死,因为那时的观念便是如此,臣子对君主需绝对服从,哪怕是面临死亡的要求,也只得依从,实是无奈之举。

因此,高长恭只得把心中那如潮水般翻涌的苦涩强压下去,而后端起了那杯致命的毒酒,一仰头,将其缓缓饮下。

回想往昔之时,段韶、高长恭以及斛律光三人联手,那对北周军而言,无疑是极其沉重的打击。北周的军队在与他们交锋的过程中,一回又一回地遭遇失败,败绩连连,着实被打得狼狈不堪呢。

不过在571年的时候,段韶因病离世了。紧接着到了572年,斛律光竟遭到高纬的暗中谋害。再往后,573年这一年,高长恭也未能逃过厄运,喝下了高纬所赐的毒酒,结局令人惋惜。

北周有三人相继离世,这本该是让北周为之欣喜的事儿,可对北齐而言,却无疑是一场灾难。然而北齐的高纬呢,他压根就察觉不到这等灾难的降临,只是一味地沉醉在那温柔乡之中,全然不知北齐已被他一步步拖入了深陷的泥淖里啦。

北齐在失去段韶、高长恭以及斛律光之后,对于北周而言,已然沦为一只待宰的羔羊。北周只需随意出兵征伐,北齐便会如同大厦倾塌一般,迅速溃败瓦解,毫无招架之力。

公元577年,北齐宣告灭亡,高纬随后被押送至长安。然而,仅仅过了八个月的时间,宇文邕便将高纬处死了,彼时的高纬年仅22岁便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0 阅读:9
奋强纪实

奋强纪实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