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小兵)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开启了依法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征程。为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大力宣传中医药法,需要一群义无反顾开拓中医事业之路的人,“济尚堂”的创始人张尚钦老先生首当其冲,成为弘扬中医药学的领路人。
师出名门 潜心学习
张尚钦,祖籍四川南充, 17岁时,遇到了当地名医蒋学林,从此踏上学习中医的道路,学习中医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成为治病救人的精诚大医的开始。老师傅每诊治一个病人,让他复诊,通过望、闻、问、切,说出遣方用药的理由和依据,然后再在他开的方药上加减,并指出用药对症与方药配伍中的“君、臣、佐、使”的关系及规律。老师傅常教导他:“学医首先要学会做人,医学是关乎到人生命的大事,树立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济世活人是一个医生必备的素质,然后再谈学医。” 老师傅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令他钦佩,他决心以老师为榜样,做一个尽心竭力为群众服务的人。
在学习老师傅的中医知识的同时,他还反复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还认真学习西医基础理论及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常因一方一法,向专家请教、同身边的同事切磋,甚至向病人询问有用的民间验方,对各种有疗效的治疗一方法,他孜孜以求,师古不泥,兼收并蓄,为之后的岐黄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提起当年的艰苦求学之路,张尚钦没有抱怨,只有感恩。他说,如果没有当年的老师的引导,就不会有做中医的志向,而如果没有求学中医的经历,就不会具备识药辨药的能力。一个中医药功力不行的人,怎么能为老百姓看好病呢?
“现在中医传承分成两种方式,一种是学校教育,一种是‘师带徒’方式。自古以来中医教育一直采取师徒传授的方法。中医是一种经验科学,更需要医生去体会,去整体把握患者的情况。” 张尚钦认为,一个好的中医需要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学会传统中医应用,第二个十年形成自己的特色,到了第三个十年,在临床积淀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创新的理论和方法。
医德双馨 爱心传承
作为辽南地区有名的老中医,67岁的张尚钦仍然坚持每天坐诊,他的门诊每天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患者。
“我父亲的冠心病就是您给治好的,这次我也专门来找您给看看。”一位中年患者还没坐定就开始了交谈。张尚钦示意他坐下,像老朋友一样,慢声细语地开始询问病情,然后把脉、断症、开方……直到患者满意而归。
这样的事情在张尚钦的诊所每天都在发生……
王某,女,38岁,是大连市某单位的职工。她患类风湿关节骨病5年。对称性大小关节肿痛、僵直,双膝、肘、腕关节呈屈曲状态,长期卧床不起,经多家医院医治无效后,2017年经人介绍来大连金州找张尚钦诊治,王某一见到张医师就哭着说:“医生,你要救救我,我还年轻,我要为国家多作作贡献,还要……”。 患者的哭诉象刀子一样剜着张尚钦的心,他为患者的精神感动,于是,他当场立下誓言:“我一定尽力为你解除病痛的折魔” 。他大胆采用整体疗法,治疗一个月,肿痛逐渐好转,一天下午患者竟奇迹般的走下楼跑进张尚钦的办公室。此时此刻,医生和患者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兴的泪水潮湿了王某的双眼。经过3 个月治疗,王某重返工作岗位,回到她久违的岗位。王某一家人执意送给张尚钦一面锦旗:“医术精湛 医德高尚”。
找张尚钦看过病的人众口一词:张尚钦是个医术精湛的医生,更是一个重医德富有爱心的人。张尚钦说的很实在:“我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人,我了解一个病人带给自己和家庭的痛苦,作为一个医生没有好的医德和对病人的爱心,就是医术再高,不算称职医生”。因此,张尚钦对每个病人,都看作是自己的亲人一样精心治疗,总是把病人的每一分钱用在刀韧上,不该用的决不乱用。他把治好患者的病当成人生的最大满足和幸福。在他从医的几十年里,共为无数患者减免费用几十万元。
从事中医综合诊治近50年,张尚钦在临床疾病的诊治方面,发挥中医优势,对痛风、高血压、冠心病、妇科疾病、不育不孕症、荨麻疹、祛湿、祛寒等有自己独到见解和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现在我已经67岁了,生理年龄上已进入了老年期,但从工作经验和事业年龄来看,我还是中青年。我还想在今后的医术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张尚钦说,功名于他从来不是心上事,唯有所爱的医学事业和让患者恢复健康是其毕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