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曲《百鸟朝凤》是怎样创作的,和钢琴曲有什么不同

铭桉看国际 2023-10-25 11:16:03
唢呐曲《百鸟朝凤》的形成过程

唢呐,作为独具特色的民族吹奏乐器,音色粗犷,变化丰富,音量较大,风格强烈,富于喜庆色彩,通过气息的控制也能够奏出清幽的萧声,且擅长模仿飞禽走兽之声。通过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因此在民间很受欢迎,广泛应用于戏曲、歌舞、民间吹打中。

《百鸟朝凤》是我国民间唢呐音乐中的优秀曲目之一,原曲为民间吹打乐,在我国民间流传多年,但起源年代久远已不可考,流行于豫、鲁西南各地,广泛吸收各地区的传统音乐元素独具民族特色。

吹奏旋律即兴发挥,没有固定结构,音律和曲调通过一辈辈艺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这种传授方式有一定的变动性,在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后发展成了多种版本,也都具有较强的即兴性。

在1953年和1974年,唢呐名家任同祥与陈家齐先后两次对曲目进行整合改编取其精华,于1975年最终定稿。

在改编整合的过程中,作曲家保留了一些音乐性强,艺术价值高的地方民族音乐素材进行再编创作,最终作品分为八段,综合运用了多种复杂的唢呐吹奏技巧,惟妙惟肖的描绘出一幅百鸟争鸣,百鸟齐飞的林间场景,将旋律与鸟啼交织融合,令听者身临其境,陶醉其中。

改编整理后的唢呐曲《百鸟朝凤》在国内迅速传播开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钢琴曲《百鸟朝凤》的创作历程

钢琴曲《百鸟朝凤》是王建中先生对唢呐曲《百鸟朝凤》进行的再度改编创作,在原曲基础上提炼保留了其中的民族音乐文化内涵和中国风韵,借助钢琴这一西洋乐器传递表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由于两种乐器的发声原理不同,唢呐依靠气流引发簧片震动发声钢琴为击弦震动发声,在改编时王建中先生灵活运用了倚音、波音、颤音、变化音等多种写作手法来模仿唢呐的弹舌、花舌音、滑音、颤音,泛音等吹奏技法,捕捉唢呐这一吹奏乐器以及其它伴奏乐器的音乐特点,模仿出吹打声、鸟鸣声、虫兽声和多种器乐声。

作者也对原曲的旋律及和声进行了再次丰富和编创,结合西方作曲技法,使作品的音乐结构更加规整清晰,在作品中运用大量的四五度叠至,色彩和弦及五声纵合化的创作技法使和声效果更加丰富立体,旋律中的民族音韵特点鲜明深入人心,成功的描绘出了一幅郁郁葱葱秘境深林里百鸟争鸣百鸟和鸣的画卷。

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延续了原曲热情欢快,活泼喜庆的音乐风格,展现出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特色鲜明的中国风韵。

《百鸟朝凤》的改编是一次将中国传统民俗音乐与中西方乐器和西方作曲技法融合的成功创新。

钢琴曲《百鸟朝凤》曲式结构分析

钢琴曲《百鸟朝凤》保留了原唢呐曲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的曲式结构——多段体AB循环。乐曲在原唢呐曲八个乐段的基础上,提取音乐素材进行整合改编再创作为五个乐段。

分别为春回大地1-28小节,林间嬉戏29-87小节,莺歌燕舞134-173小节,欢乐歌舞187-232小节,百鸟朝凤234-294小节,在这五个乐段中插入三段速度节奏自由的鸟鸣蝉鸣声插部。改编后作品音乐主题清晰,段落层次分明,音乐起承转合布局更加合理紧凑。

调式调性与和声织体1.E徵调式的单一调性分析

钢琴曲《百鸟朝凤》沿袭了传统音乐单一调性的特点。在37—44小节中,变徵音♯D出现在旋律中且超过4小节,形成短暂的离调——变徵为宫。

到尾声部分,双手通过八度的弹奏不断地强调E徵音,稳固调式调性。最终,以极强的力度在E徵上结束整首乐曲。调性关系始终以E徵调为核心,音乐连贯自如,贯穿流畅。

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的和声织体及写作手法分析

乐曲第一段:春回大地(1—28小节)。

这一乐段中保留了原曲唢呐乐器音色高亢激昂的音调特点,以中速Moderato开始,右手在高音区强有力地奏出主旋律,模仿唢呐的旋律曲调。并采用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的四度、五度和声写作手法在中音区来模拟乐器笙的音响效果。

在重拍处及乐句开始处,低音部分模仿打击乐的节奏,在大字组和大字1组的音区进行写作,通过八度音程叠加出浑厚立体的音响效果。音高旋律在纵向上的多样结合丰富了音乐主题的特色。

乐曲13—28小节中,双手相互配合在不同的音区通过变化重复奏出旋律,使用派生性对比手法,令音乐形象更丰满,更鲜活。

伴奏织体以大量四度音程贴近主旋律并随旋律声部走向做同向或反向的运动。

最终在21-28小节以两个强弱对比鲜明的变化再现乐句结束本乐段。乐段采用“句句双”的写作手法将乐句多次变化重复再现,aa-bb-cc的结构仿佛鸟儿在树林中对话,有强有弱、似远似近的效果,使得乐句别致的突显出民族音乐的活力与动感。

乐曲第二段:林间嬉戏(29—133小节)。

该乐段汲取了河南梆子的戏曲元素,在速度上由第一段的中速Moderato切换为快速活跃的AllegroVivace,乐段速度加快。随之,乐段的音乐情绪也迅速转变,由第一段的宽广悠长转变为第二段的欢快活跃。

该段特点鲜明,分为两部分,在a段运用了八度和声织体,以及四度和弦和大量的小二度倚音来谱写,以十六分音符节奏型为主,整体速度快。强拍空位、弱拍强奏改变了原本四二拍的强弱规律,表现出梆子戏的独特韵味。

b段左手伴奏部分使用固定八分音符节奏型模仿民族乐器笙的音响效果,衬托右手声部不同音区的鸟叫声。通过在高、中、低不同音区变化重复音乐主题,力度变化丰富。

该段较a段相比节奏缓和了许多。b段两只手合作营造出戏曲中“紧打慢唱”的效果。

第一鸟鸣插部88—133小节。乐段节奏自由,左手同样采用四度、五度音程交替写作,使用固定八分音符节奏型进行写作,打造出清透的和声效果。

右手采用下行小二度的倚音进行装饰,绘声绘色地模仿出了布谷鸟啼鸣的声音。

使用复倚音装饰音并将四二拍与四三拍交替使用来模仿野鸡长短不一的叫声,节拍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东方风格。

通过连续快速的小二度下行乐节来模仿燕雀啼鸣。强弱对比表现了距离的远近,增强了立体的声音效果。最后的长乐句由弱到强展现了鸟齐鸣声嘹亮的音响效果,由此达到了极好的拟声音效。

乐曲第三段:莺歌燕舞(134—173小节)。

该段运用了主题A段中b段的材料,为8+6非方正对比型乐段。伴奏声部采用流动十六分音符的琶音音型,并通过模进手法写作。旋律声部进行了减化,去掉大部分的装饰音,采用柱式和弦进行改写,丰富了原本的单音效果。同样,旋律在高低两个声部交换进行。

第二鸟鸣插部174—186小节,该部分篇幅较长。

主要采用了倚音、颤音、震音、前倚音、琶音等多种演奏技法进行谱曲,是该乐段生动形象描绘鸟儿形态的核心。高低音区鸟鸣反复跳跃问答,第186小节为自由节奏,双手进行着大篇幅的规律、快速的交替演奏,开始处极弱且飘忽的音乐气氛逐渐变得热烈,并将乐段推向高潮,营造出众鸟和鸣的效果。最后在规律的同音重复中渐弱结束,鸟儿各自回巢。

乐曲第四段:欢乐歌舞(187—233小节)。该段演奏速度由慢至快,情绪逐渐高涨,最后发展为快板。旋律采用主题材料,主奏旋律和调式明确为E宫调式,结构凝练短小。快速跳跃的十六音符音型和装饰音模仿出鸟儿叽喳喧闹的场面。收尾乐句回归音乐主题,以坚定有力并做渐慢处理的四五度结构混合和弦为下一乐段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三蝉鸣插部233—234,这一部分虽然短小,但运用倚音、颤音和复附点节奏等多种创作演奏来模仿蝉的嗡鸣声,音乐形象鲜明。四二拍与四三拍交替变化。

乐曲第五段:百鸟朝凤(234—294小节),即尾声部分。

本段是乐曲的最高潮段,急板,速度快。双手依靠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以及强有力的和弦,快速交替弹奏模仿出锣、钹、鼓等打击乐群体打奏的音响效果。

双手再次呼应音乐主题后结尾乐汇再次使用小二度和音快速交替弹奏表达鸟儿群鸣四起之景将乐曲推向最高潮的阶段,最终左

手在极低的音区使用八度,右手在♯D变徵音的倚音装饰下回归E徵的主和弦,明确E徵调性并强有力的结束。

0 阅读:0

铭桉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