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某天,当贾跃亭在美国的豪宅里对着法拉第未来的财报发愁时,北京乐视大厦的员工们正悠闲地喝着咖啡刷《甄嬛传》弹幕。这魔幻的场景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商界,有时候投资眼光比造车技术更重要——比如十三年前那笔2000万的"买剧钱",让乐视活成了中国互联网界的"钮祜禄·甄嬛"。


一、贾会计的封神之战:史上最划算的"碎玉轩投资"时间倒回2011年,当视频网站还在为流量疯狂烧钱时,贾跃亭掏出2000万买下《甄嬛传》独家版权的举动,堪称互联网界的"甘露寺修行"。同行们当时都在笑:"买个宫斗剧能回本?这山西佬怕不是被陈建斌附体了?"结果证明,贾老板比剧里的雍正有远见多了。
当优酷土豆还在为UGC内容打得头破血流时,乐视已经默默建起了"版权护城河"。更绝的是2013年直接收购花儿影视的操作——这相当于不仅拿下了甘露寺的香火钱,连整座寺庙都买下来了。如今《甄嬛传》每年稳定贡献千万收益的盛况,让当年笑他"人傻钱多"的同行集体上演"臣妾做不到啊"表情包。有网友调侃:"乐视这波操作就像安陵容苦练冰嬉,虽然过程要命,但最后真能救命。"


二、"电子咸菜"经济学:长尾效应如何撑起一家上市公司在流媒体行业,有个不成文的"五年定律":95%的剧集热度活不过五年。但《甄嬛传》愣是把这条定律改成了"五十年计划"。从打工人下饭神器到00后社交货币,这部剧硬是吃透了四代人:70后看宫斗权谋,80后看职场厚黑学,90后看表情包二创,00后看"菀菀类卿"的互联网文学。乐视深谙"电子咸菜"的经营哲学——就像你家冰箱里的老干妈,看似不起眼,但关键时刻能续命。当其他平台还在为爆款剧的会员拉新绞尽脑汁时,乐视只需在财报季放出"《甄嬛传》播放量又创新高"的消息,股价就能自动开启"滴血验亲"模式。
三、商界魔幻现实主义:人在美国造车,剧在国内续命最戏剧化的莫过于乐视和贾跃亭的"量子纠缠"。这边贾老板在大洋彼岸对着PPT喊"下周回国",那边北京总部靠着《甄嬛传》的"长尾现金流"活得岁月静好。有员工戏称:"我们公司现在就像剧里的敬妃,手里攥着《甄嬛传》这块砖,数着版权费就能熬过寒冬。"更讽刺的是,当优酷花大价钱办《甄嬛传》晚会,1580元的VIP票还要靠饥饿营销时,乐视早就实现了"躺赚闭环":观众每刷一次"臣妾要告发熹贵妃私通",乐视账户就多一声金币入袋的叮咚响。


四、当代互联网启示录:论如何优雅地"吃老本"乐视的生存哲学给互联网公司上了生动一课:选对赛道比盲目扩张重要:当年2000万买的不是剧,是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不动产"。长尾效应才是真护城河:与其追100个爆款,不如养1个超级IP。
危机时刻要会找"纯元周边":当主业务崩盘时,记得留个能持续供血的"碎玉轩"。就连贾跃亭的反对派都不得不承认:这哥们蹲在美国,虽然造车像齐妃放风筝——飞不起来还容易砸着人,但买剧的眼光绝对是宜修级别的宫斗高手。
站在2025年回望,我们终于读懂了贾会计的"大棋局":他或许没造出颠覆行业的汽车,但确实用一部剧改写了视频网站的生存法则。正如剧中那句经典台词:"往事暗沉不可追,来日之路光明灿烂"——对乐视来说,只要《甄嬛传》还在循环播放,他们的光明之路就永远在"未完待续"。

(此刻一位乐视员工路过并留下金句:我们公司现在最大的KPI,就是确保服务器能撑到《甄嬛传》播满100周年)
安哥写于2025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