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榜考生不甘心,写诗发牢骚,竟意外成就千古名作!

一帆说 2024-12-22 15:24:5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大宋时期,有一位考生,辛辛苦苦准备了很久,结果却在科举考试中落榜。气愤不已,他毫不客气地写下了一首牢骚诗,发泄心中的不满。

可谁也没想到,这首本来只是为了泄愤的诗,竟然成了千古绝唱,传颂百世,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之作。

那么,这位落榜考生到底写了什么?为什么一首气愤之作,能流传至今?

书生意气闯京城

要说这个柳永,可真是个有趣的人物。在那个科举定终身的年代,他倒好,把进京赶考当成了一场文化之旅。

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做官的,从小就给他灌输了诗书传家的思想。但这小子骨子里透着一股不安分的劲儿,压根就不是个按部就班的主。

你看人家考生,都是抱着四书五经啃得昏天黑地,他可好,背个行囊就到处晃悠。一路上看到山水美景就停下来赋诗填词,看到有意思的人和事就写进词里。

更绝的是,他写的词不像其他人那样故弄玄虚,而是用老百姓都听得懂的话说事。走到哪儿都有人传唱他的词,茶馆里、酒肆里、街头巷尾,到处都能听到。

小贩们做生意时哼两句,船夫们摇橹时也来上几句。这种场面搁在当时可是破天荒的事,一个还没考中进士的书生,作品就这么受欢迎。

柳永自己也乐在其中,看到自己的词被传唱,心里那个美滋滋的。可他哪里想得到,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风格,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派,日后会给他带来那么多麻烦。

要说他这个人吧,天资是真的好,可就是太任性,不愿意按照规矩办事。这种性格在那个讲究规矩的年代,注定会碰壁。

科场失意惹祸上身

头一回参加科举考试,柳永就碰了个大钉子,这打击可不小。你说这人也是够倒霉的,明明才华横溢,写出来的词让大街小巷都传遍了,偏偏考场上不顺心。

他不服啊,整天闷在屋里借酒消愁。看到街上有人中了进士游街庆贺,他的心里就跟被刀子割一样难受。

一肚子的委屈无处发泄,干脆提笔写了《鹤冲天》这首词。这一写不要紧,词里字字句句都带着不平之气。

什么"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说的就是自己考试失利的事。末了还来了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表面上是看破红尘,实际上是在讽刺科举制度。这首词一出来,在民间又引起轰动。

老百姓都说这才是真性情,道出了多少寒窗苦读却不得志的读书人的心声。可宋仁宗一看这词,心里就不痛快了。

在他眼里,一个正经的读书人,就该安安分分地准备考试,写这种牢骚满腹的词算什么回事?

这下好了,柳永在皇帝心里算是彻底留下了个刺头的印象,这对他日后的仕途可没半点好处。

名扬天下惹祸端

柳永在民间的名气可不是盖的,简直比现在的明星还红。他写的词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不像那些文人酸溜溜地写些老百姓看不懂的东西。

他写的是市井生活,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从青楼女子到茶馆伙计,从富商大贾到贩夫走卒,都能在他的词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街头巷尾都能听到人们哼唱他的词,就连一些不识字的人也能背上两句。这种超高的人气,自然引起了一些官员的注意。

有些人觉得柳永这么有才华,这么受欢迎,要是能为朝廷所用,必定是件好事。于是就向宋仁宗举荐。谁知这一举荐不要紧,反而帮了倒忙。

宋仁宗听说柳永的大名,非但没有赏识之意,反而觉得这人是个败坏风气的主。你想啊,一个正经读书人,成天混迹于勾栏瓦肆之中,写些靡靡之音,这像什么话?

最后在柳永的考卷上写下"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这句话,就差没直接说"你这辈子别想当官了"。这一下可好,柳永想通过科举入仕的梦算是彻底破灭了。

落拓江湖

科举的路是走不通了,柳永也干脆破罐子破摔,背起行囊到处游荡。说来也怪,这种看似潦倒的生活反而让他的创作更有滋味了。

他不用再拘泥于那些条条框框,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歌女们都争着学他的词,说他写的最懂女人心。

虽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靠填词卖词为生,但这种自由自在的感觉,他倒是越来越享受了。

整天和市井小民打交道,听他们说笑谈天,这些都成了他创作的源泉。生活虽然清苦,但创作的热情却越发高涨。

他的词作也越发贴近生活,写出了许多传世佳作。别看他穿着普通,但一开口,那股子才气就藏不住,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他自称"白衣卿相",在民间的声望丝毫不亚于朝廷重臣。这段漂泊的岁月,反而让他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功名来得太晚

人生真是充满了戏剧性。你说这柳永,折腾了大半辈子,到了51岁这个年纪,突然就来了个机会。

宋仁宗开恩科,他换了个名字去考,没想到这回竟然中了。这一中不要紧,可把他乐坏了。

当上余杭县令后,他没有飘飘然,而是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事。虽说官职不大,但在老百姓心里,他比那些大官更受欢迎。

他体恤民情,办事公道,深得百姓爱戴。即便到了这个年纪,他创作的热情依然不减,写出来的词更是多了几分历经沧桑后的韵味。

虽然仕途上没有更大的发展,但他已经不在乎这些了。在他看来,能够继续创作,能够为百姓做些实事,就已经很满足了。这种经历让他的作品更加成熟,也让他的为官之道更加务实。

《——【·结语·】——》

柳永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子,到潦倒江湖的落魄文人,再到功成名就后的地方官员,这些经历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跨越千年,至今仍在传唱,证明真正的才华终将超越时代的局限,在历史中熠熠生辉。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宋史》

0 阅读:0
一帆说

一帆说

欢迎留言交流,你的留言都是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