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失踪的前四天,他给生命留下一条希望的缝隙,但却被忽视了

碧彤看娱乐 2023-02-04 02:55:12

胡鑫宇选择轻生,并非一时想不通。

2022年10月14日17时40分,胡鑫宇失踪的前四天。

站在宿舍五楼阳台上的胡鑫宇,走到了绝望的边缘。

那个晚上,他有两段说到生死的录音,前后间隔五个多小时,他犹豫着、挣扎着。

他其实是在留恋和等待,或者说抱有一丝幻想,能有人前来问津,并施以关怀。

如果,有人适时的拉一把,哪怕充满温情的几句话,或许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但是,如果永远是如果。

胡鑫宇事件发布会,并没有起到激浊清扬的效果,各种阴阳怪气的“定性论”甚嚣尘上。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信者恒信,不信者说的再多都徒劳,他们永远会有下一个“为什么”在等着,哪怕他们心中默认了这种结果,但嘴上也得强硬的狡辩一番,毕竟曾经那么激昂,一下子被否定脸上上也挂不住。

所以很多时候,真相不但不能解释疑惑,相反还会让偏见更加固执,这样做表面上看是在探究真相,实际上不过是强撑脸面而已。

当看到那些超越常识的质疑时,我试图站在理性的角度做一番友善的辩论。但当我看到一则评论留言时,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

有一位网友是这样问的,他说既然胡鑫宇的遗体已经白骨化,那么肯定不能进行DNA检测了,并由此推断这个DNA检测结果是假的,是拿别人的遗体顶包胡鑫宇,以达到平息事端的目的。

这是一个让人哑口无言的提问,我意欲普及一下DNA检测的基本常识,但看到这条留言点赞量有5000次之多的时候,我认为已经毫无意义了。

为什么没有监控到,为什么没有搜索到,为什么不跳楼,鞋带还能上吊?等等,讲得如此类的问题,依然有很多人充满疑惑,在不停的质问。说实话,但凡能够耐着心思把通报全文认真读完,就不会有这么多问号了。

很多人说,难道不能质疑了吗?

当然不是,不是不可以质疑,而且正当的质疑还应当被鼓励,但是有些人的质疑并不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而是基于不实消息的质疑,比如,有人质疑学校为什么要威胁胡鑫宇父母私了,这本身就是子虚乌有的谣言,但有人却把这个事儿当了真,在那激动万分的质问。

试问,你质疑的基础都是错误的,这种质疑除了添乱和把水搅浑之外,还有什么价值?

胡鑫宇事件,可以讨论,也可以继续质疑,但是一定要把靶心瞄准了,要以事实为准,而不是和此前一样,拿着路边消息当真理,听风就是雨,随便一个主播带个节奏就能把你忽悠的五迷三道。

我们应该更多的去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胡鑫宇这样的悲剧,如何去避免这种悲剧的再次发生。

今天看到心理专家提醒,不要对胡鑫宇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说胡母不愿透露与儿子最后39分钟的通话内容,大概率是当时的胡鑫宇已经痛苦到极点,反复要求回家没被允许,如果是这样,其母内心会内疚到极点,其母当下急需紧急心理干预,应该立即引起其家庭成员重视,以免出现次生事件。

这种充满温情和善意的提醒是非常及时的,非常有必要的。

虽然胡鑫宇事件已经尘埃落定,但对其家人的伤害一点都不会小,恰恰相反,因为自杀原因的最终落地,家人还会抱有深深的自责,充满凝重的愧疚感。

对于旁观者而言,这个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会被快速遗忘,热度过了之后不会再有人提及。但对胡鑫宇家人来说,痛苦将伴其一生。所以外界的信息越少越好,只有安静下来,家属接触的信息少了,对他们的干扰才会少,心理影响的程度也会逐步缩小。

不过,鉴于这个事件的影响,短时间内趋于平静恐怕很难。

站在理性的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一把双刃剑,因为高关注度,胡鑫宇的事情终于有了着落,也正是因为高关注度,胡鑫宇慢慢成了热度不减的焦点。客观来讲,家属既然接受了网络的关注,自然也要面对它的反噬。

实际上,从整个事件来看,受伤的不止是胡鑫宇的家属,那些曾经被谣言中伤的人,比如班主任、比如化学老师、比如同学等等,他们何尝不是这场喧嚣的受害者。

现在提及家庭对胡鑫宇的影响,可能显的过于冷酷,但这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客观讨论问题,不得不触及心理上的痛点。

胡鑫宇给妈妈打电话时,在电话里哭了好久,妈妈问他原因,胡鑫宇说是宿舍有光睡不好觉。后来胡母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当时感觉到了孩子可能有其它原因,但她没有过问。到底有没有过问过,这是母子之间的事情,我们无法还原。

作为一般家长来讲,遇到这种事情,要么会不停的追问,要么跑到学校了解清楚,或者给老师联系一下。后来,胡鑫宇和妈妈又有了长达39分钟的通话中,但胡母拒绝透露任何内容。

知子莫若父母,胡鑫宇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家属之前应该是有所察觉的,胡鑫宇给远在福建的母亲打电话哭的时候,连坐在一旁的舅舅都能听出他不正常,还嘱咐胡母十一假期回家陪陪孩子,由此可见,胡鑫宇当时的心理状态就已经很明显了。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胡鑫宇这个孩子在离世之前,心灵上遭受着多大的煎熬啊,一个才15岁的孩子,睡不好觉,食欲又差,学习还不断下滑。他心中的压抑愈积愈深,遗憾的是,在家人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慰藉,学校里又没人交流,抑郁的心情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于是最后选择了轻生。

胡鑫宇是个脆弱敏感,又内向细腻的孩子,他之所以选择隐蔽的地点自缢,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录音笔内容显示,他第一次站到五楼要跳楼的时候,他说“真站到这里,反倒是有点紧张了,心脏在狂跳。如果真跳下去了,会怎样?不确定,跳下去了,应该也没人发现。现在至少不会被发现,以后过了几天,还是会被发现的。刚刚又不跳,不行,我应该是不想。”

这个孩子,连轻生的时候都有这么多的顾虑,你说有多细腻多敏感呐。

胡鑫宇的悲剧形成,是多因一果,背后的根源是一个很庞大的话题,大到我们说不完讲不透,涉及家庭,涉及教育,涉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的抑郁常常被误解为“叛逆”,他们所面临的情绪问题,也常常被外界解读为青少年的“学业压力”。细究这些“学业压力”的背后,则是孩子教育培养价值体系的扭曲和异化。

为人父母者,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是不是更多的关注他们考的好不好,却很少问一问他们累不累呢?



0 阅读:8
碧彤看娱乐

碧彤看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