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之前,中国的教育体系犹如一幅斑驳陆离的画卷。旧中国饱受战乱之苦,文盲率居高不下,据历史数据显示,当时全国约有80%的人口无法识字写字,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学校稀少,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孩子甚至从未踏进过校门。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建立一个覆盖广泛、公平普惠的教育体系成为新政权亟待解决的重大任务,也是新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实现国家复兴的重要基石。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历史掀开新的篇章。
1949年12月,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落实《共同纲领》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的教育方针,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放。
次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召开。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80%人口是文盲。1950 年9月,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立工农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开展识字运动,逐步减少文盲。全社会出现了夫教妻、子教父、能者为师、有文化的都来教、没文化的都来学的感人场面。到1957年上半年,全国扫除文盲2200万人。
1952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进行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新设了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1953年,随着院系调整的深入,中央对高校领导管理体制作出相应变革,新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建立,为国民经济恢复、重建和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1957年,毛主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出自《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四日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随着全国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完全确立,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新型人才和劳动者成为中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毛主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政府明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即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这对开创普及教育之路和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以及后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都提供了可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