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听闻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发了一则通告,称鉴于四川大学处理张姓学生不当行为中的表现,认为该校的治学态度不高,该校的毕业生品质难以让社会信服,故从6月25日起,该律师事务所不再招聘四川大学的毕业生,拒绝该校毕业生投简历。据媒体联系,该律所负责人认为他们没有就业歧视,并表示暂时不会更改拒聘川大毕业生的决定。
该律所的决定有失公正,一个女学生犯的错,怎么能让整个学校的毕业生来背锅呢?这就相当于这家律师事务所一杆子打翻了一船人。试问那位女学生张薇能代表怎能代表四川大学的新闻学院吗?能代表整个四川大学吗?恐怕不能。说到底,这家律师事务所认为,四川大学应该开除张薇才是合适的,既然不开除,那本所就不再要你学校的毕业生。这就相当于一家律师事务所和四川大学叫板,向四川大学施压了。问题是,四川大学会向这家律师事务所低头吗?
北京这家律师事务所的举动,应该是响应了网络上不少网民的心态。但也不排除这家律师事务所出来蹭热度,制造新的舆论,从而提高他这家律师事务所的知名度,趁机薅一波羊毛。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以往社会上发生一些负面舆论特别严重的事情时,总有一些工厂、公司或者律师事务所之类的单位,跳出来说鉴于某某种影响,我单位一律不予录用相关人员。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发出这种声明的,基本都是一些不太知名的单位。如果不是趁着热度跳出来发这样的声明,估计知道这种单位的人没几个。
像这种一般性的单位,发出这种通知,顶多就是掀起一阵小浪花,很快就会平息下去。试问,你宣称今后不录用人家学校的毕业生,倒是问问自己,之前有多少这个学校的毕业生来你这里应聘并被录用了呢?如果本来就很少或者基本就没用,那发这种通告,基本就只是一种蹭热度、自嗨的表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