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砚祖《中外设计简史》第四章宋元时期的设计章节重点

迈希教育课程 2024-07-22 07:26:44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设计

本章节必备!!!相关著作与人物:

1、《武经总要》 - 曾公亮

2、《新仪象法要》 - 苏颂

3、《农书》 - 王祯

4、《梓人遗制》 - 薛景石

5、活字印刷术发明者 - 毕昇

6、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沈子番

7、《营造法式》 - 李诫(全面详尽的建筑著作)

《营造法式》的重要性和主要技术成就:

1)有明确基本形体、定额和工料数据。

2)完善了木结构建筑以“材”为基本模数的模数制设计方法。

3)记录了石雕、木雕、彩绘、砖瓦、琉璃灯建筑装饰方法与材料的处理方法。

4)制图水平高超,既有正立面图又有轴侧图,结构关系清楚,比例尺度已与现代制图法呈现的绘图效果十分接近。

第一节、建筑与室内设计

01、建筑设计

(一)都城、宫殿与住宅

1、宋代城市发展:

经济和商业发展,城市商业兴盛,市民活动范围与内容增加,客观上需打破坊中束缚。例如:商业活动增多,市民出行、娱乐等需求扩大。宋代复建和拓建城市不再依唐代里坊规划,拆除旧城坊墙。比如开封、临安等城市改造。最终形成居民巷直通大街、沿街开店的开放式城市。

2、北宋汴梁城的布局:

总体布局、轴线关系、宫城及中央机构布置受限,规模气势不如隋唐长安。

废除封闭坊市制,商业繁荣,市民生活丰富有生机,成为开放式街巷制首都。

例如:市场交易活跃, n各种店铺众多。

宫城布局改变,居于内城中心,形成三城层层环套以防御外敌。

3、辽代都城布局:

都城主要由皇城和汉城组成。

皇城中建造宫室官署和契丹人住宅,汉城安置汉人及其他北方少数民族。

宫室主体效法汉族形制,本族居民区部分保留旧俗。

4、金代都城特点:

汉化程度深,从国家治理到都城宫室主要效法北宋。

金中都宫城平面布局受北宋汴梁规制影响,如呈回字形,宫前有丁字街,御街两侧有长廊。

金代在长廊南端创造性建造文楼和武楼以突出御街。

5、元大都都城规划:

建有外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城,是全新选址规划、实行街巷制的都城。

宫殿布局继承金中都形制,主殿采用“工”字形。

宫城位于南北中轴线,四角建角楼,大明和延春阁两大主殿在中轴线上。

其他宫殿多为前后两组构成独立院落结构,皇城东西两侧为太庙和社稷坛,符合“左祖右社”原则。

元代宫殿的殿和门有皇帝、皇后、皇太后三个等级差别。

6、两宋及辽、西夏、元的住宅建筑:

两宋住宅建筑以梁柱式全木构房屋为主,有草顶和瓦顶。

辽、西夏、元修筑汉式宫殿,但百姓普通住宅为毡帐,且毡帐在尺度大小方向有严格等级。

(二)宗教与礼制性建筑

宋元时期与伊斯兰教文化交流主要为海路,寺塔布局在宋代以密檐式为主,元代建造郊祀、太庙、社楼坛以巩固在汉统治,北宋颁布官规制度。

(三)景观与园林建筑

与唐代相比,北宋建筑注重细部处理和装饰性彩画,趋于繁华富丽;南宋建筑转向秀美精雅;元代建筑装饰存在等级差异。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从游乐宴饮转为静观赏玩,园林注重细部处理和装饰性彩画,设堂、池、桥、亭,形成别墅式聚景园林。

02、建筑装饰与室内设计

(一)建筑装饰

北宋的建筑不同于唐代的浑朴厚重,尤其注重细部处理和装饰性彩画等,加上商业的繁荣, 建筑也趋于繁华富丽。南宋因偏安一隅和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建筑都转向了秀美静雅。 辽代初期受唐和五代的文化影响,建筑不重装饰,彩画也多用赤白,后期因受北宋的影响, 装饰较为繁缛华丽,尤其是藻井装饰。

元代建筑装饰依然存在等级差异,通常帝后的主要殿宇为朱色加金线锁纹格扇,彩画描金,地面用磨光的花斑石。元代普通建筑的屋顶多覆灰色陶瓦,而大内的殿宇等均用琉璃瓦饰

1)门窗:元代《梓人遗制》中记载的格子门多达34种。

2)木石雕刻:北宋以后,建筑中的石雕和木雕装饰逐渐增多,例如台基、须弥座、栏杆、柱础、地面斗八等雕刻精细的石雕部件,以及《营造法式》中记载的缠龙柱等部位的圆雕、高浮雕、浅浮雕,这类装饰方式也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3)建筑彩画:

彩画中最有特点的用色设计是“间装 ”、“叠晕 ”、“对晕 ”。

彩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是:莲花、宝相花、石榴花等自然写生花卉。

南宋建筑的彩画 不求富丽,而是趋于 淡雅风格,与北宋不同。

能否用金,则是元代区别不同建筑等级的关键标志。

4)室内顶棚:

宋、辽、金的众多大型殿堂内均不设吊顶天花板, 而是采用“彻上露明造”的做法,露出梁架,以展现木构架建筑的结构美。

(二)室内家具设计

宋代,人们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已基本定型,高型家具也取代原来的低型家具,成为了实用家具的主流

从造型上看, 宋代家具受当时建筑设计的影响,梁柱式结构较为突出, 因此外型要比唐代的壶门结构更显简洁

从种类上看,宋代家具因形制转型与功能用途的增多而更加丰富

由于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 少数民族在住宅与室内设计方面与中原汉族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室内家具方面,辽、金的家具形制在汉文化的影响下,种类更加丰富,比如床榻类家具与宋代相较, 又添设了围栏或栏杆。元代家具在宋代基础上有所发展但变化不大。

案例解析:《营造法式》

李诫(1035 - 1110 年),字明仲,郑州管城(新郑)人,是北宋著名建筑师。他历任将作,主管营造多年,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 - 1077 年)组织编撰《营造法式》,该书在北宋崇宁二年(1103 年)首次刊行。《营造法式》在喻皓所著《木经》基础上编写而成,是我国古代内容完整的建筑技术类书,共 36 卷,分为总释、总例、制度、功限、科例并工作、图样等部分。其重要性和主要技术成就体现在四个方面:

1)有明确的基本形体、度量和工料数据。

2)完善了以“材”为基本模数的木结构建筑模数制设计方法。

3)记录了多种建筑装饰方法与材料的处理方法,如石雕、木雕、彩画等。

4)制图水平高超,有正立面图和轴侧图,结构关系清晰,比例尺度接近现代制图法。

这部著作对于当今的设计活动仍具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第二节、陶瓷与其他生活用品的设计01、陶瓷的设计

(一) 宋瓷的设计

1、宋瓷的种类和系列:

宋代名瓷名窑甚多, 是中国陶瓷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代。

按窑系特点和出产地域可将宋瓷划分为六大系列:定窑系、 磁州窑系、 耀州窑系、 钧窑系、 龙泉窑系、 景德镇窑系。

(二)辽、金瓷器的设计

辽代瓷器的造型从民族风格上讲可分为:中原形制(缺少变化)、契丹形制(具有独特的民 族风格设计)

摩羯鱼灯——巧妙地辽瓷设计,巧用宋代省油灯的原理

金代前期 :瓷器釉色单调,造型朴拙,甚至工艺粗糙

金代后期:瓷器生产较有起色,例如定瓷的制作规整精巧,釉色润泽。

(三)元代瓷器的设计

元代历史虽较辽、金短暂,但陶瓷设计成就显著,青花、釉里红的成功烧制具划时代意义。

1)元代青花瓷:

工艺特点使其作为日用瓷具优势,如彩永不褪色,用于餐饮无不良影响。

以景德镇瓷业资源和青白瓷产品为基础。

有唐代以来釉下彩绘工艺的借鉴。

有北方磁州窑技术支持。

有统治阶层民族审美文化导向。

有通畅的钴料供应渠道和市场需求。品类主要有罐、瓶、执壶、盘、碗、高足杯等,梅瓶和玉壶春瓶虽宋代创制但在元代仍适用,还创新出僧帽壶等具民族宗教色彩的器具,其特点宽大、厚重。

2)釉里红:是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烧造工艺要求高、难度大、产量少,造型与青花瓷类似,纹饰简单,色阶较浓,不如青花丰富。

元代以前瓷器多刻花等工艺,元青花成为主流后,笔绘方式主导,绘饰纹样有主纹和辅纹,还有叙事性题材,且创新了雕(镂)花技法,受海外市场青睐。

02、金银器和其他生活用品的设计

(一)金银器的设计

宋代:注重实用性,与唐代丰满、富丽堂皇的设计风格不同。器壁匀薄、更显造型小巧,格 调清新,装饰与造型设计追求统一的风格。

辽、金、元:延续唐宋传统,只是体量上略大。浙江嘉兴人朱碧山——银槎酒杯(造型奇特 但不失功能性)

(二)铜镜的设计

宋代因铜料紧缺,铜镜生产规模受限,早期铜镜精巧,晚期简陋。元代铜镜生产不再受汉唐那样的重视,正式衰落,被后起的玻璃镜替代。

(三)漆器的设计

宋代日用漆器生产恢复,品种增多,出现实用商品类和陈设观赏类的分化。实用类如食盒、盘、碗等生活用品式样丰富,部分商品化漆器造价低、装饰少、轻小方便。陈设观赏类强调装饰性,工艺创新,有雕漆、戗金、描金等手段,宋代雕漆有剔红、剔黑、剔彩技法。

元代雕漆进一步发展,出现张成、杨茂两位雕漆名家,擅长在漆盘或盒上雕剔山水人物,注重漆色和漆质,宋元剔红漆器特点是“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

案例解析:定窑白瓷

定窑在烧造工艺上为宋代陶瓷做出了巨大贡献。定窑主要生产白瓷产品,装饰手段主要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

1)装饰手段:

刻花: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一侧划细线突出立体感。

印花:

定窑白瓷的印花装饰极具代表性。

通常位于碗内部,纹饰与当时丝织品及金银器图案相似。

布局更加严谨且有层次,线条清晰繁密而不乱。

题材包括以牡丹、莲花为主的花卉,以及孔雀、鸳鸯等禽鸟。

常有孔雀、牡丹、鸳鸯、莲花的搭配组合。

2)北宋中期始创覆烧工艺:

用垫圈组合匣钵多件装烧。

优点:充分利用窑炉空间,增加批量生产可能,降低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缺点:白瓷口沿出现无釉的芒口。为遮掩芒口,贵族阶层在口沿处包镶金、银、铜扣边,成为特殊装饰。

第三节、染织服饰设计

多元并存、素雅保守

01、染织品设计

绫锦院——有专门负责染织管理和生产的机构

三大丝织品种:苏州的宋锦、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

(一)丝织

锦:宋代丝织品中最为华美的一种。宋代出现了双色锦。苏州、南京、成都为当时著名织锦中心。“纳石矢”是元代最重要的一种织 金锦,其色彩带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同时沿用了汉族的传统装饰题材

绮:以斜纹为底的丝织品,宋绮常见矩形点小花、菱纹小花、方形小花和几何小花等纹饰,几何小花织绮精美,能织出多种不同图案,变化丰富。

纱:一种薄而透明的丝织物,通常采用绞经方法织造,宋代不仅有素纱,还出现了花纱

罗:制作工艺与纱相似,区别是表面有明显横条纹。宋代产量大,被称为“宋罗”。

绢:一种平纹织物,宋代是绘画常用材料,南京产的绢有名。

绸:一种平织物,一般由废茧残丝织成

绫:表面带有明显斜纹的丝织品,分花绫和素绫。宋代生产规模大,花样多,如四川梓州的白熟绫和白花绫、遂州的樓蒲绫、浙江杭州的白编绫和越州寺绫等。

(二)缂丝

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织造的丝织品,其图样以书画居多。

(三)刺绣

也称针绣,用绣针引彩线在织物上织绣构成花纹,有两千多年历史。

两宋是发展高峰期,朝廷提倡和绘画繁荣推动其进步。

徽宗年间各地设绣院,设绣画专科,分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四类,使绣品更具观赏性。

元代基本承袭宋代风格,无更多发展。

统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绣有更多宗教色彩,用于佛像、经卷等装饰,如元代《刺绣密集金刚像》是典型代表。

(四)毛织品

元代毛织品的生产十分发达,不仅原材料丰富,种类也相当繁多,极好地适应了蒙古人的游牧生活方式。蒙古政权在大都建都之后,还专门设立了毡毯院局负责毡毯的生产和管理。

(五)棉纺品

元统一全国后,棉花种植和纺织业发展空前。长江、淮河及黄河中下游是重要棉布产区,元朝政府在多地设木棉提举司促进江南棉纺织业发展,其中松江地区棉织业最具代表性,在数量和工艺上领先全国。

(六)印染

宋元时期,织物印染工艺进步显著。《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代丝织品是出口大宗。与唐代民间染坊普遍不同,宋代有染院,官府纺织场所雇染工,民间有大量染肆、染铺,有的店铺还代收布帛染色。当时手工业场所多具商业性质且多在封建官僚手中,如宋代知州唐仲友自家开设的“彩帛铺”,从事雕造花板、印染花布及出售染织品。

02、服饰设计

(一)两宋和元代的汉服服饰

宋元时期的服饰设计简洁质朴, 款式多样, 民族特点突出, 注重穿着的实用性, 色彩柔和淡 雅。同唐代富丽雍容的着装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变化的产生, 和当时生活方式及社会 思潮的改变密切相关。而汉族传统服装和少数民族服装并存且相互影响, 是这一时期服饰的 显著特点

造成原因:①由于人们已经适应了垂足而坐的生活起居方式,因此服饰的设计也要适应生活 起居的时期需要。例如,背子、裤裙分离、有档长裤。

②在程朱理学思潮的制约之下, 宋代汉族服饰以节俭为本, 在设计上略显拘谨和保守, 等级 制度也更加严格。

图:宋代女子的各式发髻

(二)辽代契丹族服饰

简洁干练,便于骑射。

(三)金代女真服饰

官服的纹饰还有春水和秋山之分,金代配饰设计中当属玉饰最具特色。

(四)西夏党项族服饰

受多元文化影响。

(五)元代蒙古族服饰

质孙服——只孙、济孙、“色衣”,是元代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装

宋锦主要有: 大锦、匣(盒)锦、小锦

宋锦的图案:八达晕、剑环纹、龟背纹、绣球纹、古钱套、朱雀纹、百吉字纹、八吉纹、八宝纹

案例解析:宋代织锦

宋锦是用彩纬显色的丝织品,它质地坚且柔,可以反复洗涤,实用性远胜过汉锦和唐锦。它不但被用于服饰,还被广泛用于宋代兴盛的书画装裱领域。宋锦主要有大锦、匣(盒)锦和小锦三类,因用途不同,设计特点和风格也不同。

1. 大锦:

用途:多用于装裱名贵字画,尤其是大型巨幅挂轴。

材质:由优质熟色丝、捻金线、片金线交织而成。

特点:组织细密,质地厚重,图案规整富丽。

常见图案:植物花卉纹、龟背纹、盘绦纹、八宝纹等。

2. 匣(盒)锦:

材质:由真丝和少量的纱线混合织成。

特点:图案连续对称。

用途:多用于书画的立轴或屏条以及一般礼盒的装裱。

3. 锦(小件工艺品包装盒用):花纹相对细碎。

4. 宋锦图案纹样:

题材:既有几何纹也有植物和动物纹。

常见纹样:八达晕、剑环纹、龟背纹、绣球纹、古钱套、朱雀纹、百吉字形、八吉祥和八宝纹等。

总体特点:组织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平服挺括,图案纹饰在秩序中富有丰富变化,配色多用调和色,十分古雅。

第四节、第四节印刷与装潢设计01、印刷设计

(一)印刷字体的出现和活字印刷术

为提高雕版印刷速度和标准,工匠创宋体,早期宋体比唐楷方正,融合多种唐楷特征,形成独特风格。

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当时未受重视推广,后南宋周必大、元代杨古、王祯等人改进。王祯创制木活字印刷方法及转轮排字盘,按韵分类活字,提高排字效率,其《农书》记载了宋元木活字印刷术和南宋锡活字印书法。

(二)平面招贴

宋元时期笔记和话本记载,酒楼、茶馆等店铺挂画或贴画用于美化和宣传。批量雕版印刷纸画多为世俗生活题材,有新春年画和商业招贴样式。如金代平阳家的《四美人图》,工笔描绘四位美女,印有条语,人物服饰和手持玩物各异,姿态唯美。

(三)兴盛的印书业与书籍装帧

蝴蝶装:是将每页有字的一面对着,单口向外,版心向内,然后以中缝为准将各页对齐粘附 在一张包背纸上, 最后将版外的余幅裁去, 装硬质封面成一册书籍。尽管蝴蝶装有易于保存 的优点,但是翻阅起来总有无字的反面,并不便利。

包背装:是将有字的页面反向对折,使文字版心向外,空白朝内,以折缝对齐,将右侧粘贴 成背脊, 再用封面绕脊背包装成书册。包背装彻底解决了翻页的问题, 在元代十分盛行, 这种装帧形式与后来的线装书籍乃至现代的平装书籍都十分接近。

(四)版式设计

1)活字印刷术给书籍版式设计带来革命性变化。

①宋代:书籍目录、篇名和作者行多留空格,正文顶格满排,字号大,注解小字,排版便于阅读且具美感。

②元代:用文字大小和秩序体现内容主次,双色套印技术广泛应用,如《金刚经》。

2)随着蝴蝶装和包背装流行,宋元出现适应装帧的新版式。

①页面文字有边框,被界行纵向分割,有“耳格”,版心有鱼尾形。

②书籍首尾及目录后有“墨围”,元代墨围形式多样。

3)宋元时期插图设计拓展应用范围,不再局限于隋唐五代佛经卷首扉页,广泛用于不同书籍各部分。科技类书籍图文并茂展示机械制图学成就,如宋代多部著作和元代的相关书籍。

4)元代至治年间福建建安虞氏刻印的《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书名页,是世界首个配书名和插图的雕版印刷扉页设计,比西方早约两个世纪。

02、商标与广告设计

这一阶段也是商标与广告设计的成熟期,表现形式多样。大致分类为:产品铭文商标、店幌 旗帜广告、店铺招牌广告、实物广告、印刷广告。

(一)商品铭文商标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在商品上”物勒工名“的传统, 出于质量监督的目的。宋元时期, 在商 品交易频繁的商业环境下,众多商品上都有产地、生产 作坊或店家名号的铭文商标,尤其 是日常生活中的器物,比如瓷器、铜镜、漆器等商品。

(二)店幌旗帜广告

将写有商品名称或绘有商品图案的旗帜悬挂在店铺门前的一种广告形式, 多见于酒肆和茶楼。 不但有青旗, 还有彩色的锦条绣旗, 文字内容既有商铺的店号也有与“酒”有关的词句, 而 且还较多使用旗面充分展开的平行旗杆,以招揽顾客。

(三)店铺照片广告

通常采用文字、图画或铭刻的手段对店铺经营的商品信息进行广告, 例如《清明上河图》中 的“刘三叔精装字画”等。招牌选用的材料各异,悬挂形式也多样。

(四)实物广告

为了赢得商业竞争,也会将自己店内的商品实物展示在醒目的位置,一种特殊的广告形式, 甚至是现代商业橱窗展示设计的雏形。

(五)印刷广告

雕版印刷十分成熟、活字印刷开始兴起的宋元时期, 以印刷品为宣传媒介的印刷广告发展迅 速。中国现存最早的印刷广告实物是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铜板。

案例分析:活字印刷术

1)宋元时期主要的印刷方式:

主要使用雕版印刷,一版最多印千余部书,对文化传播有积极作用。

存在的问题:费时费工,存放占空间,易损坏,版上错别字更改困难。

2)活字印刷的优势:

弥补雕版印刷的不足,节约人力物力,提高速度和质量,适合印量大的书籍。

泥活字的制作和排版过程:用胶泥制毛坯刻字烧硬,排字时用金属版底托敷混合物,排活字后烘烤压平版面,刷墨、覆纸、压印成形。

活字的贮存和再利用:设计格子按韵分类摆放,印完后取下按韵放回,利用率高、占空间小、易保存。

典型例题一、选择题

解题思路:

对于考生来说,选择题是较为简单的一类考题,尽量拿满分。选择题一般没有超出参考书范围,考察的知识点也较为简单,注重考察学生对原书基础知识的把握。不需要深度思考,掌握教材内容即可相对轻松应对。

(1)锁定题干的考察范围,根据题干所描述的知识选择相对应选项。

(3)认真审题,弄清楚题干问的是或不是以及是或否。

(2)排除法,优先排除错误选项。必须对相关、相近、易混、易错的知识进行比较和辨析,才能排除干扰准确作答。

1.宋代官窑以(C)瓷著称。

A.白

B.黑

C.青

D.青白

2.宋末元初改良纺织工艺与工具并广泛传授纺织技艺的是(B)。

A.沈子藩

B.黄道婆

C.朱克柔

D.李诫

二、填空题

解题思路:

对于考生来说,填空题也是较为简单的一类考题,尽量拿满分。

填空题一般没有超出参考书范围,考察的知识点也较为简单,注重考察学生对原书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记忆。不需要深度思考,掌握教材内容即可相对轻松应对。

【答题技巧】

(1)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和要求。

(2)联系知识:回顾相关的知识点,思考哪些知识与题目内容相关。

(3)分析语境:结合题目整体语境和前后文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推断出可能的答案方向。

(4)逐一尝试:对于一些答案不明确的,可逐一将可能的答案填入进行尝试,看是否符合题意。

(5)仔细读题,慢做快答:读题时要慢,确保理解题意,答题时要快且准确。

(6)培养良好答题习惯:保持卷面整洁,避免随意涂改。

(7)积累易错题:把常错的题目类型整理出来,加强复习和反思。

(8)多做练习:通过大量练习,提高对填空题的熟练度和应对能力。

1. 汴梁 成为了中国古代第一座开放式的街巷制首都。

2.宋代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其中最著名的五大名窑是汝窑、哥窑 钧窑 、 官窑 、定窑。

三、简答题

答题要点:主要考查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概述能力、逻辑能力要点整合能力以及思维拓展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所给题目,解释题目中所给的名词,结合名词的定性引出题目所问的问题,回答题目具体问题时最好是分点作答,必要时需要举例进行说明补充,最后总结所问问题(可以从对未来的贡献、他的地位、对社会的价值以及影响等进行简单概要的总结)

解题技巧: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定位知识要点所在模块,根据时间背景,整合答案进行作答。如果遇到前沿和不熟悉知识点首先分析所问问题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等,然后联系设计史论知识或者当下社会情况,根据所给的解题思路整合答案。

1.宋元时期都城建设与前代的差异是什么?此时兴起的商业建筑有什么特点?

答:宋元时期的都城建设与前代相比,在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和功能布局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以下是一些具体表现:

1)城市规划:宋元时期的都城建设更加注重城市的规划和布局。例如,北宋的东京汴梁(今开封)和南宋的临安(今杭州)都采用了开放式的街巷制度,打破了隋唐时期封闭的坊市制度,使城市更加自由和开放。

2)建筑风格:宋元时期的建筑风格在唐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宋代建筑的特点是规模缩小、布局随意、风格改变、科技含量较高。宋代建筑从外貌到室内,都和唐代有显著不同,在建筑技巧娴熟的基础上,着力于建筑细部的刻画,不仅一梁一柱都要进行艺术加工,而且对于装修和装饰更要着力细致处理。而元代建筑则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风格,如元大都的宫殿建筑采用了蒙古族的传统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

3)功能布局:宋元时期的都城功能布局更加合理和完善。例如,东京汴梁和临安都有明确的商业区、居民区和行政区,城市的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同时,宋元时期的都城也更加注重水利设施的建设,如东京汴梁的汴河和临安的西湖等,都为城市的供水和排水提供了保障。

在宋元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兴起了许多商业建筑,这些商业建筑具有以下特点:

1)街市制代替坊市制:宋代的市已经突破了原先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视,商业管理较为宽松。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市由坊、市分离转变为坊、市合一的格局。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草市、夜市、晓市更加普遍,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商业建筑类型增多:宋代的商业建筑类型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店铺、酒楼、茶馆等,还出现了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这些商业建筑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建筑装饰华丽:宋元时期的商业建筑装饰更加华丽,多采用雕刻、彩绘等装饰手法,使建筑更加美观。例如,宋代的酒楼、茶馆等建筑常常采用木雕、砖雕等装饰,元代的宫殿建筑则采用了大量的彩绘和金饰。

4)商业建筑规模扩大:宋元时期的商业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许多大型的商业建筑,如东京汴梁的大相国寺、临安的御街等。这些商业建筑不仅是商业活动的场所,也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总的来说,宋元时期的都城建设和商业建筑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也对后世的城市建设和商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哪些方面展现出来宋瓷的设计美学与文化?

答:

(1)造型与装饰

总体来看,作为生活用品的宋瓷实用而美观,一些造型和装饰具有独创的时代特征;例如在 瓶的造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梅瓶、橄榄瓶等,设计特别注重口、颈、肩、腹的比例变化。 式样有的修长秀美、有的短颈稳健

宋瓷的装饰题材也尤为丰富, 有与花卉巧妙结合的龙、凤、鹤等内容, 还有戏婴等情趣故事, 各有神情意态。一些回纹、卷枝叶、莲瓣、曲带、钱纹则多作器物的间饰或边饰

北宋中期耀州窑的器物品类丰富且造型多样, 是同期瓷窑所不多见的, 还创造了一种倒流壶, 是工艺精巧、又十分科学的设计。

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 香料的输入和使用增多, 再加上与金、玉、玛瑙、漆盒相比, 瓷盒物 美价廉,能够满足社会不同阶层消费者的需求

南宋中期的的龙泉窑成功创烧了粉青和梅子青色的青瓷

(2)釉与胎

宋人对釉本质美的追求不仅在于釉色, 主要还是在于釉的质地。不像一般的透明玻璃釉, 宋代的青瓷、白瓷、黑瓷、青白瓷都极力展现乳浊釉和结晶釉的特征, 带给人一种含蓄、沉静、 素雅的美质。

宋代钧瓷首先创造性地烧成了铜红釉,为中国的陶瓷工艺和陶瓷美学开辟了新境界。

宋代随着饮茶成为南北通有的一种社会习俗,“斗茶”也开始盛行。宋代的茶盏有黑、酱、 青、青白、白物种釉色, 其中黑釉茶盏最受人喜爱, 在釉面和肌理上都有独到的设计, 而且 都符合一定的烧造工艺和形成机理。

(3)民间风格

宋代磁州窑系是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 受唐代民窑影响, 磁州窑发展形成了白釉釉下黑、 褐彩器, 而且富有生动的民间艺术气息。由于宋代开始流行使用瓷枕, 便为磁州窑装饰提供 了另一番天地。釉下彩绘的瓷枕画面多是当时喜闻乐见、富有生活情趣和幽默感的小场景, 运笔流畅自如,画面亲切生动。

3.元代瓷器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答:

元代历史虽较辽、金短暂,但陶瓷设计成就显著,青花、釉里红的成功烧制具划时代意义。

1)元代青花瓷:

工艺特点使其作为日用瓷具优势,如彩永不褪色,用于餐饮无不良影响。

以景德镇瓷业资源和青白瓷产品为基础。

有唐代以来釉下彩绘工艺的借鉴。

有北方磁州窑技术支持。

有统治阶层民族审美文化导向。

有通畅的钴料供应渠道和市场需求。

品类主要有罐、瓶、执壶、盘、碗、高足杯等,梅瓶和玉壶春瓶虽宋代创制但在元代仍适用,还创新出僧帽壶等具民族宗教色彩的器具,其特点宽大、厚重。

2)釉里红:

是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烧造工艺要求高、难度大、产量少,造型与青花瓷类似,纹饰简单,色阶较浓,不如青花丰富。

元代以前瓷器多刻花等工艺,元青花成为主流后,笔绘方式主导,绘饰纹样有主纹和辅纹,还有叙事性题材,且创新了雕(镂)花技法,受海外市场青睐。

4.宋元时期的民族服饰特点是什么?

答:

宋元时期的服饰设计简洁质朴,款式多样, 民族特点突出,注重穿着的实用性,色彩柔和淡。同唐代富丽雍容的着装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变化的产生,和当时生活方式及社会 思潮的改变密切相关。而汉族传统服装和少数民族服装并存且相互影响,是这一时期服饰的显著特点。

造成原因:①由于人们已经适应了垂足而坐的生活起居方式,因此服饰的设计也要适应生活起居的时期需要。例如,背子、裤裙分离、有档长裤。

②在程朱理学思潮的制约之下,宋代汉族服饰以节俭为本,在设计上略显拘谨和保守,等级制度也更加严格。

5.蝴蝶装、包背装各自的设计特点是什么?

答:

蝴蝶装:是将每页有字的一面对着,单口向外,版心向内,然后以中缝为准将各页对齐粘附 在一张包背纸上, 最后将版外的余幅裁去, 装硬质封面成一册书籍。尽管蝴蝶装有易于保存 的优点,但是翻阅起来总有无字的反面,并不便利。

包背装:是将有字的页面反向对折,使文字版心向外,空白朝内,以折缝对齐,将右侧粘贴 成背脊, 再用封面绕脊背包装成书册。包背装彻底解决了翻页的问题, 在元代十分盛行, 这种装帧形式与后来的线装书籍乃至现代的平装书籍都十分接近。

6.宋元时期商标和广告设计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答:

这一阶段也是商标与广告设计的成熟期,表现形式多样。大致分类为:产品铭文商标、店幌 旗帜广告、店铺招牌广告、实物广告、印刷广告

(一)商品铭文商标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在商品上”物勒工名“的传统, 出于质量监督的目的。宋元时期, 在商 品交易频繁的商业环境下,众多商品上都有产地、生产 作坊或店家名号的铭文商标,尤其 是日常生活中的器物,比如瓷器、铜镜、漆器等商品

(二)店幌旗帜广告

将写有商品名称或绘有商品图案的旗帜悬挂在店铺门前的一种广告形式, 多见于酒肆和茶楼。 不但有青旗, 还有彩色的锦条绣旗, 文字内容既有商铺的店号也有与“酒”有关的词句, 而 且还较多使用旗面充分展开的平行旗杆,以招揽顾客

(三)店铺照片广告

通常采用文字、图画或铭刻的手段对店铺经营的商品信息进行广告, 例如《清明上河图》中 的“刘三叔精装字画”等。招牌选用的材料各异,悬挂形式也多样。

(四)实物广告

为了赢得商业竞争,也会将自己店内的商品实物展示在醒目的位置,一种特殊的广告形式, 甚至是现代商业橱窗展示设计的雏形

(五)印刷广告

雕版印刷十分成熟、活字印刷开始兴起的宋元时期, 以印刷品为宣传媒介的印刷广告发展迅 速。中国现存最早的印刷广告实物是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铜板。

四、论述题

答题要点:主要考查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概述能力、逻辑能力、要点整合能力、知识拓展能力以及学生知识广阔度。

解题思路:首先分析题目的问题,结合题目问题联系当下社会发展或者设计理论知识,提出相关论点,整合论点进行逐一的分析举例论证,综合论证结果进行总结。

解题技巧:

1.解释名词

2.引出论点(论点要符合实际、有很强的理论支撑或者科学依据,切记天马行空。一般来说,解答论述题应该抓住试题的中心议题,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路,渐进深入地进行阐述。确立中心议题,是整个解答过程最为关键的步骤。为避免跑题,在解答前一定要仔细推敲题意。对于试题的测试要求应试者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并使全文的论述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议题而展开。)

3.逐一论证论点(先确定整篇答案的逻辑架构,比如说“总分总”结构,然后择要开始确立论点时,考生应考虑到时间许可程度,论点数量不宜过多,安排也应有主次之分,尽量将重要的论点前置,不太重要的内容放在后面叙述,以免把时间耗费在意义较小的内容上。注意每一个论点之间关系,比如说递进关系或者并列关系)

4.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是论述题解答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针对性是论据选择的首要准则或要求。应从说明或证明论点的需要出发,选取那些能够强化所提论点或对论点进行解释和论证的材料做为论据,使这些论据能有效地为论点服务。由于考试时间有限,往往不可能将所以符合要求的材料都选择进来,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对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依据代表性的大小来选定取舍。最终只将那些最有代表性或最有说服力的材料作为自己的论据,而不是毫无选择的堆砌材料。结合设计学科的专业,我们的论据可以是经典设计案例作品、著名设计运动、商业设计案例以及名人经典语录等。)

5.归纳总结:在每一个段落及文章结尾处,一定要进行归纳并复述基本观点,突出论点,加深印象。根据相关的题型,去进行总结、并进行展望。

答题方向:

1、结构清晰性:整体文章逻辑架构坚实清晰;

2、内容全面性:答题角度全面,不狭隘片面;

3、见解独创性:不要一味重复,可以适当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但要注意度;

4、段落可读性:段落清晰、文体正确、术语专业;

5、论证严谨性:论点及论据之前的关联性强,十分严谨科学。

1.简要论述唐代金银器的艺术成就。

答:唐代金银器是古代工艺美术中绚丽的瑰宝。唐代金银器图案装饰表现出内容丰富、造型优美、布局合理、装饰形式多样等特点。

(1)唐代金银器图案装饰内容广泛,最主要的是写实装饰图案的应用。写实图案包括动物、植物和其他三类,纹样优美,形象生动,具有特殊含义。动物图案由幻想的形象、瑞兽、水族、珍禽等构成。幻想形象有龙、凤、独角兽,等等。龙、凤的形象多装饰于皇家用品上。瑞兽有狮、犀、羊、鹿、狐、兔等。狮为百兽之王,羊在图案中取其谐音,表示吉祥。水族有鱼、龟、海兽等图案纹饰。珍禽有孔雀、鹦鹉、鸳鸯等多种禽类图案。孔雀属瑞鸟,鹦鹉能言,而鸳鸯更为唐代金银器上禽类的主要图案,它包含有百年和好的祝愿。

唐代金银器中植物图案也同样丰富,它包含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健康长寿的追求。牡丹是追求富贵的象征;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石榴为多行植物,有子孙繁衍的意思。

图案装饰形象的其他类主要有山岳、云气、人物等。云的造型多样,有如意云、和合云等多种形式,充分表现了金银工匠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2)唐代金银器图案装饰造型气韵生动,动态优美,装饰感强,以龙为例,由于龙是皇室的象征,所以工匠们对龙的刻画也更为精心和讲究,特别是盛唐时期龙的形象。这个时期,龙的形象常常塑造成硕头、长角、虎口、鹰爪、蟒身,集各种动物特征于一体。无论头部、躯干、肢爪均表现出龙腾空遨游、穿云破雾的气势和强大的威慑力。

(3)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加工技术复杂精细巧妙。在当时,就已广泛使用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枷、镀、錾(zàn)刻、镂空等工艺。从出土的唐代金银器可以看出,装饰工艺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准,有些还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些技艺不断发展的同时,政府机构也对金银器的制作大力支持。唐前期,在朝廷中就建立了金银作坊院,将大量的工匠集中起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且在这种机构里制造器物,可完全不受外界物质条件的限制,这就大大促进了金银器的发展。

(4)南北朝以来,胡风盛行,皇室贵戚尤其喜好西方的珍玩器皿。外来文化和艺术品对日常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要求都产生深刻的影响,直至唐代风气不减。与此同时,另一方面,由于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中外商贸交流的频繁,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诞生了一大批新的器物,其特点是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如青铜器、石刻、绘画等;另一方面又广泛地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鲜艳夺目的一朵奇葩。

(5)唐代工匠艺人们通过了解外来商品文化,又从传统文化中移植作品,进行了许多新的创造,于是,唐金银器就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丝鬼总的来说,唐代金银器在器形上与外来文化的因缘要多于纹饰,受到拜占庭、波斯等地的影响,但又有所变化。唐代工匠是在悉心筛选的前提下消化吸收,保持自己具有鲜明特色的审美情趣,对外来文化是博采众长而择优吸取,并未在主体上失掉自我,他们既保持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保持着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从而使中外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的发展。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唐代的工匠以其惊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手艺,描绘出一个个优美动人的画面,将唐代装饰艺术推向高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0 阅读:1
迈希教育课程

迈希教育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