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上世纪70年代,随着国内用电量持续增加,我国在电力方面也成为了影响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也正是在这时,我国决定开始筹划建设核电站,当然建设核电站的过程并不简单。
由于当时我国在核电站方面几乎就是零基础,而且核电站的造价也不低,谁也不知道能不能建成,同时也正是因此,当时国内反对的声音不在少数。
再加上1979年,美国三哩岛发生核泄漏事故,这也变相的加剧了民众对于核电站安全问题的担忧,甚至当时还有人表示,中国是否能够建造出安全的核电站?
但是好在,我国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最终在1981年,我国首个核电站通过立项,并且选择定在了浙江嘉兴市海盐县,那么这座核电站如今营收是多少呢?为何说打了反对者的脸呢?
坚持建造核电站
20世纪70年代,全球核能开始规模化发展,除了美英法苏等国外,不断有新的国家加入核电站的发展行列,而且在80年代初,全球核电发展可以说是进入到了“高峰期”。
可遗憾的是,当时我国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导致在核电发展的过程中,迟迟没有看到中国的身影,而且在当时华东地区缺煤少油,用电问题一直都困扰着领导们。
但是我国非常的清楚,要想解决用电问题,那么就必须搞核电,可是要想搞核电,技术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当时我国在核电技术上可以说是零基础,可是眼下已经不能再等了。
最终在1981年1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我国首个30万千瓦核电站的项目,并且在1982年正式确定地址为浙江省海盐县秦山。
虽然说首个核电站正式立项,但是当消息传出来的时候,却遭到了广大民众的反对,毕竟大家都知道核武器的危害性,大家都十分担心,核电站会导致核泄漏的问题。
尽管是这个,国家依旧坚持要将秦山核电站进行下去,因为这些是目前来说解决国内用电问题的最好办法。
成功投产
经过诸多困难,最终秦山核电站在1985年正式动工,令人没想到的是,就在次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事故,因此,秦山核电站的建设再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面对民众的反对声。
一时间,给那些核工业的建设者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他们明白,目前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当下的这一条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1991年12月15日,中国大陆的第一座民用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结束了我国内部没有核电站的历史,并且突破了多年来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同时,我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七个能够依靠自己力量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直到1994年4月1日,秦山核电站正式投入商运,而且年发电量更是达到了17亿千瓦时。
截止至今,秦山核电站已经安全的运行了34年,在此期间还进行了两次规模扩充,根据数据显示,从80年代到现在,秦山核电站累积投资金额已经有850亿元,相当于后面三峡水电建设的三分之一。
有了秦山核电站的前车之鉴,在广东大亚湾都有着从法国引进的M310型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相继投入商运,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在核电领域成功开展了国际方面的合作。
那么会有人开始好奇了,累计投资达到850亿元的秦山核电站,现在收回投资成本了吗?
成为“国之荣光”
在秦山核电站投入商运之后,我国便开始建造秦山二期2台65万千瓦压水堆机组,而且秦山二期还是参考了大亚湾核电站进行的改进的。
直到2004年底,我国建成了秦山二期2台自主设计压水堆机组,而秦山三期核电站是与加拿大政府合作的,在1998年6月8日开工,建设了两台70万千瓦发电机组,在2003年建成,采用的是加拿大的重水反应堆技术。
随着秦山二期三期工程的建成,在2015年1月12日,正式成功并网发电,至此秦山核电站现有的9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年发电量约为500亿千瓦时,而且是中国首座商用重水堆核电站,被誉为“国之荣光”。
截至目前,秦山核电站累计发电超过了8400亿千瓦时,年度发电量、年度上网电量在全国更是稳居榜首。
按照全国核电标杆上网的电价0.43元/千瓦时来算,8400亿千瓦时的发电量已经可以达到了3600多亿元的营收,就算减去维护成本和运营成本,想必当初的投资金额也是完全回本了。
近些年来,秦山核电站运行业绩一直都是保持上升趋势,并且做到了连续7年机组平均能力因子超过了90%,创下了历史新高。
并且随着秦山核电站的运行,在浙江海盐县,已经早早地实现了核能供暖,让海盐县成为了我国南方地区首个实现核能供暖的县城。
而且根据秦山核电站运营以来,累计缴纳的税费已经超过了568亿元,同时还带动了周边与核电相关的技术应用企业超过了110家,解决就业问题人数将近2万人次,总产值更是直接超过了320亿元。
随着我国的科技发展,我国的光伏电池技术也取了很大的突破性进展,根据最新消息我国最大滩涂光伏储能电站正式投产发电。
而且这个项目作为我国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之一,整体装机容量达到了1000兆瓦,实现了“光伏发电+盐业生产”于一体的复合产业模式。
结语
当我们回头看向秦山核电站,或许有些人真的不会再担心安全问题,毕竟长达34年的安全运行,无疑是给当地百姓打了一剂预防针,而且我国企业也真正有了让百姓放心,让百姓信任的能力,确保对环境和生活没有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