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活和工作中,你是否常常感到困惑:明明很努力,却总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果;想要改变,却不知道从何处着手。
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扰,那么周岭的《认知觉醒》这本书可能会为你提供一些宝贵的启示。
这本书并非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为我们揭示了认知的奥秘,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提升认知的方法。
接下来,就让先森跟大家一起拆解这本书。
一、认识我们的大脑:理解行为与认知的根源
1.1 三重脑:本能脑、情绪脑与理智脑
我们的大脑由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组成,它们在进化历程中依次出现。
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有着超过 3.6 亿年的历史,它掌管着我们的本能反应,如呼吸、心跳、吃喝拉撒等,其特点是反应迅速、能耗低,但思维简单,只关注生存。
情绪脑大约在哺乳动物时代出现,已有近 2 亿年历史,它让我们产生各种情绪,如喜怒哀乐,对生存繁衍起着重要作用,它的反应同样快速,并且能驱动我们做出行动。
而理智脑是最晚出现的,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仅有 250 万年左右的历史,负责思考、逻辑推理、规划等高级认知功能,但它的运行速度较慢,且耗能巨大。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三重脑对我们行为的影响。
比如早上起床,本能脑和情绪脑贪恋温暖的被窝,理智脑却告诉我们要早起去工作或学习。
最终是理智脑战胜本能和情绪脑,还是被它们 “拖后腿”,往往决定了我们一天的开始是否积极。
又比如在工作中面对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情绪脑可能因害怕困难而产生逃避心理,本能脑也倾向于选择轻松的事情做,而理智脑需要努力克服这些,驱使我们勇敢地迎接挑战。
了解这三重脑的特点和运作方式,是我们理解自身行为和认知模式的基础。
1.2 大脑的天性:避难趋易与急于求成
大脑天生就有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特性。
避难趋易意味着我们的大脑更倾向于选择简单、容易的事情去做,逃避那些复杂、困难的任务。
这是因为做简单的事情耗能少,符合本能脑和情绪脑的 “喜好”。
急于求成则体现为我们希望付出一点努力就能立即看到成果,一旦短期内看不到回报,就容易放弃。
以学习新技能为例,很多人在学习一门外语时,刚开始热情高涨,但学了几天发现记单词很枯燥,语法也复杂,便难以坚持下去。
这就是避难趋易的表现,背单词、学语法相对困难,大脑更愿意去做那些轻松的,如刷手机娱乐新闻。
同时,学习外语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明显进步,不符合急于求成的心理,所以很多人就放弃了。
这种大脑天性在工作中也会带来问题,例如面对一个复杂的项目,团队成员可能因为避难趋易,选择先做容易的部分,而把关键的难题拖延到最后,导致项目进度受阻;
或者在追求业绩时,急于求成,采用短期有效的策略,却忽视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二、认知偏差:阻碍我们成长的 “隐形杀手”
2.1 焦虑的根源: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焦虑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问题,而在《认知觉醒》中,作者指出焦虑的根源往往是我们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我们常常会对未来有各种担忧和期望,在脑海中设想出无数可能的场景,但却没有将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
例如,在职场中,有人担忧自己的职业发展,担心被裁员,想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却只是停留在空想阶段,没有去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没有去参加培训或考取相关证书。
这种想法与行动的脱节,使得我们内心的焦虑不断积累。
同时,我们的大脑还倾向于关注负面信息,进一步加剧了焦虑。
当我们看到周围同事升职加薪,或者行业内出现新的变化时,就会不自觉地将这些信息与自己联系起来,放大潜在的威胁,从而陷入更深的焦虑之中。
然而,过度的焦虑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形成恶性循环。
2.2 虚假学习:看似努力,实则无效
在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陷入虚假学习的陷阱。
很多人热衷于参加各种培训课程、购买大量书籍,看起来在不断努力学习,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也没有将所学应用到实际中。
这种虚假学习的表现形式多样,比如有些人读书只是机械地阅读,不做笔记,不思考,读完就忘;
参加培训时只是被动地听讲,没有与老师和同学互动交流,没有将培训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在工作中,虚假学习也很常见。
例如,有些员工为了完成公司安排的线上课程学习任务,只是快速点击视频,不认真观看内容,考试时通过搜索答案敷衍了事。
这样的学习方式无法提升个人能力,对工作业绩的提升也毫无帮助。
虚假学习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误以为自己在成长进步,但实际上只是在原地踏步,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提升认知,实现自我改变
3.1 元认知:开启认知觉醒的钥匙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能够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能够在做事的过程中,时刻观察自己的思考方式、情绪状态以及行为表现,发现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并及时调整。
例如,在与同事沟通时,元认知能力强的人能够察觉到自己因为情绪激动而说话语气不好,可能会伤害到对方,从而及时调整语气,更加理性地进行交流。
提升元认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反思是重要的一种。
我们可以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回顾当天的经历,思考自己在处理问题时的思维和行为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通过不断反思,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另外,冥想也有助于提升元认知能力,在冥想过程中,我们专注于呼吸,排除杂念,能够更加敏锐地觉察自己的思维活动,增强对大脑的掌控力。
3.2 学习力提升: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
学习力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能力。
在《认知觉醒》中,作者介绍了几种提升学习力的方法。
首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知识的表面含义,还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理和逻辑关系,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学习数学公式,不能只是死记硬背,而是要明白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它在不同的情境下如何应用,与其他相关公式有什么关联。
其次是关联学习,即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场景相结合。
当我们能够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时,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习了市场营销知识,就可以尝试分析身边各种产品的营销策略,思考如何改进。
此外,输出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演讲、教授他人等方式将所学知识表达出来。
在输出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是否准确、全面,从而进一步查缺补漏,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3.3 行动力提升:克服拖延,持续进步
有了认知和学习方法,还需要强大的行动力将其转化为实际成果。
拖延是行动力的大敌,很多人都深受其扰。
作者指出,拖延的本质是对困难任务的逃避,以及对即时满足的追求。
要克服拖延,首先要改变对任务的看法,将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让任务看起来不那么艰巨。
例如,写一篇工作报告,如果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但如果将其分解为收集资料、拟定大纲、撰写内容、修改完善等小步骤,就会感觉容易很多。
其次,要利用好环境的力量。创造一个有利于行动的环境,减少干扰因素。
比如,在工作时,可以关闭手机、电视等可能分散注意力的设备,专注于工作任务。
另外,设定明确的时间期限也能有效提高行动力。
给自己规定在某个时间段内必须完成某项任务,这样可以增加紧迫感,避免拖延。
同时,要及时给自己正面反馈,当完成一个小目标时,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激励自己持续行动。
四、结语
《认知觉醒》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的大门,让我们了解到大脑的运作机制、认知偏差以及提升认知和行动能力的方法。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运用书中的知识,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克服焦虑、虚假学习、拖延等问题,实现自我成长和突破。
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真正觉醒,开启属于自己的改变之旅,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果你在工作或生活中有类似书中提到的困境,欢迎分享,我们可以一起探讨如何运用书中方法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