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精进,终身成长!

你是否常常有这样的困扰:每年都立下雄心勃勃的目标,计划精细到每一天,可没过多久,就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迹,一切照旧?
就像在跑步机上奔跑,看似努力,却始终停留在原地。
周岭在他的另一本书《认知驱动》中,犀利地指出了这种现象的本质:我们很多人其实都被困在了 “低认知的牢笼” 里,空有努力的姿态,却缺乏真正能推动成长的底层认知。
困在思考里的 “蜜蜂” 与突破困境的 “苍蝇”
密歇根大学的卡尔・韦克教授曾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把蜜蜂和苍蝇同时放进一个玻璃瓶里,瓶口朝着光亮的方向。
按常理推测,聪明的蜜蜂应该能迅速找到出口,但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蜜蜂一直在瓶底附近徘徊,执着地寻找它们认为的 “完美出口”,最后精疲力竭也没能逃脱;
而看似莽撞的苍蝇,在瓶子里四处乱撞,却意外地率先找到了瓶口,成功飞了出去。
这个实验反映出了我们在生活中的常见状态。
很多人就像那些蜜蜂,停留在思考层面,总想着制定出完美无缺的计划后再行动,结果在反复的犹豫和权衡中,错过了最佳时机,迟迟无法迈出第一步。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可能会花大量时间去研究各种方案,试图找到那个毫无破绽的策略,却忽略了市场的变化不等人,在我们纠结时,机会已经悄然溜走。
又或者在学习新技能时,一直在收集资料、比较课程,却没有真正开始投入学习和实践。
周岭给出了一个简单而有力的建议:“想也别想,直接去做。” 空想一千次,不如实实在在地行动一次。
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智慧,人生的突破往往就藏在我们迈出的每一小步中。
没有认知驱动下的行动,我们不过是看起来很努力罢了。
“高认知穷人” 与 “无知勤奋者” 的陷阱
在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两类人。
一类是 “高认知穷人”,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对各种理论和方法都能侃侃而谈,但却很少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
比如,有些读书会的会长,每天分享着高效阅读的方法,自己却一个月都读不完一本书;
健身教练把运动理论研究得头头是道,可自己的身材却走样得厉害。
他们看似掌握了很多知识,却因为缺乏行动,始终无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成果,陷入了 “知道却做不到” 的困境。
另一类是 “无知勤奋者”,这类人习惯于埋头苦干,一味地付出努力,却从不思考努力的方向和方法是否正确。
周岭自己刚开始写作时,就是如此。他每天机械地码字,坚持日更,半年下来,不仅爆款寥寥无几,还累出了颈椎病。
后来他反思发现,自己只是在进行 “自我感动式努力”,缺乏对写作方法、内容运营和流量逻辑的深入思考。
很多职场人也是这样,工作认真负责,经常加班,生活也过得井井有条,但几年过去,职位和收入都没有明显的提升,生活依旧平淡无奇。
这就是因为,盲目地努力、机械地重复,并不等同于成长。
如果方向错了,跑得再快也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不抬头看路,再怎么用力拉车也只是在原地打转。
真正的努力,应该是在思考驱动下的高效行动。
推动成长的 “三大核心驱动力”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呢?周岭总结了推动成长的 “三大核心驱动力”。
方法驱动:让努力事半功倍
努力固然重要,但选择正确的方法往往能让我们的努力事半功倍。
书中提到一位年轻的大厨,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掌握炒菜的基本技巧。
他专注于研发特色菜品,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家秘方;
同时,他还运用商业模式,入股连锁酒店,享受分红收益;
并且在线上开设课程,将自己的厨艺知识变现。
最终,当同龄人还在后厨忙碌奔波时,他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
方法驱动的本质,就是要找到最优路径,以实现最大化的成长。
例如,想要提高写作能力,不能仅仅依靠每天坚持写作,还需要将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系统地学习写作技巧,不断地分析和改进自己的作品。
同样,在健身时,科学的饮食搭配、合理的训练计划以及对运动数据的跟踪优化,远比单纯地拼命跑步要有效得多。
没有正确方法的努力,只是在消耗自己的精力;而找到方法的努力,才是真正的积累。
目标驱动:让行动更有动力
周岭在取得一定成绩后,也曾陷入过迷茫。直到有人问他:“你的目标是什么?”
一开始,他认为自己的目标是赚钱、成名,但很快他就发现,这些目标并不能给他带来持久的动力。
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 “用文字影响他人,帮助更多人”。
明确了这个目标后,他的动力源源不断,即使在遇到挫折时,也能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目标就像行动的灯塔,它决定了我们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多远。
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行动,很容易在遇到困难时就半途而废。
但当我们有了清晰的内心目标时,挫折反而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催化剂。
尼采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只有目标驱动,才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长跑中保持持久的动力。
在工作中,明确自己想要在这个岗位上获得什么样的成长,想要为团队和公司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会让我们更有激情地投入工作;
在学习中,确定自己学习的目标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还是为了实现个人兴趣,会让我们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主动性。
心态驱动:决定你能走多稳
即使拥有再好的方法和再明确的目标,如果心态崩溃了,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稻盛和夫有个特别的习惯,在做重大决策前,他总会找一个 “捧场王” 聊天,这个人的作用就是不断地鼓励他、夸奖他。
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但稻盛和夫认为,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激发内在的力量,帮助他更加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行。
这就是心态驱动的强大力量。当我们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时,我们往往真的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当我们沉溺于自我怀疑时,再简单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重重。
积极的心态并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在面对挑战时,依然坚信自己有能力跨越障碍。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考试失利、工作中的项目失败、创业遇到瓶颈等等。
拥有积极心态的人,会把这些挫折看作是成长的机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的行动;
而心态消极的人,则可能会一蹶不振,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渊。
七年即一生:认知改变命运的关键转折
在书的结尾,周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概念:“七年即一生。”
意思是,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做出改变,最多 7 年的时间,我们的人生将会焕然一新。
7 年,足够我们学会一门新技能,成为行业内的专家;
7 年,足够我们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重塑自己的人生轨迹;
7 年,足够我们从平凡走向卓越,活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选择决定命运,而认知决定选择。
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低水平的努力中,未来不过是过去的重复;
但如果我们能够以认知为驱动,积极地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方式,那么人生的每一步都将充满无限的可能。
《认知驱动》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打破低认知牢笼的大门
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和盲目努力,而是需要我们改变认知,用思考指引行动,用行动验证认知。
别再陷入 “懂得很多却做不到” 的陷阱,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以认知为驱动,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去开启属于自己的高效成长之旅。
让我们一起共读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