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繁殖效率咋提升?营造条件促繁殖,增加田螺种群数量

毕泽宇说三农 2025-03-30 12:43:17

田螺繁殖效率咋提升?营造条件促繁殖,增加田螺种群数量

在咱搞水产养殖这一行里,田螺可算是个很特别的家伙。田螺这小东西,别看它个头不大,在池塘里或者水田边,那也是响当当的角色。可很多养殖户就头疼啊,这田螺的繁殖效率老是上不去,种群数量也老是不稳定,这到底是为啥呢?

咱先说说田螺喜欢的生存环境。田螺可不是那种随便哪里都能活得很好的生物。它们对水质的要求挺高的。要是水质太肥了,就像那种到处都是垃圾,混混沌沌的水,田螺在里面可受不了。就好比咱们人住在一个又脏又乱的屋子里,肯定也不舒服。我见过有些池塘,主人为了图省事,好长时间都不换水,也不清理里面的杂物。结果呢,那池塘里的田螺长得慢不说,繁殖也是少得可怜。相反,那些经常换水,水质清澈,又透着一点淡淡藻类颜色的池塘,田螺就欢实多了。这水质啊,就像是田螺住的房子,干净整洁才行。

再看田螺的底质。底质就像是它的床,软乎乎、干净又富含营养的底质,田螺才喜欢。如果在池塘或者水田的底部全是那种硬邦邦的泥土,还没有什么腐殖质,田螺在里面活动都困难,哪还有心思繁殖啊。有这样的对比,在一些淤泥比较厚实,而且经过合理翻耕和施肥,让淤泥里有足够的腐殖质的池塘里,田螺就像是住在高级软卧一样,繁殖起来可带劲了。这种软乎乎的淤泥里有田螺爱吃的小虫子、藻类啥的,这些都是大自然给田螺准备的营养大餐。

温度也是影响田螺繁殖效率的一个大因素。田螺是冷血动物,它们的新陈代谢和繁殖速度都和温度息息相关。温度太低的时候,田螺就像是进入了冬眠状态一样,啥都不想干,更别说繁殖了。我记得有一年冬天,有个养殖户把田螺放在一个没有保暖措施的小池塘里,结果到了春天,发现很多田螺都没了,存活下来的那些也是瘦巴巴的,根本就没心思繁殖。而温度太高的时候呢,田螺也会受不了。炎热的夏天,如果没有适当的降温措施,田螺的活动量会大大减少,而且很容易生病死亡。在温度适宜的春天和秋天,那田螺就像上了发条一样,四处活动找对象、找吃的,繁殖起来可积极了。

要想提高田螺的繁殖效率,咱得在繁殖的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先说说这个繁殖场地的设置。专门给田螺弄个繁殖的小天地可不仅仅是把它放在水里就完事了。得有一些可以让田螺躲起来的地方,就像咱们人在房子里有卧室之外,还得有个小书房或者小角落躲一躲一样。可以在池塘里放一些小石头堆、朽木啥的。我在一些养殖成功的地方看到,他们会在池塘边专门弄一些半露出水面的石头,石头的缝隙就成了田螺的绝佳藏身之处。而且这些地方还很适合田螺产卵。田螺会把卵产在这些缝隙或者朽木的粗糙表面上,这样卵就不容易被水冲走,也有一定的保护。

水源的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水就像是生命的源泉,对于田螺来说更是如此。水源要充足,而且要干净。如果水源不足,池塘里的水就会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脏,这对田螺的生存和繁殖来说就是个大灾难。我见过一些小池塘,周围没有好的水源补充,就靠着老天爷下雨存点水,到了干旱的季节,池塘里水干了,田螺也就死光了。而在那些水源充足的地方,无论是用井水还是水库里的水,只要经常给池塘补充新鲜干净的水,田螺就能健康成长,繁殖也不会出啥大问题。

在饲料的投喂方面,那也是大有讲究的。咱都知道,田螺是杂食性的,啥都吃,但可不是啥都吃都能让它们繁殖得快。要保证饲料的多样性和营养均衡。像一些浮游生物,像轮虫、枝角类这些小虫子,都是田螺爱吃的,而且这些小虫子富含蛋白质等营养,吃了能让田螺长得壮。还有一些水生植物,像轮叶黑藻、金鱼藻之类的,田螺吃起来那叫一个香。但是,如果只给田螺喂一种饲料,就会出问题。就好比咱们人只吃一种菜,时间长了身体肯定不健康。我看到有的养殖户只给田螺喂米糠,结果田螺长得慢,繁殖能力也下降了。而那些给田螺提供丰富食物的池塘,田螺就欢实健康,繁殖的量也多。

水质的调控也是个关键技术。前面说了水质的好坏影响田螺繁殖,那怎么调控水质呢?定期换水是个好办法,但不能盲目换水。换水太勤了,田螺适应不过来;太懒了,水里脏东西太多。一般来说,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检测一下水的水质指标,像酸碱度、溶解氧、氨氮含量这些。酸碱度最好保持在7 - 8之间,这个范围的酸碱度对田螺来说是比较舒适的。溶解氧也要充足,要是水里氧气不足,田螺就会呼吸困难,更别说繁殖了。氨氮含量也要控制好,太多了会毒害田螺。所以啊,根据水质的变化情况,合理换水和调节水质,这可是提高田螺繁殖效率的秘诀之一。

疾病防控在田螺繁殖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就像咱们人会生病一样,田螺也会有各种疾病。一些细菌或者寄生虫如果感染了田螺,就会影响它们的健康和繁殖能力。比如说车轮虫病,这种病在田螺养殖中比较常见,一旦得了这个病,田螺就会消瘦,摄食量下降,繁殖能力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要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可以用一些生物消毒剂或者低毒的化学药剂。还可以在饲料里添加一些预防疾病的药物或者营养物质,增强田螺的免疫力。那些注重疾病防控的池塘,田螺长得健健康康的,繁殖起来顺利得很。

光照条件也不能小看。虽然田螺不像植物那样需要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但适当的光照对它们的繁殖也有影响。光照太强,水温可能会升得太高,对田螺不好;光照太弱,池塘里的藻类生长不好,会影响水质和田螺的食物来源。就拿有遮光措施的池塘和没有遮光措施的池塘对比,没有遮光措施的池塘,在夏天太阳很大的时候,水温过高,田螺都躲在石头缝里不敢出来,繁殖就受到了抑制。而有适当遮光的池塘,水温比较适宜,藻类也能正常生长,为田螺提供了较好的生存和繁殖环境。

在田螺的放养密度上也得把握好。如果放养得太密了,田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就像咱们住在一个特别拥挤的房子里,肯定过得不舒坦。我看到有的池塘里放了太多的田螺苗,结果田螺都长不大,繁殖也少得可怜。而合理的放养密度能让每只田螺都有足够的空间活动和觅食,这样它们就能健康成长,到了繁殖的季节,繁殖的数量和质量都会有保障。

还有在种螺的选择上也有门道。要选择健康、活力强的种螺。就像种地要选好的种子一样,种螺要是选得不好,繁殖出来的后代也不会太好。健康有活力的种螺,它们的卵的质量就高,孵化出来的幼体也会更健康。我见过有的养殖户随便找了一些看起来病恹恹的田螺当种螺,结果整个繁殖过程都不顺利,幼体的成活率很低。所以啊,精心挑选种螺,是提高田螺繁殖效率的第一步。

提高田螺繁殖效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需要从养殖的各个环节入手。只有把田螺生活的环境营造好了,让它们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才能让它们愉快地繁殖,增加种群数量。咱要是一个环节没做好,就可能影响整个繁殖过程。就像一个链条,缺了哪一环都不行。咱们养殖户只有把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才能在田螺养殖上获得丰收,让自己的钱包鼓起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