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奸莫辨话汪直—《成化十四年》中汪直的形象是真是假?

风华绝代映朝霞 2025-03-20 17:22:16

图片来自网络早就想写一篇关于宦官的文章,可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话题。再说,史书中那些宦官的事迹也勾不起我的兴趣。就这样,虽然一直有想法,却总是没有成文。最近看了一部《成化十四年》,里面太监汪直的形象却突破了笔者对宦官固有的看法,很另类!但同时,笔者也有怀疑,历史上真实的汪直真的就是这个样子吗?难道不是《成化十四年》编剧出于剧情的需要而进行的篡改?带着这个疑问,笔者重读《明史》,以期还原一个真实的汪直。说起宦官,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群体中好人绝少。确实,在历史上有记载的宦官中,上自秦朝的赵高始,下至清朝的李莲英止,都不是啥好人。即使中间出现过几个口碑还算不错的宦官,如曹操的干爷爷曹腾,那也是一个大贪官。不然,以一个宦官家庭的收入,曹嵩哪能够给西园捐钱一亿万成为太尉?以宦官给封建王朝带来的祸患之大而言,无过于汉朝、唐朝和明朝。这三个王朝虽然都饱受宦官之祸,但为祸之道却又不尽相同。但因为我们今天谈的是汪直,所以就不谈汉朝和唐朝,专门谈谈明朝的宦官。

明太祖朱元璋 图片来自网络明朝宦官制度的发展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后,鉴于前朝宦官专权的恶政,就严令不允许宦官干政,并在皇宫内放置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而且,为了进一步阻断宦官干政的机会,朱元璋下令,宦官不得读书识字。可是,这一切都在明成祖朱棣手中被推翻了。朱棣是通过篡位上台的,这和传统士大夫们的价值观严重相悖,而且,朱棣即位后大肆屠杀士大夫,如方孝孺等,更加激起了士大夫们的不满。同时,朱棣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断地开边扩疆,如郑和下西洋、北征蒙元等,这和传统士大夫们传统保守的观念有着严重的冲突。尤其是迁都北京,使得以江南人为主的明朝士大夫们的核心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因此,终明成祖之世,朱棣和明朝士大夫们的关系都非常紧张。为了更好地控制朝中大臣,朱棣重新恢复了锦衣卫侦事的权力。但是,随着锦衣卫参与朱高炽和朱高煦的皇储之争,使得朱棣对锦衣卫也开始不放心起来,因此,才有了以宦官作为首领的东厂的成立。东厂成立的初衷是监督锦衣卫,本没有监督百官的权力,兼之东厂的人员构成中能够读书识字的人很少,也不具备监督百官的能力,因此,东厂成立之初并没有引起士大夫们的警觉。但这一切,又在明宣宗朱瞻基时期被打破了。以孙子比较像爷爷的理论,明宣宗朱瞻基还是比较像他的爷爷朱棣的。后人都说雍正皇帝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是因为康熙认为他有一个好皇孙,即乾隆。其实,明仁宗朱高炽的继位也有很大原因是因为他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在明成祖时期,皇位之争也是很激烈的,作为正统皇位继承人的朱高炽得到了绝大多数士大夫们的拥护。抛开他们拥护朱高炽为人仁厚这一方面,这些士大夫们拥护更多的是一种皇权的继承制度,这对于以篡位上位的朱棣来说,无疑是讽刺的。

图片来自网络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有感于明朝士大夫们在皇储之争中为自己立下的汗马功劳,一改明朝初年重武轻文的政策,全面提高士大夫们的地位。不料,这些在洪武时期、永乐时期被压抑了太久的士大夫们权力急速膨胀,在明仁宗一朝,明朝的士大夫们已经从明初的严厉打击中恢复了过来,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到了明宣宗时期,臣权已经有凌驾于皇权之上的趋势。出现这种局面,是明宣宗始料未及的。而且,明宣宗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才子皇帝,书法、诗词、绘画无一不通,足球、射猎、斗蛐蛐无一不晓,面对着整天在自己面前口沫横飞、滔滔不绝的大臣们,朱瞻基累了。要说明宣宗还真的是天才,他一是为了制衡朝中大臣们的权力,二是为了自己能够解放出来,创造性的开展了在宦官中的扫盲运动。据史料记载:“至是开书堂于内府,改刑部主事刘翀为翰林修撰,专授小内使书,选内使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读书其中。 其后大学士陈山亦专是职,遂定翰林官四人教习以为常。”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明朝的宦官们具有了“批红”的权力,具有了能够与前朝大臣们抗衡的实力。明宣宗搞出这么一套,并不意味着他要放弃权力,而是为了更好地把权力抓在手中。他想得很明白,前朝的大臣们不是能引经据典吗?不是能据理力争吗?那我不和你们耗,就由宦官们与你们对话,待到两方争执不下之时,再由自己出面一锤定音,这更加能够体现出皇权的威严。明朝的皇帝们都很奇葩,除了明初的几位皇帝之外,其他几位大多具有成为玩家、化学家和八级木匠的潜质。但不论是正德皇帝的贪玩,嘉靖皇帝的炼丹和天启皇帝的木匠活,也不论你是四处巡游还是几十年不上朝,明朝的朝政基本上维持正常运转,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究其原因,内“批红”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相对于汉朝的宦官之祸起于外戚专权、唐朝的宦官之祸起于藩镇割据,明朝的宦官之祸却是起于臣权凌驾于皇权,但对皇权的危害却远小于汉唐两朝。

明仁宗像 图片来自网络纵观明朝那些所谓的权阉,无论权势有多么煊赫,但在皇帝的一纸令下,纵使如魏忠贤等辈也无不乖乖受死,这和汉朝、唐朝宦官动辄废立皇帝,甚至杀死皇帝相比,明朝皇帝对宦官的控制力还是非常强的。其实,利用宦官制衡朝臣这种手段在历朝历代并不鲜见,但像明朝这样,能够始终使宦官和士大夫们的权力不失控,主要原因还是这两股势力都比较强大,在互相的对冲中损耗的也比较大,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局面,这才使得皇帝能够在其中游刃有余。这种局面是明朝皇帝们喜欢看到的,他们要的就是这样一种斗而不破的局面,始终不让一方独大,这样就会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裁判官的地位,使谁都离不开自己。汪直的奋斗史到了成化年间,明朝的宦官群体中出现了一个另类,他就是汪直。汪直不是汉人,而是瑶族人。明朝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今广西桂平大藤峡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叛乱,明朝派出了右佥都御史韩雍、都督同知赵辅等率领十六万大军前往镇压,在取胜之后,俘虏了大量的瑶族俘虏,汪直就是其中一个,那时,他还是一个幼童。在这群俘虏中,还有一位纪姓女性俘虏也在其中,她就是明孝宗朱祐樘的母亲。由此可见,明皇室具有了瑶族血统。汪直进宫后,因为他的聪敏可爱,获得了当时万贵妃的疼爱,在宫中的地位迅速攀升,十几岁的时候已经成为了执掌御马监的太监。如果一切顺利,汪直定会不出意外的登上宦官最高职位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可这一切,都在成化十二年的一次妖人李子龙事件中发生了变化。所谓李子龙事件,是成化年间的一位左道之士李子龙利用其亲信的帮助,夜入皇宫观察被锦衣卫发现,后以有意弑君为名被处死。

明宣宗像 图片来自网络这件事对成化皇帝的影响很大,他认为,自己身边既有锦衣卫又有东厂,可李子龙仍然可以利用关系进入到皇宫大内,而这两个机构竟然没有提前发觉,可见其要么无用,要么不忠诚。而汪直却在此时崭露头角,在成化帝令他出宫去侦察民情时,汪直汇报了很多民间的隐秘事情,使成化帝认为汪直具备成为一名高级特工的潜质,因此,才有了西厂的出台,汪直也成为了西厂第一任厂公。本来,锦衣卫是负责侦查官员们的,东厂是负责监督锦衣卫的,而新成立的西厂则是负责监督锦衣卫和东厂的,这就使得西厂的人数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最重要的是,西厂成立的初衷就是监督锦衣卫和东厂,和锦衣卫与东厂是天敌,这也使得汪直和西厂成为了锦衣卫、东厂乃至于朝臣们的公敌,因此,西厂和汪直受到百般攻击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历史上对汪直的两种极端评价在历史的记载中,对汪直的评价一直走在两个极端,抨击汪直者认为“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如商辂;支持汪直者认为“太监汪直厘奸易弊,允合公论。汪直所行,不独可为今日法,且可为万世法。”如御史戴缙和王亿;持中间意见者认为“直年少喜功”,如怀恩;但无论评价者持何种态度,都不能否认的是,汪直是个做事的人。汪直的悲哀就在于他太能做事了,笔者在此就举军功一例来说明。成化十五年十二月,汪直作为督军率军讨伐建州女真,据《明宪宗实录》记载:“建州贼巢在万山中......出抚顺关,半月抵其境。贼据险迎敌......贼大败,擒斩六百九十五级,俘获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余寨,获牛马千余,盔甲军器无算。”这次胜利是自明成化三年明军讨伐李满柱之后的又一次大胜,汪直作为一位宦官,在十二月的隆冬季节亲赴战场,这在明朝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此役过后,一直蠢蠢欲动的建州女真至少消停了近百年,史称“成化犁庭”。

明宪宗像 图片来自网络成化十六年~十八年,汪直率军讨伐屡次袭扰大明边境的鞑靼,经过了十六年的威宁海子之战、十七年的黑石崖大捷,打垮了一直危害北部边境的鞑靼,改写了明朝自成祖之后没有大军出塞的历史,洗刷了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的耻辱。所谓是功大难赏,汪直的功劳越大,带给皇权乃至士大夫阶层们的压力就越大。汪直之所以在取得这两次战役胜利之后就失势,跟他能办事,能办成事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史书中虽然没有明显的关于汪直是因为能办事而遭祸的记载,但是,从这几条记载中我们却能寻到踪迹。一是,《国榷》中关于汪直敬重陈越的一段议论。“威宁(陈越)出塞,俘馘甚多,自永乐以来,唯此夺其气,一时君臣忌功,百方诬讪,皆非实事也,汪直自敬惮威宁,威宁不峻拒之,亦未为过。”这段记载虽然是评论汪直对陈越的敬重是发自内心的,但是我们从“自永乐以来,唯此夺其气,一时君臣忌功,百方诬讪,皆非实事也”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汪直立下的大功已经受到皇帝的猜忌,已经有了功高盖主的意味了。

图片来自网络二是,《明史 王越传》中的一段话:“不然,某等言事,为朝廷,非为身谋也。设使汪直行事皆公道,朝廷置公卿大夫欲何为?”这句话更为诛心,说的意思是:如果汪直什么事情都能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好,那还要我们这些大臣们干什么呢?阴妒之情溢于言表!诚然,汪直少年得志,又深受成化皇帝和万贵妃的双重宠爱,手下又率领着西厂那些眼睛里只有皇帝的番子们,行事确实是嚣张了些。但这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汪直犯了两个大忌,一是功高盖主,二是因为自己的能干把其他人逼得无路可走,最终在失宠的前提下,被士大夫们群起而攻之,无奈去职。汪直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明朝士大夫们的利益。在成化皇帝眼中,宦官集团的权势已经有凌驾于朝臣之上的趋势,如果不及时制约汪直的发展势头,那么朝中政局就会有失衡的危险。如果出现这种局面,自己利用宦官和朝臣在对冲中耗损实力的目的就要落空,这对明王朝的统治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鉴于此,成化皇帝才会在汪直正值全盛的时期拉下了制动阀。至于汪直是忠还是奸,其实不重要。在封建社会的上层,他们要的不是是非黑白,而是利害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忠的可以说成是奸的,奸的自然也可以说成是忠的,这才是真的真假莫辨啊!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