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容县杨梅镇大仁山脚下,一座砖木建筑静立于此。这里不仅是抗日名将李毅的故居,更是一部写满家国情怀的立体史书。故居内斑驳的对联“忆昔日辛亥革命武昌城上炮声隆推翻帝制建共和,想当年东征又北伐南北成一统淞沪抗战诛倭灭寇”,将一位跨越同盟会、辛亥革命、北伐、抗战的传奇将领生平凝练于字句之间。

铁血丹青:李毅的戎马生涯
李毅(1893—1979),原名李赞崇,号伯郎,生于容县杨梅村。少年时受革命思潮影响,1907年加入同盟会,成为49名容县籍同盟会会员之一。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他亲历战场烽火,追随黄兴担任副官,见证帝制崩塌、共和初立的历史瞬间,是直接参与起义的容县籍同盟会会员之一(叶琪、李毅、陆保陆)。1920—1925年任许崇智部第53营营长、援桂军第2军第4独立旅参谋长、粤军总司令许崇智特务副官、随从副官,见证两广统一,参与北伐统一南北。1928年在李明瑞师任少将旅长,之后任第三、 第四、第七战区中将校点主任、武汉行营高参。1940-1942年,先后任第四、第七、第三战区校点主任等职,参与对日作战。

李 毅
大仁山故居:凝固的家国记忆
李毅故居为岭南四进两廊式砖木结构传统民居,位于容县文物保护单位——杨梅大仁山“海晏李公祠”旁。相对于“海晏李公祠”,李毅故居门楼更为简洁。

李毅故居正门及门前水池


李毅故居二进门
亟待重生的历史坐标
故居第三进建筑因年久失修于2024年局部坍塌,李毅族人计划2025年启动修复。这座建筑不仅是家族记忆的载体,更因其主人跨越晚清、民国、新中国的特殊经历,成为研究近代中国军事史的重要实物。(照片摄于2024.10.4)

李毅故居三进

以下是李毅故居祠堂内部细节


祠堂对联:半生烽火的史诗注脚
故居对联以28字浓缩李毅半生功业:
上联“忆昔日辛亥革命武昌城上炮声隆推翻帝制建共和”:回溯其19岁投身辛亥革命的起点,为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贡献了自身的力量。
下联“想当年东征又北伐南北成一统淞沪抗战诛倭灭寇”:串联北伐统一与淞沪抗战两大高光时刻,彰显从内战到外战的角色转变。
这副对联不仅是个人生平,更暗含中国近代史的三重史诗——推翻帝制、南北统一、抵御外侮,而李毅正是这三重浪潮的亲历者与推动者。





左一:李毅
四、落叶归根:将军的晚年与精神遗产
1975年,82岁的李毅冲破阻挠从台湾返回大陆,晚年任广西政协副主席,致力于祖国统一事业。
结语
广西容县杨梅大仁山的祠堂故居与对联,不仅是李毅个人的人生记录,更是容县、广西、中国一代人在时代巨变中寻求民族出路的集体见证。当2025年故居重修完成时,这座建筑将不仅是砖木构的复原,更是一次对“民族复兴”的历史回答。
参考文献:《广西通志(1979-2005)》人物·大事记·附录卷等
李 毅(1893—1979.7)
原名李赞崇,又名李强生、李为之,号伯郎。
容县人。早年毕业于桂林陆军小学,后入湖北陆军中学。1911年加入同盟会,参加武昌起义,曾任黄兴副官。保送入保定军校骑兵科、日本士官学校留学。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二期骑兵科、日本参谋部陆军特别班。回国后,历任湖南陆军第2师排长、连长,广州孙中山元帅府华侨义勇队教官,许崇智部警卫营营长。
1920—1925年任许崇智部第53营营长、援桂军第2军第4独立旅参谋长、粤军总司令许崇智特务副官、随从副官。
1926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营长,第7军参谋兼特务营长,李明瑞师少将旅长,第三、第四、第七战区及桂林行营校点主任,武汉行营、南昌行营、汉口行营、桂林行营高参,上海保安第1团团长、北京东北军联络参谋、福建绥靖主任公署运输处长,安徽、湖北、广东、广西等省政府顾问,广西梧州参事、独立35旅旅长兼左右江招抚主任和容县县长等。曾任南京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
1928年在李明瑞师任少将旅长,之后任第三、 第四、第七战区中将校点主任、武汉行营高参。1940-1942年,先后任第四、第七、第三战区校点主任等职。
1949年夏,寓居台湾,任新竹县文献委员会组长20年。对台湾当局的所作所为及与大陆长期分离的现状不满,曾在高雄试图回大陆未遂被扣押,后屡次申请赴香港定居未能如愿。1975年冬,由台湾省经香港返回大陆。1975年冬回到广州,1977年定居南宁。
1977年定居南宁,1978年起,任自治区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著有《李毅回忆录》等。
为何通不过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