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人造鸡蛋”的视频在网上疯传,视频中的蛋黄是机器调制而成,与蛋清在流水线上强行“结合”后再包裹上一层硬质外壳,最终的 “成品鸡蛋”不管是在颜色上还是大小上,足以“以假乱真”。网友纷纷到上海辟谣平台询问此事:市场上真有人造鸡蛋了吗?人究竟能吃吗?
知情网友提供的视频“证据”显示,蛋黄和蛋清的原料都是化学制品,成品价格仅为1毛钱。此外,土豆还发现视频并不是“一气呵成”,存在明显的拼接痕迹,比如视频前半段生产蛋黄的场所是实验室,后半段却是真实的鸡蛋生产、加工车间,这是有人故意伪造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现有技术仍不能制造出媲美真鸡蛋的人造蛋壳,蛋壳看似简单却很复杂,从内到外分别是内壳膜、外壳膜、乳头层、栅栏层、垂直晶体层、油质层,各层间结合紧密,间隙极小,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蛋白质及微量元素。
“人造鸡蛋”的外壳则用石膏粉、石蜡、碳酸钙制作而成,要么颜色发白,要么有粗糙的颗粒感,很容易辨识,所以早年热炒的人造鸡蛋多以液体瓶装的方式呈现。
人造鸡蛋被热炒了这么多年,究竟是怎么来的?人造鸡蛋的第一个小高峰拜‘’超人”李嘉诚所赐,他曾在人造鸡蛋项目上投入巨资,2014年研制的人造鸡蛋成功在香港超市销售,因为有首富身份加持,人造鸡蛋理所当然地成了当日的新闻热点,媒体一度以“人造鸡蛋将替代真鸡蛋”为噱头进行报道。
实际呢?李嘉诚的人造鸡蛋与上文的人造鸡蛋完全是两码事,前者由美国汉普顿克里克食品公司开发,主要原料为豌豆、高粱、葵花籽和黄豆,按照一定的配比调制而成,本质上是类似鸡蛋的植物食品,或直接叫“植物鸡蛋”;后者则是化学制品,纯粹的假鸡蛋。
第二次引发广泛关注是因为央视在某档科普节目中现场制作出了“人造鸡蛋”。大致方法是:将准备好的烧杯中加入海藻酸钠和柠檬黄食用色素,然后倒入氯化钙溶液中,等用勺子摇动成球状后静止一段时间,蛋黄就大功告成了。
第二步是制取蛋清。在鸡蛋模具中倒入白色海藻酸钠,即蛋清的原料,然后将蛋黄也放入模具中,鸡蛋就初步完成了,最后将鸡蛋再转移到氯化钠溶液清理掉外层的褶皱,一个光滑、洁白的鸡蛋就完成了,只是缺少蛋壳。
假鸡蛋外形与真鸡蛋相似,近距离却能闻到一股刺激的化学味道,口感与真鸡蛋也有很大,所以普通人很容易辨别出来。节目中还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当时的海藻酸钠价格昂贵,以至于这种假鸡蛋的成本超过了40元/公斤,是真鸡蛋的4倍还多。
视频中1毛钱的假鸡蛋操作方法极为粗狂,将氯化钙、明胶、海藻酸钠按照一定比例放到水中煮,冷却后一部分加入黄色色素就成了蛋黄,剩下的部分做蛋清,然后将它们装入蛋壳模具中就成了人造鸡蛋。
这种假鸡蛋很容易辨识。首先蛋壳材料是石蜡、硬脂酸、氢粉,因为模具的原因蛋壳很薄,稍微用力就会破损;另外蛋黄几天后就慢慢萎缩,蛋壳可能会因为失去支撑而出现塌陷。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大家应提高警惕。
蛋黄像乒乓球一样有弹性,就一定是假鸡蛋吗?网上曾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称部分黑商家利用碳酸钙、明胶、色素等原料制造的假鸡蛋,蛋黄摔在地面上会像橡皮一样有弹性,甚至会反弹起来。结果很多网友发帖称曾吃到过弹性很足的蛋黄,怀疑也买到了假鸡蛋。
事实上,真鸡蛋的蛋黄也会变得有弹性。比如先将鸡蛋在冰箱的冷冻区存放48小时,煮熟后蛋黄的弹性会大幅提升。有专家表示,个别养殖户如果在饲料中添加带有棉酚的棉籽粕,就有可能让蛋白质与棉酚紧密结合,蒸煮过程中蛋黄变硬有弹性。食用这种鸡蛋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因此不建议食用。
写在最后土豆看来,人造鸡蛋和假鸡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造鸡蛋有点类似人造肉,在符合国家标准的情况下是可以食用的,但假鸡蛋就纯粹是科技与狠活,危害人的健康。
原创: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