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普通的塑料管摇身一变成了“仙女管”,便宜的能卖到三四十,贵的二三百,一些商家在“双十一”靠着卖仙女管赚得盆满钵满。有人说这是妥妥的“智商税”,有人则说这是“花钱找罪受”。
暗流涌动的“催吐”产业所谓的“仙女管”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十几年前就在一群急于瘦身的年轻人中流行,最初只在门店销售,后来随着网购兴起又转移到了线上。
网店销售的“仙女管”其实就是一种透明的PVC软管,主要成分为聚氯乙烯,直径在13㎜-22㎜不等。购买者需将这根管子插入咽喉、食道,直达胃部,食物通过管子吐出来,最终达到“催吐瘦身”的目的。按照商家的说法,使用“仙女管”后两三分钟就能把食物吐干净,一个月轻松瘦十几斤。
大多数商家有自己的“催吐群交流群”,群里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瘦身人”,其中以年轻女性为主,有白领、模特和学生。商家会在群里提前“安抚”新入群者:别看30公分、50公分的管子很长,你的食道足够容下它,别害怕!第一次可能有点难受,以后就舒服了!
为规避风险“催吐群”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话术”:催吐不叫催吐,而叫“生”。有人说“刚刚生了”,意思是“刚催吐完”;“润”指的是吃东西的时候喝水,而刷特指“反复喝水”;“手动催吐”则用英文字母SD代替;打底与女士爱穿的打底裤没半毛钱关系,意思是“吃东西之前先吃些难消化的食物”,目的是“方便催吐”。
在群里资深催吐者大谈她们的成功经验,有的提议打底时多吃臭豆腐、大蒜这些味道冲的,最快两分钟就能把中午吃的东西全吐出来;有的则建议往胃里灌水,软管一头接在水龙头上,等胃里充满了冷水,稍微刺激就吐出来。新加入者或多或少有些怀疑,但很快就被“为了瘦身拼了”的激进言论冲没了。
“催吐”已经形成了一条的完整产业链条,冲在前面的是卖家和买家及各种催吐交流群,背后则是源源不断供给市场的厂家。“仙女管”的卖家一般不自己生产,而是从橡塑制品厂购买,有时卖家需要一些特殊管径的PVC软管,只要达到100米厂家就会同意。
在橡塑厂家看来:“仙女管”就是软水管,虽然知道是给人用的,但商家给的价格在那摆着,即便有食品级的管材他们也不向商家推荐!
上海的李女士是入坑不久的催吐者,购买的“仙女管”标注的食品级,但她闻到了一股明显的胶臭味,第一次使用时咽喉极为敏感,恶心的她呕吐了好几次。李女士跑到建材市场询问得知,同尺寸、同材质的水管才几块钱,最多十几块钱,“仙女管”却高达50多元一根。
土豆想说的是,“仙女管”真像商家说得这么“完美”吗,如果“完美”,为什么又“神神秘秘”呢?背后恐怕藏着更大的隐忧!
“催吐”背后的隐患:有的“仙女管”有一股胶皮味,有的上瘾成性催吐的隐患远比想象的要大。2019年12月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待了一名特殊患者,患者有“催吐”习惯,最近吃饭后用软管催吐时竟将30厘米长的催吐管 “遗弃”在了胃里。专家讨论后制定了两个取管方案,一个是胃镜下取管,一个是从胃部开刀取管,庆幸的是第一个方案进展顺利,否则患者的胃部将留下一个永久疤痕。
除了这种危及生命的隐患外,催吐会造成胃酸外流、腐蚀牙齿,也会损坏咽喉、胃的内壁,滋生炎症。人的胃里有气室,若碰巧插入气室可能引起食管穿孔而破裂流血,甚至软管有可能“卡”在胃里,引发大出血。后来医生发现手脚发麻抖动、脸变大、代谢失调、头晕、昏厥等症状也与长期使用“仙女管”有很大关系,显然这是一种连带症状。
更令人糟心的是,催吐具有成瘾性。吴轲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胃肠外科副主任,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催吐者主要分为两种人群,一种是对瘦身极为迷恋者,一个是暴饮暴食者,不管是哪种人群长期“催吐”都可能成瘾,因为暴力催吐会形成条件反射,同时胃对软管的敏锐度开始下降,需要更强、更深地刺激。
上海的李梅对这点深有体会,最开始软管插至喉咙处便会呕吐不止,一个月仅催吐一次;后来为快速减肥,李梅开始一星期催吐一次,最后一天一次,吃饭后忍不住躲到一边向胃里插管,深度也达到了50-60公分。
李梅多次尝试着停止催吐,却终究是忍不住,其意志力在这条“减肥捷径”中逐渐丧失。现在的李梅不愿在人面前开口说话,因为长期催吐她的嗓子变成了“公鸭嗓”,要知道她曾是大学里的播音主持,这一转变令人唏嘘!
写在后面爱美女性减肥这无可厚非,问题是应通过跑步、健身减肥,而不是采用“催吐”这种另类、不健康的途径。即便是这种方式能快速减肥,但它损害了健康,真值得吗?
原创: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