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阎锡山之子回祖宅想刷脸,售票员:你爹现在来也得买门票

历史在现 2024-12-11 14:17:18

1992年,一位年逾六旬、佩戴硕大墨镜的美国护照持有者,悄然以平凡旅人姿态,探访了山西定襄县河边村的民俗博物馆,静谧地沉浸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该博物馆气势恢宏,被高墙环绕,且藏有通往外界的密道,犹如封建城堡屹立村中,令初访者疑惑不解,何以平凡村落能藏此非凡之馆。

此地民俗博物馆之壮丽,实则源于阎锡山昔日府邸之底蕴。作为“山西之王”,其府邸历时14载精心打造,耗资白银百万余两,尽显奢华,在晋地难寻匹敌之建筑。

墨镜老者凝视着眼前宏伟建筑,轻叹一声,正欲步入,忽闻不远处售票员温声提醒:“先生,请稍候购票。”

墨镜老者闻言微露讶异,售票员随即说明:山西河畔民俗馆,自八九年六月修缮后,便迎客入内,遵循规定,收取门票以资维护。

墨镜老者闻售票员言似有所悟,未及掏兜,便以山西乡音混杂台味轻启朱唇:“吾父阎锡山,吾名阎志惠,此乃家祖故居,望能通融,仅一观足矣。”

售票员仔细打量墨镜老者,心中明了对方企图“面子通行”,身份真伪非他所能辨。遵循馆规,每位访客均需购票,他淡然一笑:“即便是阎锡山亲临,此门亦需票引。”

阎志惠无奈购票入馆,凝视青砖白瓦,往昔父亲荣耀浮现心头,却徒增迷茫。若父未误歧途,今日或能免票而入,思绪万千。

阎锡山历史浮沉,祖宅何以失落难归?其后裔又书写了怎样的传奇篇章?

民国军阀割据,阎锡山独树一帜。诸将轮番登场,多如流星划过。唯阎锡山,稳坐山西38载,其长久执政,在民国军阀史上堪称绝响。

阎锡山稳坐山西政坛,秘诀在于其精明抉择。行事前,他深思熟虑,利弊皆计,力求每步皆最优解,终成不倒之传奇。

阎锡山早年历经晚清动荡,深受晋商文化熏陶。其父为山西商贾,家境尚可。阎氏自恃才智过人,怀揣鸿鹄之志,遂于14岁弃学从商,随父研习贸易之道。

山西虽居内陆,金融却繁盛,商贾投机风气炽热,阎锡山亦沉迷其中。然其年轻稚嫩,商海经验浅薄,终致栽了大跟头,背负巨债。

阎家因替阎锡山偿债,忍痛抛售家财,昔日富足转瞬成空,令阎锡山深刻体会:人生难测,凡事需预留退路,以防不测之需。

生意无望,阎锡山转投学海,立志毕业后谋职。其才智过人,两年后考入武备学堂,更获选赴日深造之殊荣。

彼时,踏入武备学堂门槛已属不易,而斩获赴日深造保送资格,更是难上加难。显然,阎锡山此番牢牢把握住了命运的转机。

1903年,阎锡山踏上东瀛求学之旅,此为他攀登人生巅峰之始。尽管山西巡抚频频叮咛,勿近革命之士以防偏轨,他仍毅然前行。

阎锡山赴日后,迅速被革命思潮所吸引,对山西巡抚的谬论不以为然。他深感诸多理念颇有见地,遂广交同盟会志士,秘密入会,并与孙中山密约:孙氏在南起义,他则在晋呼应。

阎锡山归国后,出任清廷山西新军将领,秘密携手同盟志士,悄然掌控新军大权。此背景奠定其辛亥风云后,山西政界领袖之尊位。

审视历史长河,阎锡山于辛亥太原起义中虽居高位,其影响却略显黯淡,其立场模糊,既非坚决清廷拥趸,亦非鲜明革命斗士,其间立场难以明确界定。

阎锡山实为双面人,起义之际,他持观望态,暗中窥探义军动向。他算盘打得精,若义军失利,则助清廷平叛;一旦义军告捷,他即挥师夺果。

阎锡山凭此稳固根基,屹立不倒。山西巡抚遭起义军斩杀,革命浪潮汹涌澎湃。此刻,革命党亟需一位重量级人物引领大局。

孙中山盛赞阎锡山,为团结他,1912年9月亲赴太原演讲,言:“武昌起义速胜,实乃山西及阎君之力。山西人民应铭记,全国亦应致谢。”

阎锡山借此事自诩与同盟会同舟共济,实则民国初年,他暗中秉持孙中山之帜,却巧妙利用袁世凯之势,玩转政治风云。

清帝退位,袁世凯依约接任民国大总统之位,收获了革命胜利的最大果实。

阎锡山意识到仅靠孙中山支持不足,遂积极谋求与袁世凯的结盟。经精心布局,终获袁氏信赖,从此他左右逢源,稳固了在政坛的地位。

阎锡山麾下旧部评其精明至极,常以天平量敌我之势,力压群雄方显立场。若非实力悬殊,他则圆滑处世,绝不轻启战端,深谙中庸之道,避免树敌。

阎锡山稳坐山西政坛38载,凭其非凡手腕,掌权后力推“保境安民”政策,深耕内部建设,屡拒军阀纷争,守护山西数年和平安宁。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山西却奇迹般地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吸引了周边省份的难民纷至沓来,实属难能可贵。

阎锡山除保境安民外,尤重教育,推行国民教育,令七至十三岁山西孩童,四年必入学,不论贫富。此举旨在提升民智与体魄,视教育为父母之责,义务所在,名曰义务教育。

阎锡山1919年创山西省立师范,实行全公费教育,学生衣食无忧。此举显著增强了山西义务教育师资,推动教育普及。

自1924年起,山西的适龄儿童入学率持续稳定在八成以上,这一卓越成就让山西荣获了“模范省”的美誉。

阎锡山一系列治理措施助山西蓬勃发展,其政治威望与日俱增。然而,其野心亦渐显,不久便投身于军阀混战的漩涡之中。

在1930年,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展开了激烈的“中原大战”。尽管阎锡山在山西经营多年,实力雄厚,然而其参战角色颇为微妙,最终战事结果出人意料,他未能取得显著胜利。

阎锡山曾因与冯玉祥产生矛盾而被其部将求助蒋介石打压,但阎锡山最终因形势所迫,不得不向冯玉祥诚恳道歉,并联合蒋介石共同对抗冯玉祥的敌对势力。这一转变显示了阎锡山在困境中的无奈与策略性调整。

冯玉祥评阎锡山,言其保守有余,难舍小利,每至临战,辄以推诿避之,行事多巧取而非勇为。

尽管阎锡山在中原大战后被迫离境,流亡海外,但山西仍在其掌控之下,蒋介石欲插手其间亦非易事。全面抗战爆发,双方权衡利弊,终致合作,阎锡山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

尽管阎锡山曾试图掌控山西的局面,但日军的侵略步伐使他力不从心。面对日军的凶猛进攻,他的晋绥军逐渐处于劣势,而蒋介石并未伸出援手。

在此困境之下,阎锡山不得不寻求与中国共产党的八路军携手合作,共同策划了著名的忻口战役,以抵御日军的侵略。

阎锡山携手中共,共筑防线抗倭寇,新军崛起名扬山西,定名“青年抗敌决死队”,誓守疆土不退让。

1937年8月,决死队初成,仅一团之众。至1939年夏,其势已盛,达五万余人,虽名义上归阎锡山统辖,实则以抗日为志,铸就铁血之师。

阎锡山对战局态度影响显著:积极抗战时,他掌舵武装;消极避战,则失去驾驭之力。

面对日军威胁,阎锡山对战局心生疑虑,为确保后路无忧,悄然与日本势力暗通款曲,透露出对战局前景的悲观预期。

阎锡山密召心腹赵承绶,低语道:“当前局势下,唯有借助日寇之力,方能图谋我辈之发展,实属无奈之举,亦为我等唯一生路。”

中共对阎锡山反动举措坚决抵制,致其渐生反感。于二战区会议上,阎锡山公然宣称:“身处此境,唯抗日次之,防共为先,方能自存。”

1939年12月初,阎锡山策动十二月事变,令陈长捷统率第61、19军等部,突袭晋西南的决死二纵与八路军晋西支队,旨在摧毁抗日政权与民众组织,并残忍杀害干部及伤员数十名。

阎锡山于关键时刻,为个人私利,竟选择与日寇联手,背离人民与党的立场,其行径令人愤慨。

中共中央洞察时局,针对山西现况,为维护抗战大局,双管齐下:严令阎锡山迷途知返,同时对挑衅决死队与八路军的顽固势力予以坚决反击。

中共竭力争取和平,阎锡山终愿谈判。双方派员细商抗日与防区划分,至1940年4月初达成协议:晋西南归阎军,晋西北归八路军,共御外侮,划定防线。

在十二月事变后,阎锡山深刻反思了追随蒋介石反共的决策,并在后续的国共斗争中采取了中立立场,左右逢源,确保自身地位稳固。

抗战胶着之际,日军企图诱降阎锡山,企图打破僵局。阎锡山面临抉择,重燃与日妥协之念,试图在困境中寻得一线生机。

阎锡山指令赵承绶向日军提出“亚盟防共,外交协同,内政自主”四原则,并要求日军助其武装。1941年9月,双方在汾阳达成《晋绥军与日军协定》及《停战协议》,共谋大局。

太平洋烽火连天,日军急欲诱降阎锡山,迫其公开宣布脱离重庆政府,政治攻势愈演愈烈。

中共坚决反对阎锡山与日寇勾结,明确立场,力阻其投降。阎锡山鉴于中共严正态度及国际局势剧变,始终未敢公开降日。

阎锡山运用其左右逢源的政治手腕,在“三颗鸡蛋”上轻盈起舞。蒋公因担忧其投敌,增援以稳固其心;中共则期望他坚守抗日阵线,对此采取了相应退让;而日军则为诱其投降,暂停了对他的攻击。

抗战期间,阎锡山偏安晋西南,对山西抗战贡献寥寥,未展其应有之力。

日本投降之际,阎锡山速遣使至太原,与日方密谈,命其于原驻地阻截共军与八路军,并服从其受降安排。太原易手后,阎氏整编伪军,留用万余日军俘虏,伪高官亦获重任,顾问参事之职加身。山西阎区八年抗战,实则阎日伪共谋之局。

全面解放战争爆发后,阎锡山曾雄心勃勃地追随蒋介石,对山西的八路军发起攻击。然而,他为了实现胜利梦想,在山西苛刻征税,导致民生困苦。仅两年时间,太原已成为孤城。面对败局,阎锡山将巨额财富运往上海,为自己留条退路。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阎锡山预感山西统治不保,急与李宗仁联络。3月29日,受李宗仁邀赴南京议政,阎急赴。4月24日,太原解放,阎锡山38年山西统治终为人民所接管。

太原解放后,阎锡山拒不认输,1949年6月13日赴广州就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及国防部长,继续反共立场,意图在华南西南进行最后的顽抗。

在全国解放的洪流中,阎锡山的挣扎犹如螳螂挡车,微不足道。随着国民党大势已去,他黯然飞往台湾,终结了其政治生涯。

抵台后,阎锡山自觉失去倚仗,为求安全,毅然辞去行政、国防要职,悄然隐居于台北菁山脚下,远离尘世纷扰。

阎锡山被赞誉为不倒翁,一生未曾挫败,其处世智慧亦受人称颂,被某些人津津乐道。

阎锡山手握佳牌,却因自私自利,屡失良机,被时代边缘化。其所谓投机,实乃悖论。唯有与人民同行,方能壮大;若与民为敌,无异于自掘坟墓。

阎志惠,阎锡山的第五子,亲眼目睹了父亲由辉煌顶点一步步滑向绝境,全程见证了家族的兴衰更迭。

阎锡山与首妻徐竹青,婚后和谐,唯憾无嗣。为续香火,再娶徐兰森为妻,育五子承继家业。

二子阎志宽、四子阎志敏与五子阎志惠,是家中幸存的三个孩子,老大与老三不幸早逝,唯他们三人茁壮成长。

阎锡山虽精明无双,却未能善教其子阎志宽。志宽娶妻赵金秀后,仍沉溺声色犬马,终致身体垮塌,英年早逝,令人叹惋。

阎锡山寄厚望于四子闫志敏与五子阎志惠,幼时二子表现颇慰父心,然岁月流转,叛逆之性渐显,一子更比一子烈。

闫志敏钟情汉奸之女,阎锡山极力反对,但他毅然成婚,不顾家族阻挠。为避世俗偏见,闫志敏携妻远赴美国,共筑爱巢。

山西解放后,阎锡山仓皇间将巨资托付闫志敏赴美经营,不料闫非经商之才,家业转瞬间化为乌有。

阎锡山爱子阎志惠,军校出身,被寄予厚望,视为家族继承者,悉心栽培,形影不离。直至赴台避难,阎锡山身边唯余此子相伴。

阎志惠偶遇二哥遗孀赵金秀,情愫渐生,终携手共度余生。

阎锡山震怒,得知子阎志惠行悖逆之事,拒允婚事。志惠毅然决然,与父决裂,携赵金秀远赴美国,自此音讯杳无,父子情断。

台湾岁月,阎锡山孤寂无依,无子嗣相伴,忆往昔山西府邸,天伦之乐历历在目,心生无尽落寞。昔日反共立场,今成归途难返之障,重返大陆之梦,终成泡影。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生命垂危,仅余一愿:见子一面。阎志惠闻讯,却因贫困无法购得赴美机票。昔日“山西王”阎锡山,终在异乡含恨离世,未竟父子相见之愿。

阎志惠魂牵梦绕山西祖宅,直至90年代,以华侨身份重返故土,亲眼见证祖宅变身民俗博物馆,且保护得当,心中满溢喜悦。

阎志惠归家需购票,此情节网络热议纷纷。有观点认为,探访祖宅却需购票,对阎志惠而言,似乎欠缺了些许温情与体谅。

阎锡山遁逃后,此宅非阎家私有。据建国初政务院令,战犯、汉奸等财产须没收。阎锡山居国民党战犯榜第32,其资产依规被充公。

阎锡山治晋38载,对山西有发展之功,至今有人赞其政策。然其抗战与解放时,私欲凌驾民生,终致败局,此乃民心所向之果。

0 阅读:26

历史在现

简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所有拥有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