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跨河北、河南、山西三省的太行山腹地,一条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正加速成型。由中铁十局二公司承建的沿太行山高速西延2标项目,作为打通三省经济走廊的关键工程之一,自项目启动以来,项目团队即秉持“创新、数智、精益、绿色”理念,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通过“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实现项目全周期、全链条精益管控,成功攻克“三高四难”建设挑战,为实现2025年全线通车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太行山下铺就革命老区“振兴路”。
桥梁施工标准化
集约智造 1504片T梁构筑山岳通途
项目全线共有桥梁26座,桥梁总长12.62公里,所需预制梁板共计1504片。面对千余片梁板预制和架设任务,项目团队采用“四集中+四严格”管理模式,打造集约化、智慧化、标准化现代梁场,实现质量与效率双提升。
贯彻工厂化生产建设理念,实现钢筋集中加工、梁板集中预制、小型构件集中生产、混凝土集中拌合。实施标准化作业流程,通过原材料分类管理、智能出入库系统、场区定期清洁等措施,确保文明施工;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对物料流转、拌合生产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可视化监控。
▲桥面系标准化施工
▲制梁模板
质量管控方面,执行模板准入、首件认可制、工序验收和出场检验“四严格”标准,配备数控弯曲机、智能张拉设备等先进设备;建立三级质量巡查机制,实施工艺技术交底全覆盖,确保每片T梁质量达标。环保方面,对生产污水、废弃物专项处理,部署扬尘噪声监测系统、智能喷淋降尘装置,实现绿色施工。梁场配置龙门吊、运梁车、架桥机等设备,形成制运架一体化作业线,高峰期创下单日制梁5片、架梁8片的施工纪录。
高墩施工标准化
智控浇筑 89.5米高墩立柱峡谷云端
项目涉及大量高墩施工,全线圆柱墩490根,空心墩78根,最高墩为虎岭河特大桥主桥18#墩,墩高89.5米。面对高空作业风险,项目团队采取“智慧+工艺”策略,实现施工全过程数字化、规范化管控,保障高墩施工安全与质量。
▲虎岭河特大桥高墩、连续梁施工现场
高墩桩基施工采用“旋挖钻快速驱动器埋设拼接式护筒”工艺,提升施工精度。针对大体积承台制定专项浇筑方案,从混凝土供应、运输到分层振捣形成全流程控制标准。其中模板系统选用“全自动液压爬模”配进口VISA面板,实现混凝土外观零缺陷;钢筋制安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与定位胎架绑扎,钢筋保护层合格率达98%;混凝土配比优化至二级配并配合串筒使用,解决钢筋密集区浇筑难题。
▲高墩全自动液压爬模
▲高墩安全防护平台
针对大桥主桥(70+130+130+70)米大跨度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施工难题,项目运用悬臂浇筑法施工,创新采用菱形挂篮集群作业,并集成应力监测与温湿度传感系统,实现大跨刚构毫米级精度控制。为解除安全生产隐患,项目构建了“超前预防+动态管控”体系,建立危大工程台账,推行“一法三卡”审查制,实现班前安全讲话覆盖100%、设备实名包保率100%;创新应用“VR+实体”沉浸式安全教育,模拟实际工作场景,让施工人员“身临其境”体验仿真事故现场,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最终实现高墩施工零事故、垂直度偏差≤1/2000的设计标准。
隧道施工标准化
预判掘进 2088米长隧零扰穿越保护区
老鸦寨隧道是项目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也是全线唯一一座隧道,为左右分离式长隧道,全长2088.6米,下穿省重点保护文物“引沁济蟒渠”(最小覆土12.9米)、断层破碎带及岩溶发育段(Ⅴ级围岩占比约为22%)。面对隧道施工复杂条件,项目团队采取“预判+智能”策略,实现隧道“零扰动”平稳穿越文物保护区。
▲隧道洞口下穿干渠段工艺创新,保护省级文物结构
针对下穿文物保护区特殊工况,采用超前地质预报结合监控量测技术,优化形成包含洞顶防渗、地层注浆加固、变形控制等关键技术的专项方案,把沉降量控制在2mm以内,确保了浅埋段的安全穿越。建立地质风险动态预控机制,采用TSP、地质雷达等综合物探手段,精准预判断层破碎带及岩溶发育段地质情况,动态优化开挖工法及支护参数,实现Ⅴ级围岩段施工效率提升30%。
▲隧道安全管理系统
▲应急报警设备
为响应智慧工地示范项目建设目标,项目积极推进“智慧工地”数字化系统建设,依托“BIM+信息化管理平台”,集成人员定位、气体监测、应急通讯等7大模块,通过定位基站、一键报警装置及视频监控形成应急双警报机制,实时监测有毒有害气体并联动通风降尘措施,实现了复杂环境下施工风险的可视化、精准化管控。
路基工程标准化
科学调配 700万方土石重塑青山生态
项目主线路基长8.2公里,匝道路基长9.8公里,最大路堑边坡为59.23米、最大路堤边坡为27米,全线路基工程涉及挖方503万方、填方196万方。面对高填深挖、大土方施工挑战,项目团队采取“科技+生态”策略,实现“填得稳(工后沉降≤15mm)、挖得绿”双重目标。
▲路基弯沉验收
在路堤施工过程中,创新采用“振动压路机+三边形冲击碾”组合工艺,当路堤连续填筑长度大于100米时,每填高2米采用冲击碾压增强补压;小于100米时则每填高4米实施强夯处理,确保填料压实度达98%以上。在路床施工中,选用开山石渣填料,通过进口大功率破碎设备对石渣进行二次加工,严格控制粒径与级配,既充分利用挖方材料,又实现低碳环保。
▲边坡防护
▲弃土场分层填筑及时覆盖复绿
在深挖方路基施工过程中,引入BIM模型模拟填挖过程,通过北斗/GNSS实时监测位移,实现数据异常自动预警,成功减少弃土20万方;严格执行“开挖一级、支护一级、验收一级”循环管控,边坡防护合格率保持100%。生态防护方面,采用喷砼工艺、植生袋法等专业工艺实施边坡绿化,确保护坡稳固和植被生长;在弃土场设置阶梯式挡土墙与环形排水系统,采用防尘网覆盖与草灌结合复绿技术,使植被恢复率达100%。通过精细化景观设计,使工程构筑物与太行山自然景观和谐相融。
路面工程标准化
智慧铺装 43.2公里路面绘织绿色走廊
项目主线全长15.92公里,路面工程单幅单层43.2公里,施工任务包括水稳基层(底基层、基层)和沥青面层(下面层、中面层、上面层),由二公司路面专业化分公司负责施工。面对太行山区生态环保要求高挑战,项目团队采取“智慧摊铺+绿色工艺”策略,打造山区高品质生态路面。
在智慧施工方面,构建了“拌合-运输-摊铺-碾压”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平台:在水稳、沥青拌合站主拌机安装基于物联网的后场拌合智能监测系统,动态监测拌合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误差控制在±1%以内,准确度控制在95%以上;采用智能传感技术实时采集摊铺机、压路机的温度、速度、压实度等数据,实现路面压实离散性降低30%,平整度提升70%。
▲取芯监测压实度
▲测量平整度
在绿色建造方面,实施“零污染”施工标准,场站及料仓配置“扬尘监测+雾炮机+太阳能自动喷淋”联动系统,运输车辆不间断洒水降尘,确保施工期PM2.5浓度优于国家标准;建立材料100%回收体系,实现施工废弃物零排放。通过绿色智能化管理,为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技术引擎。
让标准成为习惯
让习惯符合标准
中铁十局以标准立魂
智慧铸翼、绿色塑形
在太行山腹地
刻下了新时代基建坐标
为山区高速公路高品质建设
提供了可复制的标杆范本
(中铁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