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英国宣布“破产”一度杀上热搜。
当英国宣布破产的时候,有人在策划抗议游行,而有人则直接借机狂挣英镑,前首相鲍里斯就是后者。
Amazon网站
他的新书中藏着各种大胆的爆料,包括曝光曾考虑用“入侵”计划来武力谈判欧盟等,这些劲爆内容让他直接大赚400万英镑。
而作为英国曾经的首相,也不能说他跟英国如今的情况毫无关系。
Times
英国破产的负面消息下,前任首相却忙着捞钱,这也让很多民众心生不满。也有人说,他是为了书的销量而故意这样宣传,毕竟那么多个孩子要养,不做首相了,生活还是要继续。
相比于博眼球的“畅销书”,刚上任的英国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则是实实在在地给英国民众泼了一盆冷水。刚刚上任就史无前例地扯到破产,之后又罗列出一系列缩减财政的政策,这到底释放了什么信号呢?
1英国为什么说破产了?
英国破产?真的假的?想必很多人看到新闻的时候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首先声明,英国的此“破产”并非彼“破产”,只是说现在工党政府上台之后面临巨大的财政赤字,当然了,作为新任政府,工党刚出场肯定是要哭一哭嚎一嚎的,不然怎么能甩锅呢?
知乎
说到破产,去年开始,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就宣布了破产,随后英国工业城市诺丁汉也宣布破产。乍一听可能很吓人,但这样的破产戏码,其实从2018年开始就在上演了,包括瑟罗克、克罗伊登、斯劳和北安普敦郡等8个城市先后宣布破产。
不过,宣布破产之后好像也没啥事,伯明翰还是那个伯明翰,诺丁汉还是那个诺丁汉。
BBC
归根结底,这样的地方性破产只是无力偿还对外债务的解药。
纵观最近20年来破产的国家,阿根廷、冰岛、希腊以及斯里兰卡等等,都是因为债务危机而破产,其中阿根廷还破产了两次,最后也没有看到说世界上少了哪个,依然都在世界舞台上活跃。
正如我们上文所说,政府之所以扯什么“破产”,无非是新上任的工党面对如此难搞的财政黑洞,总要找人来背锅才能名正言顺地搞改革。
2“不受欢迎的决策”点燃英国寒冬的一把火
9月24日,英国首相斯塔默在工党大会上发表了激情演讲,阐述自己上任后即将实行的“取消冬季能源补贴”政策。
砍退休人的福利,那不就是挑软柿子捏吗?
BBC
到今年7月为止,英国政府公共债务已经达到了约2.7万亿英镑,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9.4%,每年还要偿还近1000亿英镑的利息,负担有点大。
而在今年4月,保守党前首相苏纳克刚刚调整了8.5%的养老金额度的利好消息,也让退休人员高兴了一小段时间。
但等工党好不容易赢得大选接手,结果发现这不就是个“烂摊子”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党决定“解铃还须系铃人”,用养老金这计解药又多出一层政治博弈色彩。
英国新任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在今年7月对外公布财政审查结果时候曾表示,保守党执政14年期间,财政赤字高达200亿英镑,这些被隐藏起来的财政漏洞很多都是未经资金支持的财政承诺而导致的。
“脏水”泼向前任,其实就是准备大刀阔斧为改革做铺垫。
BBC
这样说来“破产”就行得通了许多,被压缩的公共服务也就更容易被接受。面对大家的质疑,手握“烫手山芋”的斯塔默要如何带领英国突围财政危机变得举世瞩目,改革势在必行。
3中英关系未来将走向何方?
欧洲在7月底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访华,另一件事是英国政府破产。
顶着欧盟的压力,最后梅洛尼不仅自己拿到了大礼包,还顺道给正在寻找出路的德国车企拿到订单,德国的试水让英国获得了信心,更确切的说是信号。
因为英国在脱欧之后也需要一个稳定且长远的发展方向,不能还是站在老地方,梅洛尼的一句“重新衡量和中国的关系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似乎点醒了英国人。
BBC
其实早在万象东盟外长会议的时候,中英外长会面就已经显现出了交流的意愿,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更高水平的开放,势必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给到世界,而英国外交大臣拉米直接表态期待和中国在教育、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强合作的期望。
PIE
如今新任教育大臣布里奇特·菲利普森已经表态,新工党政府欢迎留学生赴英,她还承诺,保留毕业生签证目前的利好政策。
工党很清楚留学生,尤其是中国留学生毕业回国后的软实力和世界影响力,更重要是的他们的潜(钱)力很足。未来中国留学生扎堆涌入英国名校的现象将变成习以为常,因为英国知道中国留学生来英国的留学意愿大于移民,所以欢迎的拥抱一直都在。
不仅仅是欢迎留学,其他行业的邀请卡也在陆陆续续发放,战略错误的结果已经开始预警英国,此时编织一张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大网迫在眉睫,经济复苏和经济困境离不开对外合作,中国作为亚洲最强动力的发展中国家,其不仅仅在亚洲,在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地位都不容小觑。
写在最后:
不要忘了,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经济命脉是相连的,所谓命运共同体的本质上是需要各国之间共同努力找到平衡繁荣发展的稳定道路。
多样化视角下每个国家有自己的不同策略,不能说看到“破产”就唱衰,也不是看到GDP高就高呼,这样就过于肤浅。某个国家的“破产”现象并不仅仅是本国的经济表象问题,更多的是来自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世界经济挑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