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是一本非常奇特的书,是我迟早会看的一本书。在许多年前,只要看上三两句话,就能猜到自己迟早会找到这本书,正如两人四目相对,就能猜到彼此的想法,如果仔细揣摩,或许能猜的更加准确。虽然我知道这本书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我终究只是看一看,而不是去找它的意思。那么,我为什么会这样去读这本书呢?这就不得不说说这本书的结构问题了。从文学类型的角度来看,作品采用了典型的现代主义写作风格,采用流畅的自由诗体和自发的口语化表达,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点。这种写作手法与传统的叙事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强调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表达方式,更注重对内心情感和意识形态的探索。
其次,从文学题材的角度来看,作品主要涉及旅行、自我探索、爱情、友情等多个方面。其中,旅行体验是作品的核心元素之一,它不仅让主人公在旅途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也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一个个地方的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此外,作品还探讨了现代人对未知的探索和对自我认知的探讨,探讨方式很像《禅与摩托车》里的方式。
再者,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来看,作品的时代背景是二战后的美国社会,当时美国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和动荡的阶段。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路上》的主题正好迎合了人们的需求,成为文学界的一股清流。作品引领了一种新的思想和生活态度,对当时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和价值观念提出了质疑和反思。
从现实反思的角度来看,作品通过对美国社会的批判,揭示了社会的重利轻义和道德沦丧,引发了对传统的质疑和对无用精神和空虚内心的反思。通过主人公的旅行经历,作品尝试用一种激进的方式,颠覆当时社会对于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认知,引导读者思考和探索更深层次的人生意义。
由于这本书,我对旅游产生了一种偏激的看法,有时候我觉得旅游就是个大骗局。我觉得,普罗旺斯的鲜花,圣托里尼的木屋等地方就像是一条生产线。他们把游客成群结队的骗来,再让这些游客只是漫无目的的走出去,只留下了一堆垃圾和一大堆钱。而那些认为旅游能让他们发生翻天覆地的人,要么就是怀着天真的思想,要么就是想炒作。
准确地说,有些旅游景点是因为他们的照片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既让旅游景点更加出名,也让那些炒作者更加出名。回过头来看《在路上》中的主角,他也是一个被骗了的男人。由于“横穿美国”的引诱,主角打着游历的旗号,一而再再而三地开始了自己的旅程。结果,主角在旅程中享受到的不是什么壮观的景色,而是无处不在的压力与生活。
综上所述,《在路上》充分展示了典型的现代主义文学特点,通过流畅的自由诗体和自发的口语化表达,描绘了主人公在旅途中的体验和内心世界,探讨了现代人对未知的探索和对自我认知的探讨,同时也对当时美国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念提出了质疑和反思,成为了现代文学中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