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烧得什么书坑了什么人,为什么要这么做

天涯顺其说历史 2023-12-14 17:17:36

秦始皇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皇帝,他以铁腕统治六国,终结了长达数年的战争,建立了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一个中央王朝-秦代。秦始皇为中国2000余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石,并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例如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这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然而,秦始皇的形象并非单一光辉,他在历史上同样以“暴君”的形象存在。尤其是对“焚书坑儒”一事的争论,更是对其治国手段的评判。这种做法,一方面被视为对文化的莫大破坏,一种对知识阶层的残忍的恐吓;但另一方面,也被视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所必需的方法

始皇帝为何要“焚书”

从秦始皇一统天下这一大历史时期来看,"焚书"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毁坏,它更折射出当时中国秦始皇建立一个崭新国度的雄心与忧虑。在结束了战国时代的争端之后,野心勃勃的君主面对了空前的难题:把支离破碎的六国重新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强国。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始皇不仅要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更重要的是要统一人民的思想。

秦始皇很清楚,要想稳固自己的政权,光靠武力、内政上的成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意识形态与文明的团结。在他看来,春秋时代的诸多流派都是阻碍。这些学派,如儒家、道家等,各自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它们的多样性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但在秦始皇看来,却是阻碍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分裂因素。

所以秦始皇采取了极端的措施——焚烧书籍。此举不仅是为了摧毁物质上的破坏,也是对“新秦”观念的一种象征宣示。秦始皇烧毁了六国时代的史书和各类哲学著作,企图抹掉六国的印记,从而在一个崭新的世界里重新树立自己的国家。

在此期间,秦始皇不仅是在焚烧纸张和墨迹,而且也试图抹去人民内心深处的那些回忆与习俗。他试图通过统一思想,巩固新政权,保证新国家的长久安定。秦始皇认为,只有思想的统一和文化的一致性,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焚书”举措实施后所得只有好处吗?

始皇帝终究也是人,有些事情,他想得并不周全。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场“焚书”活动实际上是一场对中国古老文明的毁灭性打击。在实行的时候,秦代的官吏得到了皇上的指示:凡是与秦志无关的历史著作,一律焚毁。这个指令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国家,并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官方焚烧书籍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与秦国以外的文献。这些文件记录了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发展与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后世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资料。但是,在秦始皇命令下,那些宝贵的史料都被付之一炬。

除史料之外,各家著作亦难逃此劫。其中包含了许多儒家、道教和墨家的思想精髓。这既是中国古代哲学、权谋、伦理、社会等方面的记载,又是中国民族的一个主要特征。烧毁了这批珍贵的文学作品,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财富与文化传承的损失。

“焚书”事件给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带来了深刻而又严重的后果。这造成了许多无法挽回的文物流失。大量的史料与意识形态著述,因其湮没无闻,致使后世对其历史与文化的全面认识与研究变得十分困难。它对文人士大夫的心灵是一种沉重的冲击。中国的文明发展因而受阻,很多潜在的、有潜力的、有创意的东西都被掐灭了。

“焚书”不仅造成了物质上的损害,而且造成了一场文化灾难。这一事件不但抹掉了中国的历史遗迹,而且对多元与深入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冲击,其消极作用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历史记载的完全是事实吗?

“坑儒”是秦始皇朝政期间的一桩重大案件,历来被史书描述成是对儒生们的残忍压迫。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个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就会看到事物的性质和一般人的认识是不同的。

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是一个非常热衷于永生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说:“方士多言不死之药,始皇信而求之日甚。”(方士们多有谈论不死药的,秦始皇信以为真,并日益切求。)在他的追求中,很多声称自己可以制造或者发现不死之物的术士都得到了人们的青睐。但是,他们提出的计划没有一个能够满足秦始皇的心愿。

在此期间,有些人以此为掩饰自己的不作为,暗地里对秦始皇进行诬蔑。《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一段关于卢生的谈话:“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卢生与人商议说:‘秦始皇天生性格刚烈,自作主张,灭了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他觉得自己得意,以为自古以来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

秦始皇听到那些术士们的言论后非常生气。他自以为非常宠爱那些人,可是他们背地里却说他坏话。秦始皇因此命令处死了那些使用方术的人。《史记》记载:“始皇使人案问,具得其辞,遂皆坑之。”(秦始皇曾命人去探查,得知了他们的谈话细节后,就将所有人都杀死了。)

所以,“坑儒”案的真实面目,并非于秦始皇用来威慑儒生,而更具体地说,是为了惩治那些欺世盗名、诬蔑他的人。他们不是“儒生”,是当时盛行的一群追求神秘力量的人,自称有探寻仙丹之能。秦始皇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欺诈与不忠诚的惩戒,而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学派。

“坑儒”事件的历史记载和普遍解读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通过对原始文献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真相往往比表面上的描述更加复杂。

难道秦始皇真是“暴君”么?

始皇帝常被冠以“暴君”的称号。这种印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他推行的某些策略有关,特别是在某些方面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我们必须提及以严厉闻名的他的法律制度。在秦王朝,为了震慑百姓,制定了极为严厉的刑罚。这样的法制,在维持治安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却也给人一种恐怖与压抑的感觉。很多平民因为一点小事就受到严厉的惩罚,终日惶惶不可终日。秦始皇这样治理国家的做法,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引起了人们的强烈的不满情绪。

然而,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秦始皇的统治,就会发现他的政策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最突出的成就莫过于他实施的郡县制。这一制度的建立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结束了长期的战国分裂局面,为中国的统一和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在他的统治下,中国首次实现了真正的地域统一。

此外,秦始皇在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方面的努力,也对中国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推动了各国间的经贸往来与发展,而汉字的统一则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举措对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秦始皇的统治具有明显的双面性。在一定意义上,他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尤其是在法制、文化等领域表现出明显的“暴君”性质。但从民族团结与发展的需要出发,其某些方面的变革对中国的长久和平与繁荣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要对秦始皇究竟是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暴君”,只有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才能对他有一个更为完整、更客观的认识。

 

从“暴君”到“伟大的统治者”,为什么历史评价存在差异?

人们对秦始皇的看法存在着分歧,有称呼他为“暴君”的,也有称赞他的“明君”之说,这种看法体现了人们各自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一些史学家把秦始皇看作是一个“暴君”。他们所根据的,是秦始皇实行的严厉的法律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威慑,对“焚书坑儒”等的文化压制。在他们眼中,这种做法是对人类权利与文明多元性的践踏,是对中国古老社会的一种极大的损害。另外,秦始皇建造长城、建造秦俑等奢华的行为,也被看作是一种巨大的压榨。

但也有许多人把秦始皇看作是一个“明君”。他们相信秦始皇对于中国的团结和结束长期的战争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统一汉字,是中国长久以来统一与发展的基石。这一系列措施对巩固中央政权,推动了当时的经济、文化交往,具有重大的意义。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歧,这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历史观与价值观的不同所造成的。在对秦始皇进行评判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来进行分析。到了春秋战国后期,六国实现了一次大的大一统,终结了漫长的战争,秦始皇的很多举措都可以看作是对此一过程的应对。另外,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估,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准则,既有对权利与文化多元化的关注,也有对民族团结与长远稳定的关注。

秦始皇的一生充满了争议。要了解一个历史上的角色,就好像要把一副错综复杂的拼图拼在一起。秦始皇是一位备受争论的人,单凭一面之见是不行的。正如我们在观看一场影片,我们不能仅仅只是听到影片的剧情,就以为自己已经理解这部影片,而是要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到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

中国开国以来的首位皇帝——秦始皇的事迹贯穿了中国的史册。我们常常从电视节目里见到他,或是一代明君,或是一代枭雄。但是,这仅仅是一面之词。要真正了解秦始皇,我们需要做的远不止于此。

我们应当多读一些有关秦始皇的史书,而这类书籍通常是建立在丰富的史料和考古学的基础上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秦始皇,从而更好地认识秦始皇一统六国的艰难历程,所推行的变革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的一些决定为什么会引发争论。

总之,要了解一个历史人物,我们需要用心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我们才能形成一个立体的认识。秦始皇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不是黑白分明的,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他的多面性,理解这些,就是理解历史的开始。

3 阅读:322

天涯顺其说历史

简介: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