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转眼间,雨水节气将至。据了解,今年的雨水节气出现在公历2月18日,星期二,农历的正月二十一。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预示着降雨的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太阳的直射点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北半球的日照增加,气温回升较快。如此一来,暖湿空气就开始活跃,并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只不过这时候的降雨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重要。
而且在雨水节气期间,南方大多数地区已经春意盎然,而北方地区还尚未有春天气息,且天气变化不定,忽冷忽热,是全年寒潮频发的时节。因此,这个时节也需要人们提前做好寒潮预防警惕,避免庄稼作物出现严重损害。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说的就是雨水出现的时间,以及雨水对于庄稼作物生长的影响。
另外,雨水节气在民间还有“三候”之说,分别是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具体来说,就是在这个节气期间,水獭开始捕鱼,并将捕到的鱼排列在岸边,俗称“以鱼祭水”;而且大雁感知到春信,从南方飞回北方;同时草木开始抽出嫩芽,大地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此外,在雨水节到来之后,农民朋友也都准备忙碌了。因此此时南方地区的春耕准备工作已经开始,如施肥、除草、清沟沥水等,而南方地区则已经可以进行春耕春种了,尤其是瓜类作物的种植。
当然,对于雨水节气而言,民间还一直有“旱不旱,雨水节气早看天”的说法。那么这句话是何意?2月18日雨水,有何预兆?看农谚咋说。
旱不旱,雨水节气早看天首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今年旱不旱,看看雨水节气的天气就知道。换句话说,通过观察雨水节气的天气情况,可以预测当年是否会出现干旱。具体来说,如果在雨水节气当天是晴天,那么预示着未来的日子里可能会出现春旱;反之,如果雨水节气当天有雨,则预示着接下来的日子里雨水可能会比较充沛,不会出现旱情。
这是因为雨水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气温回升,降雨量开始增多。此时如果出现降雨,就意味着气候比较正常,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接下来的春季和初夏雨水就会比较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相反,如果雨水节气是个大晴天,没有降雨出现,那么就意味着这个时节出现了异常气候,这样接下来的春季和初夏就可能会面临干旱,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这句农谚对于农民朋友来说,也有很好的预测参考价值,因为农民朋友会根据这天天气情况来调整接下来的农业管理措施。例如,如果雨水出现降雨,那么农民朋友就可以提前做好排水及春耕准备;而如果这天没有雨,那么农民朋友就会做好延迟春耕和灌溉的准备。
其次,对于这一说法而言,民间有很多的农谚都能解释这一观点,具体如下:
雨水无雨,夏至无雨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在雨水节气期间没有下雨,那么预示着接下来的日子可能会比较干旱,而这种干旱情况很可能会持续到夏至,也就是出现了“夏至无雨”的情况。而夏至干旱,那么就预示着庄稼出现了旱情,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雨水不下雨,秋后饿肚皮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在雨水节气不下雨,那么秋季的收成可能会受到影响,很可能出现秋后没有足够的粮食的情况,最终导致人们出现挨饿的可能。
在古代,农业主要依靠自然降雨,如果雨水节气不下雨,可能会导致整个春季和夏季的降雨量减少,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特别是对于需要大量水分的作物如小麦等,缺乏雨水会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从而影响到全年的粮食收成。
雨水有雨,一年多雨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如果在雨水节气这一天下雨,那么这一年的降水量会比较多,而雨水多,对于农事活动就会有积极影响。这样也就预示着接下来的日子里对于庄稼生长比较有利,很可能是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雨水节气这一天如果出现下雨,那么对庄稼的生长就是非常有利的,此时无论是春季种植的作物还是秋季种植的作物,都会获得丰收。
这是因为雨水节气标志着降雨的开始和雨量的增多,而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过去,由于灌溉条件有限,自然的降雨对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因此,雨水节气的降雨被视为吉祥的兆头,预示着丰收。
看得出,雨水节气的天气确实会对于农事活动产生影响,而且雨水有雨相比晴天要好得多。
总之,雨水节气要到了,是晴是雨大家也都会知道,而有兴趣的朋友就可以根据农谚及天气,来预测未来的气候情况了。当然农谚有一定的局限性,也缺乏科学依据,因此也需要农民朋友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以便更好地做出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