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如意
近日,记者走进雄安史家胡同小学采访,看到操场上,在体育老师的指令下,孩子们挺胸抬头、目视前方,矫健的身姿赢得阵阵掌声……作为北京援建雄安的三所“交钥匙”学校之一,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开学已有一个多月,运行平稳。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在校园中处处体现了京雄联动,别具匠心的设计缩短了两地的时空距离,也给师生带来了丰富的体验。
“不在同一间教室,但又在同一个课堂。”走进教室,大屏幕、收音器、麦克风、摄像头……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设备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在京雄两地史家胡同小学“双师课堂”开学第一课上,北京史家胡同小学教师刘伟男和雄安史家胡同小学教师许锦帅带领两地学生“隔空连线”,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开展“双师课堂”。雄安的学生们纷纷表示“这种课堂还想上”。雄安史家胡同小学校长张欣欣介绍,雄安的学校接入了智能系统,教室前面两个摄像头,从多角度接入系统,助力实现京雄两地同上一堂课,“通过这样的方式极大拉近了两地距离。”
2017年8月,京冀两地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北京市以“交钥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区新建雄安北海幼儿园、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雄安校区。今年7月,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市北海幼儿园与雄安新区管委会签订委托办学协议,标志着北京援建河北雄安新区的三所“交钥匙”学校从建设配套进入开门办学的新阶段。
雄安史家胡同小学校园整体布局和风格散发中国传统书院气息,室外设计主题为“路廊长卷绕蒙园”。行走在校园内,无论是回廊还是游廊,可以遮阳、防雨、小憩,也可观景,犹如行进在文化长卷中。无论是高挂的《史家赋》,还是采用电子屏可实时观看演示的书法教室,让这里氤氲着浓郁的书香气息。
在教学楼一楼的一处图画墙上,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学生们画出了他们心目中的雄安新区。一幅名为“绿意满家园”的图画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其下半部分画的是现在的雄安——绿树青山、潺潺流水,上半部分则是高楼大厦,充满科技感。张欣欣介绍,有些学生可能没来过雄安,但是他们通过网络等途径了解雄安的发展情况,通过想象画出了未来的雄安新区,“把他们的画作带到雄安,更能增进两地学生之间的感情”。
在走廊的另一侧,挂在画框中的旧报纸同样引人注意。这些旧报纸大多来自上世纪,讲述了上世纪中央、省市级媒体对雄安三县的关注和报道。1961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白洋淀畔话苇席》。“北京市民爱雄安”板块则列举了北京晚报于1962年至1988年期间多次刊发白洋淀相关报道,报道内容囊括了文学、娱乐、气候以及居民生活,详尽地阐述了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等多个领域。1963年12月21日的《北京晚报》曾发表《小兵张嘎》,1965年5月11日又发表《“小兵张嘎”译成缅文》。这些报纸最初由雄安当地一位文化名人收藏,校长张欣欣发现后经过协商,整理后悬挂在校园内。一张张旧报纸勾起了人们对雄安新区红色历史的记忆。
除去时空上“联动”,两地人员交流也更加频繁。张欣欣说,目前每月都有北京本部的骨干教师来到雄安校区,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除了上示范课,骨干教师还将带着各学科教研组进行教研,与老师们进行深度交流。师徒结对、集体备课、线上教研也越来越成为凝聚两校师资力量的重要途径。
在雄安新区,先进教育理念正在生根发芽。北京市京津冀协同办有关负责人说,“交钥匙”不是终点,北京将通过一系列举措,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整个新区教育医疗水平提升,推动京雄合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瞄准雄安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的建设目标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