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沙特利雅得的豪华会议厅内,美俄双方代表签署的四项成果文件还散发着油墨气息,国际社会对俄乌停火的期待已攀升至冲突爆发以来的最高点。然而不足24小时,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外交突破便遭遇重挫——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关于“支持欧洲驻军乌克兰”的表态,彻底点燃了克里姆林宫的怒火。
根据闭门会议纪要,美俄曾就建立常设磋商机制达成框架协议。该机制原计划涵盖军事热线、经贸工作组和能源对话三大支柱,旨在为后续谈判提供制度保障。美国国务院匿名官员透露,俄方在谈判中表现出罕见灵活性,甚至默许美方提出的“非北约国家监督停火”方案。
然而特朗普的“驻军言论”瞬间打破微妙平衡。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20日紧急召见美国驻俄临时代办,强调“任何外国军事存在都是红线”。卫星图像显示,俄军西部军区第20集团军已向别尔哥罗德方向增派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距离乌克兰哈尔科夫仅80公里。
北约内部文件显示,法国、波兰等七国正秘密评估向乌克兰派遣“非战斗人员”的可能性,但德国、意大利等国坚决反对。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坦言:“驻军议题正在撕裂欧洲团结。”这种分裂在能源领域尤为明显——德国联邦网络局数据显示,俄天然气在欧盟进口占比已从冲突前的40%回升至22%,多国对制裁升级持谨慎态度。
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在驻军争议爆发后飙升4.2%,突破每桶85美元关口。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警告,若俄乌冲突升级导致黑海航运中断,全球小麦价格可能暴涨30%。世界银行最新评估显示,持续冲突已造成乌克兰直接经济损失超4110亿美元,相当于其2021年GDP的三倍。
尽管局势急转直下,外交斡旋仍在继续。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提议在伊斯坦布尔召开俄乌美三方会谈,卡塔尔则承诺提供10亿美元人道主义基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近日重申“各国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暗示可能提出新调解方案。
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前顾问加西亚指出:“当前危机的核心在于缺乏互信构建机制。或许需要引入联合国宪章第40条规定的临时措施,设立非军事缓冲区。”随着3月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国更替,国际社会正密切关注新一轮外交努力能否打破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