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孔庙,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古老庙宇

回溯童话 2024-12-21 23:16:57

踏入文昌市文城镇文东路 77 号,文昌孔庙——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古老庙宇,便静静地出现在眼前。文昌人亲切地称它为“文庙”,其历史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缓缓翻开,散发着岁月的沉香。

据介绍,孔庙始建于北宋万历年间,最初位于原文昌县署的何恭都潭布地。后在元代至顺二年与县署一同迁至现址,明代洪武八年又迁于县署左侧重建,也就是如今孔庙所在之处。此后历经明、清、民国多次扩建与维修,岁月的痕迹在它身上交错纵横,每一道纹理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从外观望去,文昌孔庙宛如明清时代建筑工艺的集大成者。占地约 3300 平方米的庙宇,大成殿和大成门巍峨耸立,两边对称的开廊如忠诚的卫士,簇拥着殿宇。整个平面布局严谨规整,庄重而和谐,不愧是海南岛现存最完整的大型古建筑群,享有“海南第一庙”的美誉。而它独特之处在于,这是中国唯一一座不朝南且不开大门的孔庙。听闻是因老文昌人曾立誓:文昌未出状元,孔庙便不开大门。文昌在民国之前确实未出状元,于是那扇大门便始终紧闭,唯有一左一右两个侧门,似在默默守望,等待着荣耀降临的那一天。

从北门步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砖墙横于正门入口处,左右两侧的厢门,左为礼门,右为义路,仿佛在轻声诉说着儒家的礼仪规范。门外石碑上“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字样,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透着昔日的威严,让人不禁遥想当年,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文人墨客,到此都需心怀敬畏,徒步而入,尊崇之意溢于言表。

穿过厢门,进入前庭。前庭中轴线上的棂星门庄严肃穆,孔子全身塑像拱手屹立庭中央,那温文尔雅的神态仿佛在向世人传授着千年的智慧。塑像右侧的古井“圣泉”,泉水清澈清甜,数百年从未干涸,恰似这孔庙历史的忠实见证者,默默流淌着时光的记忆。庭院正中的泮池形如半月,因而又名“月池”,池中步云桥横跨其上,这座桥俗称“状元桥”。传说因文昌未有人中得状元,往昔是不允许人从桥上直达成大殿的,这桥似乎也在静静期待着那位能改变文昌历史的状元郎。

走过前庭,便是大成门。大成门三开间,左右有二便门,迈进此门,便进入了一个四合院。院内东西外廊环绕,静谧而祥和,阳光洒在石板路上,光影斑驳,仿佛能看到昔日学子们在此研习经典、探讨学问的身影。

孔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呈长方形,框架木式结构的屋体,屋梁共七架,前后有六柱,重檐歇山顶。正面宽五开间,达二十二点二米,进深有三开间,共十三点四米,殿高约十四五米。正脊中琉璃双龙戏珠熠熠生辉,上檐及其他部位龙凤呈祥,精美的雕刻让人目不暇接。殿内八支朱红大柱尤为引人注目,柱高 7.2 米,直径 45 厘米,据说其石基自明代首次修建孔庙时便留存至今,岁月流转,它们依然坚定地支撑着大殿,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殿内孔子神龛、神像、神牌、四配十二哲神位一应俱全,祭器摆放整齐。四幅清代皇帝玺印的巨匾额高悬,康熙的“万世师表”、嘉庆的“圣集大成”、咸丰的“德齐寿载”、光绪的“圣协时中”,金光闪闪,彰显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尊崇,也为这座大殿增添了无上的荣耀。

大成殿内的诸多建筑上,雕刻着的花草、鸟兽、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在演绎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每一处雕刻都是工匠们心血的结晶,他们用手中的工具赋予了石头和木材鲜活的生命,让这座庙宇不仅仅是建筑,更是艺术的殿堂。

从历史资料可知,文昌孔庙的建筑构造极为坚固。明代万历三十三年琼北大地震,周边官舍、民房皆毁,唯有孔庙屹立不倒,宛如中流砥柱。虽经历那次地震后大成殿插枋出现裂隙,以及清代顺治十六年特大台风的袭击,许多建筑物倒塌,但在历代文昌人的努力下,一次次修复并不断扩大规模。即使在 1972 年的特大台风中,孔庙部分雕刻受损,文昌县政府也及时组织维修,使其恢复原貌,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至今。

当我们走出大成殿,顺着南边廊庑漫步时,忽然听到大成殿那边传来阵阵弦歌之声。原来是孔庙利用周末举办音乐文化艺术辅导学习班。自 1993 年重新开放,1994 年恢复祭孔活动后,这里每年都会举办“文状元”“理状元”“少年文状元”大奖赛,重振兴教助学之风。寒暑假期间,众多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前来学习书法、器乐、声乐等,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在古色古香的庙宇中追寻着知识与文化的光芒。

文昌孔庙,它不仅仅是一座庙宇,更是文昌文化的象征,是文昌人对文化教育尊崇的体现。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尊雕像、每一幅楹联,都凝聚着千年的文化传承,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吸引着四方游客前来探寻,感受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人文魅力。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