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深夜,韩国总统尹锡悦突然宣布实施“紧急戒严”,一石激起千层浪。时隔45年,韩国再次响起了戒严的警钟。然而,这次戒严的“寿命”却短得可怜——仅仅6小时后,在野党控制的国会便强势推翻了这一决定。尹锡悦的“政治豪赌”被外界视作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甚至有评论认为,这场闹剧无异于“政治自杀”。现在,尹锡悦的总统椅子已经开始摇摇欲坠。
这场短命的戒严,既让人联想到1979年全斗焕的“12·12政变”,也勾起了人们对更早时期朴正熙强人统治的记忆。然而,细看之下你会发现,尹锡悦既不是朴正熙,也不是全斗焕。相比于前者的强硬与后者的精算,尹锡悦的戒严更像一场“业余玩家”的政治试验,既没有实权支撑,也缺乏深思熟虑。
是的,他输得彻底,而且输得莫名其妙。
一场与历史的“蹩脚模仿”
1979年,全斗焕通过戒严牢牢掌握了军权,最终一步步完成了从幕后到台前的权力篡夺。而在更早的1972年,朴正熙通过《十月维新》,以戒严为工具推翻宪法,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威权统治。无论是全斗焕还是朴正熙,他们在动用戒严时都具备一个关键条件:军队的绝对效忠。军队是他们的底牌,也是他们能逆天改命的支柱。
(朴正熙)
(全斗焕)
反观尹锡悦,他的戒严令显得格外脆弱。6小时的戒严过程中,军队表现得冷漠而被动,甚至在国会迅速解禁戒严的过程中,毫无阻拦动作。可以说,尹锡悦并没有掌控军队的能力,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意图调动军权。这种缺乏实质性支撑的戒严,简直就是空中楼阁,难怪会被在野党和舆论迅速击垮。
更重要的是,尹锡悦的戒严没有任何“卖点”。朴正熙的戒严,打的是“经济奇迹”的旗号;全斗焕的戒严,依托于“反共与安全”的口号。而尹锡悦呢?他在国会内斗的泥淖中迷失了方向,竟然试图用戒严来逼迫在野党妥协。他的理由——“肃清反国家势力,恢复民主秩序”——既没有实质证据,又无法激发民众共鸣。最终的结果,就是他在朝野两方都被夹击,成了“孤家寡人”。
尹锡悦的“莽撞豪赌”
外界普遍将这次短命戒严称为“莽撞的政治豪赌”,这评价毫不夸张。尹锡悦的支持率长期低迷,甚至一度跌破20%。面对执政困境,他显然想通过一次“强硬的政治表态”来重新掌控局面。然而,他显然低估了韩国民主制度的韧性,也高估了自己的政治资本。
韩国如今的政坛,与朴正熙、全斗焕的时代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经历了1987年的民主化转型,韩国宪法对总统权力的约束更为严格,而强大的在野党和独立的司法体系也让总统难以随意操控局势。此次戒严的快速破产,正是这种制度成熟的体现。
与此同时,尹锡悦的政治判断力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一位韩国学者犀利地指出:“尹锡悦的戒严根本就是法律和政治上的双重误判。他不仅没有评估国会的反应,也没有考虑军队是否会配合,更没有预料到民众的愤怒。”可以说,尹锡悦的戒严令,不仅没有修复自己的政治困境,反而将自己推向了深渊。
韩国的民主“后遗症”
尹锡悦的失败,是否说明韩国的民主已经牢不可破?恐怕并没有这么乐观。虽然这次戒严被迅速撤销,但它折射出的政治乱象,却让人对韩国民主的未来感到担忧。
首先,国会与总统的对立已经进入“白热化”。尹锡悦上台以来,国会对政府官员的弹劾案多达22次,而2023年成立的新一届国会更是频繁削减政府预算,将总统府逼入死角。这种“零和博弈”式的政治斗争,正在吞噬韩国的治理能力。尹锡悦的戒严,表面上是对在野党的反击,但实质上是这种对立的极端化体现。
其次,韩国社会对强人政治的怀旧情绪依然存在。这次戒严虽然失败,但尹锡悦显然试图通过“威权主义”的包装,唤起一部分选民对“秩序与稳定”的渴望。这种情绪的存在,说明韩国的民主仍然面临“回头路”的风险。
最后,民粹与极化的政治风潮,正在撕裂韩国社会。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都在利用极端手段争取支持,导致民众对政治的不信任感加剧。这种背景下,尹锡悦的戒严失败并不意味着韩国民主的胜利,而更像是一次危险信号的预警。
结语:尹锡悦的失败与韩国的未来
尹锡悦用6小时的短命戒严,给韩国政坛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反面教材”。与45年前的朴正熙和全斗焕不同,他既没有强人政治的底气,也没有权谋家的精算能力。最终,这场莽撞的豪赌,不仅让韩国民主制度经受了一次考验,也将尹锡悦自己推向了政治深渊。
但问题的根源并非仅仅是尹锡悦个人的失败。韩国如今的政治乱象,正是民主转型过程中未解命题的集中爆发。如何在激烈的党派斗争中保持治理能力?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避免民粹主义的侵蚀?这些都是韩国必须面对的问题。
尹锡悦不是全斗焕,也不是朴正熙,但韩国的未来,是否会再次走向威权主义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