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棺材口”风波:审美、民意与公共建设的碰撞
2024 年 12 月 30 日,广州地铁花地湾站 D 出口的新装修造型毫无征兆地闯入大众视野,瞬间点燃了网络舆论的导火索。这个被网友戏称为“棺材”的地铁口,有着独特的“上圆下方”斜圆柱体外观,边缘突兀,深红色的配色更是显得沉闷压抑,与人们对公共交通设施温馨、便捷、明亮的常规期待形成了强烈反差。
社交媒体上的网友们瞬间炸锅,各种犀利的吐槽和热烈的讨论如潮水般涌来。有人嘲讽这是要打造“地下冥界”的入口,完全背离了公共交通出入口应有的功能与审美。“每次经过都感觉阴森森的,像是走进鬼屋一样,这哪是地铁站,简直是心理阴影制造机!”一位网友的评论获得了高赞,字里行间满是不满与无奈。
面对汹涌的民意,广州地铁的反应堪称迅速。他们坦然承认实际效果与最初设计方案出现了偏差,并立即着手整改。就在 12 月 30 日晚,拆除工作连夜展开。从现场视频中可以看到,红色挡板被拆除,钢架显露,周边围上了篷布,施工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据悉,该设计的灵感源自木棉花花瓣,旨在展现其优雅与挺拔,同时融入现代建筑元素,打造出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然而,因色差导致原本的橙红色变成了沉闷的深红色,使得原本的创意大打折扣,也加剧了公众的负面评价。
在这场风波中,网友们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分歧。大部分人认为设计过于前卫且不符合大众审美,强烈呼吁拆除重建,以恢复地铁站应有的亲和力与便利性;但也有少数人对设计师的创意表示理解,只是对最终呈现效果感到惋惜。
专家也纷纷发声,指出公共设施设计需在艺术表达与实用功能之间找到平衡,绝不能为了追求独特的视觉效果而牺牲使用者的体验和感受。有研究表明,公共设施的设计如果缺乏对人性的考量,可能会导致使用者的心理不适,甚至降低公共空间的利用率。以某城市的一个类似造型奇特但实用性欠佳的公交站台为例,由于乘客上下车不便且空间压抑,使用率远低于其他常规站台。专家还建议,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征求市民意见,通过问卷调查、公众听证会等形式,让市民参与到设计决策中来,确保设计方案契合公众期望。
广州地铁此次的拆除速度值得肯定,在短时间内回应并解决了网友的关切,赢得了不少赞誉。但这一事件也暴露出施工和监管环节的漏洞。一个尚未完工的项目就出现如此大的偏差,无论是施工方对设计方案的执行,还是监管部门的过程把控,都有值得反思和改进之处。
这起“棺材口”事件为公共设施建设敲响了警钟。在未来的项目中,设计团队应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与公众需求,精准把握色彩、造型等元素的运用;施工方需严格遵循设计方案,确保施工质量;监管部门更要加强全程监督,避免类似的失误再次发生。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既美观大方又实用便捷,且能获得公众认可与喜爱的公共设施,让城市建设真正服务于人民,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与品质。
金灿灿
所想即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