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富商的镇宅之宝,中华三大名匾之一,留余二字道尽三省首富的财富密码

南兮的人文游记 2024-11-14 10:37:30

中国有三大名匾。

第一块是北京故宫的“正大光明匾”。

第二块是在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

还有一块,在河南的一个家族的主院里,是一块家训匾——留余匾。别小看这块匾,它可是让一个家族整整富裕了三个朝代400多年,祖孙连续12代都是超级大富豪。如今更是有不少人不远千里,带着一家老小,只为看它一眼。

“一进康百万,先看留余扁”。你好哇,我是南兮,前两篇文章简单介绍了康百万家族并逛完了庄园,这当中有提到过留余匾。不过这块匾着实太重要,今天再单独拎出来讲讲。

留余匾所在的位置,是河南省巩义县康百万庄园主院的一个过厅上方,是一代富商家族康百万的家训匾,亦是传家之宝。

留余扁整块匾是用黄杨木雕刻而成的,造形像一个迎风招展的旗帜,金底黑字。

一般的匾就几个字,而康家的这块家训匾,有174个字。右边两个大字留余,左边172个字是记载了当年写下这块匾的过程。‍‍‍‍‍‍

原文是这样写的:

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出自南宋一个德高望重的进士南伯大,也叫留耕道人,这是他的座右铭《四留铭》

意思是,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要把造物主赐予的巧妙使尽,要懂得还给自然界;不要把所得的俸禄花尽,要懂得还给朝廷;不要把社会财物占尽,要懂得还给老百姓;不要把祖上积淀的福份享尽,要懂得留给子孙后代。

当年康家第十五代传人康道平很喜欢这段话,他给自己家起了个堂号,叫“留余堂”,还请人给这块匾题字挂在堂上。

写这题字的人也不一般,他是同治年间的进士,翰林院修编牛瑄,是今天河南巩义河洛镇人,书法极好。

一般的匾都是方方正正的,我们仔细看,这块留余匾,在造型上上缺一块,下缺一块。牌匾左边上留出一片,意为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右下留出一片意为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

而且你发现没,这块匾整体造型很匀称,这是因为用了长宽用了黄金分割,整块匾长1.65米,宽0.75米。

这块“留余”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训,也是康家迅速崛起,并且连富了十二代的智慧源泉,体现了“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的中庸思想。

而康家人一直以来也践行地很好,每当朝廷有难的时候,他们捐钱出力,甚至操练兵团保护乡民,遇上天灾就施粥放粮。

康家第14代家主康应魁75岁大寿时,当着众人的面把穷苦百姓的借据账本都烧了,表示不用还钱。因为那一年大灾,很多人吃不饱饭。

到了18代传人康子昭的时候,1929年,河南遭遇旱灾,他三次向东北移送灾民600多户,这回毁家纾难的牌匾就是那时候地方赠予的,而后他又积极参加抗日救援工作, 并捐献家产。

如今,尽管那个曾经那个连续富了三个朝代400多年的康家已成为过去,但康家留给后人以及国人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0 阅读:2

南兮的人文游记

简介:少时读书,而今行路,以书带路,圆少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