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烧友##读书##武汉头条##湖北头条#
原创:钟鸣
一,为什么有的苏维埃票证无任何使用痕迹?
一般来说,纸质的东西,留存了近一个世纪,无论如何包扎、封装都会有变旧痕迹,或者边缘有虫蛀现象。网上有些相关文章说苏区纸币及粮食票证的纸张,有的加了羊毛,这是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羊毛产自东北、西北,在那个年代交通、运输十分困难,购买及战利品都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真正的最上等纸张也就是新闻纸、玉扣纸。来源主要是相邻江西瑞金的福建长汀(汀州)。长汀生产玉扣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其一,有非常丰富的竹林资源,竹麻肉厚,柔韧,滑泽;其二,山高林密,有充沛的山泉水源,清澈洁净的山泉,是造纸的理想用水,自然优势和精湛的造纸良工决定了长汀玉扣纸的生产。玉扣纸全用嫩竹制造,质地良好,具有纤维细长,光滑柔韧,拉力强,摩擦不起毛茸,色泽洁白,书写易干,墨迹不褪,经久不被虫蛀蚀等特色。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在厦门,香港市场上,长汀纸张销量是首屈一指的,玉扣纸为长汀对外贸易的传统拳头产品。
至于那些品相完好,没有任何使用痕迹的票证,有两种可能:一是苏区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用当地最有吸水功能的棕片多层包装,塞进墙缝或者房梁中间外加伪装保留下来的。但这有个前提是十几或几十张同时打包,中间部分有好品相,上下部分难免变色或虫蛀;二是利用现代高科技制作的赝品,否则,很难达到这种境界。作为收藏爱好者来说,不要过多地追求完美品相,有岁月痕迹的藏品,才能彰显时代的烙印,更多的是关注自己手里的品种。假如你是投资(投机)那就另当别论。

二,为什么有的苏维埃粮食票证盖有“注销”,“付讫”、等章?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苏维埃钱币及粮食票证自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就有保存者找政府兑换,加之当时没有几个人去搞收藏,沉淀在民间的票证无法找到兑换渠道,各地政府也不知兑换标准,此事逐级上报到了国务院,事情延续到50年代中期,国务院委托财政部起草了一份兑换文件,并且对债券、票证等具体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财政部(57)财预字第149号“关于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人民政府和人民军队向群众筹借、筹募的款项如何归还的通知”,对于过去战争年代各根据地政府及部队等团体发行的各种公债和粮食票证等有价证券,只要认购人仍然保留着债劵、粮食票证、借据等,不论逾期多乆,政府一概负责如数偿还。特别是对于利息的计算问题,不受原债劵规定的利息年限限制,一直计算到实际偿还日为止。从图1~3可以看出,63年信丰财政局已经开始对苏维埃币进行了兑换。

政府作出这种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在战争年代,根据地的群众为了支援革命做出的贡献,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才将这些债券、粮食票证留存下来。
对根据地群众持有的债券、粮食票证,政府随时进行了兑换。但对于当时曾买过苏区票证的多数人,限于战争环境和敌人的迫害,未能把实物留存下来,无凭无据,必然失去要求偿还的依据,政府无法给予偿还,只能当作他们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无偿贡献,他们的功绩,将永垂于革命胜利的伟大业绩之中!
为便于统计归类,各地政府根据财政部文件精神,把钱币(包括铜币、银币),战争,经济公债划归财政局、商业银行兑换,财政局、商业银行又分解到各级乡、镇财政所、营业所具体操作,然后把所兑实物钱币、债券集中界送县级局及人民银行集中保管核销,当时财政,银行基层单位兑换后必须加盖“注销”、或者“现金付讫”章,以示此票通过政府派出机构如数归还。
苏区钱币80年代前没有几个人去收藏,一些先知先觉者在90年代初才有所行动。借谷票证更是少有人去关注,而且价格很低都无人问津。真正升温还是2000年以后的事。

三,为什么市场上苏维埃钱币、债券、借谷票加盖“现金付讫”、“注销”的多于未加盖?
笔者通过几十年的观察得出如下结论:
1,苏维埃纸币民间流传的基本上都是未兑换大于已兑换的,市场上只有一种62年加盖“信丰财政局核销”章,这是信丰财政局在销毁这批纸币时,因为打捆较厚很难烧透,工作人员误以为烧尽离开被懂行人发现拾起,重新整理再次流入市场,只要你小心去看,不难发现每张都有火烤痕迹。
2,苏维埃借谷票证恰恰与钱币相反,加盖“注销、付讫”印章的多于未加盖。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应该从票证兑换程序说起:
粮食部门是政府职能机构,也可以说是业务部门,各粮管所(站)兑换的粮食票证,首先应上缴到粮食局购销股核准数量,再从中核简该乡(镇)公购粮任务;后面是由粮食购销股把这些借谷票证上缴县一级财政局,核销该局的公购粮任务。并把所有的票证集中到财政局统一销毁。90年代初期,瑞金财政局把这批回收的苏区时期钱币、借谷票证送至地处瑞金的红都糖厂造纸车间打纸浆销毁时,由于皮卡车装载过满,有部分借谷票证跌落到造纸车间未能及时入池打浆。当时的造纸工人也不知是何物,本着好奇之心拿来左看右看,其中有一个工人稍微有点收藏知识,告诉其他人这个可以卖钱,于是十几个人开始哄抢,你几十张,他几十张捡起,以不同价格销售给当地一线收货人,然后通过他们向全国各地销售。
据知情人士透露,当时流向社会的不会超过500张。因为那个年代玩苏维埃粮食票证的少,几百张也可以扩散到全国每一个角落。收藏爱好者看到的基本都是这种版本。通过岁月流逝,时间推移,加之玩借谷票证人员的增加,这些东西基本沉淀在藏家手中,无论盖销与否,苏维埃时期的钱币、借谷票证都具备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明,本平台将依据作者或著作权人的意见进行包括删除在内的处理,但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