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进攻西欧的第6号指令为何真假难辨?专家推测:连环圈套

战争史札记 2024-09-07 14:09:41

在结束对华沙的公开演讲后,德国元首希特勒,作为侵略行动的主导者,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了寻求和平的姿态。尽管他刚从前线归来,却迅速部署了下一步战略,即筹备执行“黄色计划”——针对法国及低地国家的军事行动,但这并未削弱其表面上推动和平进程的决心。

1939年9月26日,正值德军在华沙发动猛烈攻势之际,一场精心策划的和平倡议也在并行推进。当日,希特勒会晤了达勒鲁斯,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与英国达成和解的提案。他直言不讳地表示,若英国真心渴望和平,可在两周内实现且不失颜面,但前提是必须承认德国对波兰的占领。作为交换,希特勒承诺维护欧洲其他地区的现状,包括保障英国、法国、芬兰、比利时及卢森堡的安全与稳定。他强调,和平的窗口虽开,但需迅速把握。与此同时,德国的宣传机器全力运转,各大报纸与电台纷纷发布声明,强调德国对和平的渴望,宣称“德国对西方无扩张意图,战争理由何在?”此等言论旨在塑造德国作为和平倡导者的形象。9月28日,随着波兰领土的重新划分完成,德国官方随即发表声明,声称已为解决波兰问题、促进东欧长期和平奠定了基石,并呼吁与英、法两国结束战争状态,以造福全球。声明中暗示,若英、法两国未能积极响应此和平倡议,则战争延续的责任应由其承担。

希特勒的这一系列操作,实质上是在军事胜利后,试图通过和平宣传来巩固既得利益,同时转移国际社会对德国侵略行为的关注。他以一种近乎于胜利者姿态的“和平呼吁”,试图将任何潜在的挑战者置于道德的对立面,从而进一步巩固其国际地位。在国家议会的庄严开幕式上,元首就其和平愿景发表了正式而精炼的阐述,明确指出德国对法国不再持有领土扩张的野心,尤其是对阿尔萨斯-洛林问题的提及已趋淡化,彰显出对两国历史荣耀相互尊重的意愿。同时,元首亦强调了对英德关系修复的深切期许,重申德国从未侵犯英国利益,坚信英德之间的和解是欧洲乃至世界和平不可或缺的基石。当日,《人民观察家报》以官方姿态,高度概括了德国的和平承诺,强调德国无意与英法交战,除殖民地问题外,不寻求超越《凡尔赛和约》限制的任何利益,倡导裁军与欧洲合作,并提议启动和平谈判进程。然而,这一和平姿态背后,实则暗流涌动。希特勒政府正紧锣密鼓地筹备新一轮战争,二者并行不悖,揭示了政治外交与军事准备之间的复杂张力。尤为显著的是,9月27日,希特勒秘密召集军事高层,宣布了一项震惊军界的决策:鉴于德国军事优势的时效性,他决心在1939年底前对法国发起攻势,且策略上选择重蹈一战覆辙,穿越比利时乃至荷兰南部,以达成战略突袭。

希特勒的逻辑基于对比利时中立立场的深刻质疑,认为其防线布局及与西方国家间可能的秘密协定,构成了对德国安全的潜在威胁,尤其是担心鲁尔军事工业区的安全受到直接挑战,从而危及整个战局。他责令布劳希奇将军尽快确定军事集结的最早时间表,虽明知其内心抵触,却刻意避免深入讨论,以维护决策的权威与不可动摇性。此番言论与行动,深刻揭示了当时国际局势的微妙与紧张,以及希特勒作为领导者在追求和平外衣下的战争准备,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复杂性与悲剧性。在会议尾声,他着重阐明:“战争之目的在于迫使英国屈服并瓦解法国之抵抗。”言毕,他将简短纪要化为碎片,投入书房内炽烈燃烧的炉火,标志着会议正式闭幕。紧接着,1939年10月9日,希特勒签署了历史性的“第六号作战指令”,该指令深刻影响了欧洲战局的走向。此指令由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在柏林发布,文件编号为国防军1939年第172号,标定为绝密,仅限于军官层级传阅。第六号作战指令核心要点概述如下:一、鉴于当前形势,若英国及其盟友法国持续拒绝和谈,我方将立即采取积极主动的进攻策略,以终结战争僵局。二、长期拖延不仅可能诱使比利时乃至荷兰中立立场倾斜于敌方,加剧我军面对之敌力的增强,同时削弱中立国家对德国最终胜利的信心,且无益于促成意大利作为军事盟友的坚定支持。

三、据此,我现命令:1. 西线北翼部队需立即着手准备,经由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发起大规模攻势,并确保行动迅速有效。2. 此攻势旨在大量歼灭法国陆军及其盟军力量,并尽可能占领荷兰、比利时及法国北部领土,以此作为对英国实施高效空袭与海上封锁的战略基地,同时构筑保护鲁尔工业区的广阔安全屏障。3. 进攻时机将依据装甲与摩托化部队的战备状况及实时天气条件灵活决定,所有相关战斗准备工作必须全速推进,不容懈怠。四、空军部门需严密防范英法空军的威胁,确保我方地面部队的安全推进,并在必要时直接提供空中支援。尤为关键的是,阻止英法空军在比荷两国建立基地,严防英军实施登陆作战。五、海上战争亦需全力展开,以最大限度削弱敌方的海上力量,为整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战略部署与战时准备的专业指令一、引言为有效支援即将展开的陆空联合进攻作战,确保作战行动的灵活性与效率,特发布以下战略指导原则与准备要求。二、战备状态提升陆军与空军部队需即刻进入高度战备状态,超越常规计划水平,准备在西线以外的更广泛区域内,特别是比利时及荷兰西部沿海地区,迅速响应并迎击任何潜在的英、法军事动向。此举旨在通过主动出击,掌握战场主动权,扩大战略纵深。

三、伪装与误导所有准备工作需严格实施伪装措施,旨在误导敌方判断,使其误认为我军行动仅为应对英、法在法、卢、比边界的兵力集结之预防性部署。通过巧妙的伪装策略,掩护真实作战意图,确保战略意图的隐蔽性与突然性。四、报告机制与监督各战区总司令须依据本指令,迅速制定并提交详细作战计划。同时,通过国防军统帅部建立常态化的报告机制,持续更新并通报各项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确保高层对全局的实时掌控与有效决策。五、希特勒的战略思维分析历史文献深刻揭示了希特勒在战略层面的多面性与狡黠。他在国际舞台上表面倡导和平,私下却积极备战,展现了其灵活应变与投机取巧的特质。丘吉尔的观察指出,希特勒擅长逐个击破对手,同时保持战略灵活性,以便在最合适的时机对下一个目标发起攻击。对于东南欧的觊觎,正是其战略布局的一环,意图在西欧国家的默许或默认下,逐步蚕食苏联,最终迫使英、法接受其主导下的政治解决方案,实现对整个欧洲的控制。六、英、法反应面对希特勒的意图,英、法两国领导人迅速作出反应。9月22日,法国总理达拉第通过广播明确拒绝了希特勒的离间企图,并强调法英两国坚定的团结立场,揭示了双方对德国扩张野心的坚决抵制态度。结语此次战略部署的发布与执行,不仅体现了对即将来临战事的充分准备,也映射出希特勒复杂多变的战略思维与英、法两国的坚定立场。在未来的战局演变中,这些因素将共同塑造战争的走向与结局。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企图割裂法国内部团结的企图注定落空,同时,对英国在备战事务上的不懈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9月28日,德国与苏联联合发布声明,宣称已妥善处理波兰解体后的遗留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强调为东欧的长久和平奠定了基石。此背景下,两国政府共同表达了终止德国与西欧两国战争状态的愿景,认为此举对促进各国人民的福祉具有积极意义。

进入10月初,国际局势进一步明朗。10月3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在英国下议院明确指出,前述声明实则蕴含双重意味:一是隐含和平倡议,若遭拒则转而施以隐性威胁。他强调,英国与法国将坚定不移地维护战争目标,任何来自德国的口头承诺均不足信,若和平建议真的提出,将依据前述立场进行严格审视与评估。紧接着,10月4日,法国总理达拉第在巴黎国民议会外交委员会发表声明,其内容与前一天张伯伦的表述相呼应,彰显了双方立场的高度一致。随后,10月6日,希特勒在柏林国会大厦再次抛出和平橄榄枝,但重申其拒绝接受波兰作为两次世界大战间复国的提议,转而提出构建一个由德国主导的“新波兰”,其构成与管理旨在防止其成为反德活动的温床或德俄对抗的阴谋中心。面对这一系列动作,10月12日,张伯伦在广泛咨询法国政府及英联邦自治领政府后,于下议院正式宣布拒绝希特勒的提议。他指出,希特勒所谓构建欧洲安全稳定因素的提案,实质上是要求外界认可其征服行为及对被征服国的绝对控制权,这一要求为英国所不能接受。张伯伦进一步批评称,希特勒的提案含糊不清,缺乏对先前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及波兰行为的悔改之意,因此,其结果不言自明,英国将坚决维护自身立场与原则。德国政府亟需通过具体行动及对其承诺的坚实保障,来彰显其追求和平的真诚意愿,否则国际社会将坚定不移地履行自身职责。当前,决策的天平已倾向德国:面对希特勒政权,英国与法国已丧失和平共处的信心,明确表态,若希特勒继续掌权,则唯有通过德国内部的更迭或英法两国的干预来终结其统治,因两国坚信,希特勒政权存续即意味着战争阴霾挥之不去。张伯伦的声明激起了希特勒的强烈不满,他迅速召集戈林、米尔契及乌德特等核心成员,紧急部署重启炸弹生产,誓言“战争必须持续”。10月10日上午11时,希特勒召集军事将领,会议伊始便披露了最新发布的“第六号作战指令”,此举虽令将领们措手不及,但随即话题聚焦于部队士气问题。

希特勒强调:“今日,我仅聚焦于战斗的必要性。德国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军事手段一次性、决定性地解决西方威胁,即摧毁其反抗能力,确保德国在欧洲的稳固地位与未来发展不受任何西方力量的阻挠。”他进一步指出:“当前,任何条约或协议均无法保证苏联永久中立。时间推移,局势或变,需时刻警惕。鉴于历史教训,防御苏联的最佳策略是展现德国的强大实力。”会议尾声,希特勒公布了西线作战的详尽时间表,强调行动不宜过早,但务必抓住今秋时机,不容迟疑。此举无疑标志着希特勒正引领德国乃至世界走向一场潜在灾难的深渊,其决绝态度已将全球卷入不可预测的风暴之中。

1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