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说:"在我所见到的任何一族的妇女,最值得赞赏的当推客家妇女了。"
英国学者爱德尔在他所著的《客家人种志略》称:"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美的劳动妇女的典型。"
客家女性勤劳俭朴、热情好客、聪明勇敢、贤良贞淑的形象深入人心。
客家女子的贤良聪慧的性格特点举世闻名。尊敬长辈是每个家庭的家规,特别是妇女们,对待长辈们的吩咐无不恭恭敬敬,家中的事情事无巨细全都一一禀报给长辈,对于长辈的事务要妥善处理,对待子女,不仅要细心教导,疼爱子女,还要供其读书,在培养子女成材中,要倾注其一生的希望。
在客家地区,你能看到田野上、街边到处充斥着勤奋劳动的客家女子,她们终日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每天天蒙蒙亮时,每个家庭的主妇就要起床烧水做饭,伺候全家,开始忙碌的一天。
如果是在大家庭中,妯娌之间就需要分工合作,大嫂烧水做饭,弟媳挑水带娃,结束完早餐就需要送小孩上学,然后到田野里干活,忙到中午时,她们就需要赶回家做好午餐,吃完午饭后又需要回到田野里继续干活,直到傍晚才会回家,回到家后,妇女们还需要忙活家务,喂养牲畜,烧洗澡水,做晚饭,吃完晚饭后,妇女们还需要督促小孩学习,同时缝补衣服,做一些女工挣外快,最后才能上床休息。
日复一日的劳作让妇女们感觉日子过得充实,但也使得客家女子的体型较其他女子彪悍,肌肤粗糙。
尽管如此,她们还是沉浸其中,无怨无悔。
每一个客家人或者了解客家生活的人,当论及客家民系崇高伟大的品格、思想情操时,跃然展现出一幅图景是:曙光初露,烈日当空,晚霞降临在千陌田园四赤足眷恋耕耘,或在餐桌上一碟咸菜一碗粥的客家妇女形象。
在她们身上闪耀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坚毅不拔、刻苦耐劳、顽强朴实、自立自强、聪明进取、温柔善良等光环,无不为她们谋取生存和催人奋进的精神所震撼,所折服。
客家妇女的勤劳俭朴精神堪称表率。客家妇女劳动强度是很大的,往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无复有暇之时,她们在妆束上尤为素淡,既轻视粉饰之美,又轻视衣着打扮,这里也包含了节俭的意思。
由于勤劳俭朴已成为传统美德懿行,所以对女儿的教育,很注重所谓"家头教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和"针头线尾"四项妇工。
所谓"家头教尾"就是要她们养成黎明即起,勤劳俭约,举凡内外整洁,洒扫洗涤,上侍翁姑、下育子女等各项事务,都料理得井井有条的意思。
所谓"田头地尾",就是播种插秧,驶牛犁田,除草施肥,收获五谷,勿使农田耕地荒芜的意思。
所谓"灶头锅尾",就是指烧饭煮菜、调制羹汤、审别五味,样样都能得心应手,学就一手治膳技能,兼须割草打柴以供燃料的意思。
所谓"针头线尾",就是对缝纫、刺绣、裁补、纺织等女红,件件都能动手自为的意思。
按客家传统习俗,只有学会了这些妇工,才算是能干的、合格的、标准的女性,才能嫁个好丈夫。
当今社会普遍认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孝顺父母,尊敬丈夫,爱护幼儿的就是好姑娘。
而客家女子更是被全社会公认为好姑娘,不少男人都期盼自己能娶到客家女子,也有许多男人在表达出自己想娶客家女子时反被他人取笑说该男子配不上客家女子。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客家女子勤劳俭朴、孝顺公婆、尊敬丈夫、爱戴子女,既是料理家务的一把好手,还是男人事业上的好帮手,是名副其实的好姑娘。
客家女性都很知足常乐,讲究孝顺长辈,认为老人是家中的宝,要珍惜爱护他们,为此特唱了一首《幸福观》的山歌:“多子多女多偃蹇,少子少女赛神仙。家有一老,当过一宝。天光好睡目,人老好享福。平安就是福。”这种乐观的心态且懂得孝顺父母的女子,最是得人喜爱的。
客家女子都是勤俭节约坚韧的。“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客家人大多住在山区,田野稀少,生存不易,因此大部分男人为了家庭选择外出谋生,女子则留在家中。
在客家地区,人们非常重视读书,认为“唯有读书方才有出路”,所以客家男子终日只需要看书就行,也有一些是外出谋生的,客家人生活的环境较贫瘠,许多客家男人外出谋生,偶尔会往家中寄银钱,这就让客家人觉得要走出去才能挣到钱,在家帮忙反而会让人看不起,这也导致在客家地区人们看到的基本都是女性。
女子在家中要料理家事,照顾父母、孩子,教养子女,上山砍柴,下田耕地,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以说客家女子在劳动上是不输于男子的。
人们去到客家地区时常能看到女子面朝黄土,腰背朝天。面对丈夫十年八载不回来,女子仍能做到泰然处之,虽心中挂念,但又尽心照顾公公婆婆,教养孩子。
客家女子不怨天尤人,面对困难勇往直前,丈夫的外出谋生,家庭的重担落在肩上,客家女子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压倒,她们认真的经营着她们的家庭,并且形成了属于她们的持家之道。
客家女子认为要勤俭节约,不可攀比,要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财富。
客家女子除了要承担家务之外,还要考虑家庭经济问题,全心全意照顾好家庭。
客家女子都会在房子的旁边留出一块地,建造养殖区,用来饲养家禽,有池塘的还会在池塘里养鱼,每个客家女子都会都是种菜好手,她们可以把荒地开辟出来用来种蔬菜。
客家女子的这些行为不但可以让家里的菜肴得到保障,减少不必要的开销,剩余的粮食还可以拿到市集上去卖,补贴家用。
“有米有麦,晓得留粮”、 “粗茶淡饭,老实衣裳”等是客家女子勤俭持家、单纯朴实的表现。
“捡柴出卖,唔蓄私囊”,是她们为了家庭生活能够更加美好,心甘情愿的为家庭付出所有的体现。
客家女子的好姑娘形象自古以来就深入人心,她们不似一般的大家闺秀待字闺中,或在家相夫教子,她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家庭不断地奔波,是男人最好的贤内助。
现今,在客家女子的眼里“好姑娘”已经不局限于上的厅堂,下的厨房了,还要站得职场。
客家女子自小就懂事,她们在努力读书的同时还要承担家务,减轻家庭重担,长大后,客家女子会努力挣钱,自觉地把自己挣来的钱交给父母补贴家用,她们对此毫无怨言,可以说“客家女子是最懂事的女子”。
客家女子不仅是父母最贴心的小棉袄,还是男人最理想的贤内助。
客家女子的聪慧勤劳从来就不是虚无的,已婚的客家女就像是超人,无所不能。
她们能够完美的解决家务、照顾好家庭,同时还能有自己的一番事业,是男人最好的贤内助,至今还有很多男人以能娶到客家女为荣。
客家妇女除了吃苦耐劳,能够独立门户以外,还刚中有柔,温柔贤惠,忠贞不二。她们孝敬父母,养儿育女,十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毫无怨言,把其看成是自己的本分和义务。客家妇女贤惠忠贞的美德,为世人所颂扬。
客家人向来有孝顺父母的传统,把“孝”字作为一条重要的做人准则。“孝敬”两字,重点放在“敬”字上。客家妇女对其公婆的生活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地关怀与照顾。客家妇女对丈夫是非常尊重和顺从的。在客家妇女心目中,丈夫是家庭中的顶梁柱、主心骨,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在生活上予以关心体贴。
客家妇女贞操观念很强,有的人丈夫出洋谋生,几十年才回来,而做妻子的仍一直在坚贞自守,等郎归来。她们对家庭的责任、对丈夫的忠贞,也是客家人婚姻比较稳固的重要原因。
客家人居住的地方田园稀少,山地丘陵较多,经济较落后,人们谋生不易,这就导致很多客家男人选择外出谋生,但很多客家男子这一去就不知何年何月何时才能归来,而家中的客家女子只能替男子守好家庭,让男人没有后顾之忧,却又不断的等待着不知何时才能归来的男人。
很多客家妇女至死都没有等到她们的男人回来,与她相守,这是一种无望的守候等待,很多客家妇女也由此成为了寡妇。
客家寡妇不会明目张胆地思念丈夫,只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地想念,如《后生没夫真凄凉》:“后生没夫真凄凉,夜夜睡目眠空床,半夜想想丈夫事,翻来翻转苦难当,唔得一夜到天光。”
客家地区有很多的寡妇,且这些寡妇很少会选择改嫁的,这是因为在客家地区,人们是非常鄙视离婚的妇女和孀妇的,她们的地位是非常低的,比如不可以从娘家或婆家中穿衣上轿,不可以举办婚礼,不允许祭祖,不可以走正门……
再嫁的妇女都带着沉重的精神枷锁,她们的生活时刻处于封建礼教的阴影之中。
客家寡妇在这种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大多被迫或自愿终老守长寡、守活寡,以求获得贤德贞节的美名。
客家女子是心中有大爱的女子,她们勇敢、有智慧、勤劳、坚强……
客家妇女的贤惠忠贞还表现在对子女的疼爱与教育上,客家妇女对子女极其爱怜。在缺奶少食的年月,为让孩子多得到营养,当母亲的客家妇女还常拖长喂奶期,以至有的孩子在三四岁甚至七八岁时还跪着吃奶。为了把孩子教育成能适应各种艰苦环境的人,客家妇女总是耐心地、手把手地教以各种技能,鼓励他们不怕苦,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客家妇女聪明好学,并特别看重和喜欢读书人。客家童谣有云:“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说的是不读书的男人娶不到老婆。
过去,客家妇女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不多,不过她们生活再苦再累,也要通过耕田种山、挑担、砍柴等繁重而又收入微薄的劳动,挣钱来支持丈夫和子女读书。“讨食也要缴子女读书”“喉咙省出缴子读,只望孩儿美名扬”,这些客家人的乡谣俗语,形象地说明客家妇女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客家妇女勇敢英武,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她们不仅在家庭中承担着几乎全部的责任,还走向战场,勇于革命。
在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军中,有一支由客家妇女组成的“女营”,她们作战勇敢,能征善战,所向披靡,让曾国藩十分恼火,大骂客家妇女是“大脚蛮婆”。由于战功卓著,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客家妇女受封的有数百人之多。
客家女子在大是大非面前深明大义,在中国面对抗日战争时毅然决然地参与到幕前幕后的抗日之中,没有加入红军的,也会规劝丈夫加入,且不让加入红军的丈夫忧心家中,如《送郎当红军》:“(女)送捱情郎当红军,参加红军正光荣。家中事情郎莫管,水流灯草郎放心。(男)家中事情交带你,捱为革命暂分离。革命成功归家日,正来团圆不怕迟。”可以看出男人对于客家女子料理家中事物的能力是非常放心的,他不担心他的参军会给家中造成太大的影响,只是遗憾于要其家人分开,客家女子也是极力赞成男人的做法的。
有一些客家女子为了革命直接冲上了战场,直接拿枪为革命事业扫出一片天,如《革命莫怕路头长》:“郎拿驳壳妹拿枪,革命莫怕路头长,男女同志齐努力,杀绝白派有吹光。”在国家面前,男女的爱国之心都是一样的。
“哎呀嘞,送郎当红军,妹也闹革命。”“一首山歌三个师”。客家妇女还为新中国的诞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创造了不少传奇。当年的中央苏区所在地就是客家地区,中央苏区扩红的宣传主力,就是当时苏区的客家妇女,当年苏区扩红宣传的兴国山歌大王谢水莲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广大客家妇女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舍小家保大家,支援革命,支援前线,做军鞋,抬担架,她们还积极动员客家子弟上前线,出现了母送子参战,妻送郎当红军的感人场景。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富有革命传统的客家人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而客家妇女表现的刚烈、果敢精神也永垂青史。
与传统客家女相比,当今的客家女的生活不再局限在“四头四尾”的工作,她们除了解决家务,在世界的各处都存在着客家女劳动的痕迹,海陆空各个方面都有,她们走出大山,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坚守着自己的每一个岗位,热爱着自己的事业,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塑造着勤劳坚韧的客家女性形象。
比起传统的客家女性,勤劳坚韧的客家女性更符合社会的需求,“自尊、自爱、自强、自信”,她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断地散发着光辉。
客家女性的形象不能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而被淹没,客家女性的贡献也不能被时代淹没。相反,我们要探究客家女性形象的文化价值,继承优秀的精神传承。
现今,客家女性对于社会的贡献还在不断发展,无论是工科,还是在国家医学科学领域,亦或是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都做了突出贡献,客家女子人才辈出,有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有致力于扶贫的王晓燕,越来越多的客家女子在自己的领域里熠熠生辉,而我希望有更多客家女子能够继承优秀的性格特点,并在更多更广的领域里再次丰富与充实客家女性的美好形象。
在广东有另外的一群妇女也被人们称赞不已,潮汕女性,她们以贤妻良母形象广受赞誉,她们的贤良体现在全心全意照顾家庭,一切以家庭为主,承担各自家务,孝顺长辈,爱护幼小。但潮汕女子的形象却又与客家女子不同,潮汕女子虽勤劳,但只局限于家务,她们尤其擅长刺绣,形成了独属于潮汕的绣法,她们会将自己的绣品卖出去补贴家用。在潮汕,过去的潮汕女子的地位极低,餐桌上是不允许其上桌吃饭的,不能有其他想法,必须全心全意为家庭付出。
客家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极特殊的,客家民间有一句俗语:“没有老婆不成家。”这个“家”有两层含义:一是需要娶妻生子,二是暗指客家女子在家庭生活重的重要作用。因为自千百年前客家先民迁移开始,客家女子与男子之间就形成了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情怀。
客家女子的“会过日子”,精打细算,在家庭生活中的支柱作用。客家女子可以说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她们不仅要伺候公婆、抚育孩子,还要料理家事,在生产、生活、交际方面也跟男人处于同等地位,甚至在体力和精神力上远超男子,可以说每个家庭都离不开她们,因此才有了“没有老婆不成家”这一说法。
她们从没有涂脂画眉缠足束胸以取悦男子。在人口千万以上的汉族诸民系中,唯一没有染上缠足陋习的,就是客家了。所以客家妇女不缠足,实在是难得的一种幸福。
客家女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缠足、不束胸。清朝以前,女性中普遍流行缠足,但客家女子则对此嗤之以鼻,缠足反而成了婚嫁的阻碍。
这与客家人的迁移历史有关,在迁移过程中人们需要翻山越岭,这就需要女子有稳健的步伐,双足解放了,行动操作矫健灵活,所以客家地方向来很少有固守闺房的小姐,多有”把犁同铁汉”和“进得厨房,出得厅堂”的健妇,这是其独特的民俗特色。
正因为客家妇女不缠足、不束胸,故有健美的身材,生活虽然艰苦,便面红润黝黑,体态丰盈,能像男人一样参加各种劳动和战斗。郭沫若先生于1965年去梅县时,曾挥毫写出:“健妇把犁同铁汉,山歌入夜颂丰收”的名句。
客家女子从小就要勤劳动,重男轻女,在客家人的心中,女的要劳动,男的可以闲着。客家女子在长辈和周围环境的心理暗示之下也迫使自己勤劳,成为人们眼中的客家人。
在客家文化里,客家妇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客家妇女身上闪耀着吃苦耐劳、聪慧勇敢、贤惠忠贞等人性的光辉,她们最完整、最充分地体现出客家人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成为客家文化中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
中国最贤惠能干的女性是广东客家妹,勤俭坚韧,贤良淑德,温柔敦厚,知书达理,孝敬老人又体贴丈夫,教育子女,客家女人堪称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