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平型关大捷,毛主席看到伤亡数据:这样的胜仗再也不想打!

方正刚不毅 2024-12-12 11:42:58

时间1937年9月25日,地点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地区,一场大战一触即发,我八路军115师在料敌于先的情况下,由林彪亲自指挥,打出了一场近乎完美的伏击战,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场大捷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要知道,这算得上是九一八事变,甚至是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对战日军的首场胜利,不单极大的提振了华夏军民的士气,更是一举粉碎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从而破灭了日军不可战胜的荒诞论调。

可以说,此战令四万万炎黄子孙扬眉吐气,不过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对此,毛主席却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居然提出,希望这样的胜仗以后再也不要打了,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个月灭亡中国

一切的一切还要从日寇犯我华夏的首战开始说起。

众所周知,早在多年之前,历史教科书上便将九一八事变定为了抗日战争的起始点,而在北大营的这一战亦是屈辱无比,我东北军在北大营中足有八千守军,反观日寇却只是六百多人的小股部队,这样的兵力对比任谁看了都不会认为,后者有任何取胜的可能,可事实却恰恰相反,由于蒋介石、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八千男儿竟只能窝在军营中等死,进而让日军快速攻破了城防,拿下了奉天首府沈阳城。

这还不算完,后续,眼见东北军拒不抵抗,来自朝鲜半岛的关东军亦是齐齐出动,并在数月之内占领了东北全境。

这样的大胜是日本上下没有想到的,同时也为他们后续攻略全中国奠定了充足的信心,而事实也的确如此,自1931年之后,侵华日军将东北作为根据地,一步一步的向西南方向蚕食,先是热河,再是河北,眼瞅着就要进入关内。

反观国民党蒋介石呢?却依旧不管不问,甚至妄图通过对日妥协来换取时间,进而继续围剿工农红军。

在蒋介石的错误决定下,日寇的气焰愈发嚣张,所幸少帅张学良将功赎罪,通过一场西安事变迫使老蒋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实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否则的话,中国的领土还不知道有多少要白白送予敌手。

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即便国共两党携手抗日,由于工业、经济的巨大差距,中国军队在前线却仍是节节败退,先是七七事变,国民党军一触即溃,随即又是淞沪会战,七十万天南海北的中国军队愣是没打过三十万日军,虽说顶住了三个多月,消耗了部分敌人的有生力量,但如此以少胜多的局面,却也让侵华日军愈发狂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依旧未改,除此之外,他们更是将中国军人视为草芥,视为可以随意拿捏的对象。

反观国内民众呢?在前线部队节节败退,国家领土沦丧半数的情况下,所有人心中都产生了浓浓的畏惧,都觉得日军是不可战胜的,亡国灭种的论调十分猖獗,为此,甚至就连钱穆先生都撰写起了《国史大纲》,希望留给后人以复国的根基。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整个中国都是绝望的,若想扭转士气,唯有一场胜利,国民党军不行,那就咱们八路军来!恰逢日军在平津地区的孤军深入给到了我们机会,这才造就了抗战首胜——平型关战役。

当时的局势大体如下,淞沪会战之后,日军选择了兵分两路,一路直取南京,一路转战平津,眼见华北有失,蒋介石只好命令部队北上,打算依托城防与日军周旋,可结果很显然,七十万正规军,数万的德械师都挡不住日军进攻的脚步,更何况是距离东北三省更近的平原地区呢?

事实是,国民党军依旧是节节败退,日寇的援兵越来越多,他们的胃口已经不单单是华北了,甚至对西北都产生了贪念。

很快,当地就已经没有了国民党正规军的身影,有的就只剩下暴虐横行的日本兵,见此情形,虽然明知不敌,两万余我党游击队员却还是义无反顾的留了下来,打算靠着灵活的战术与日寇周旋,进而保护当地的普通老百姓。

这些人无疑都是英雄,不仅如此,他们也为后来平型关战役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到了1937年9月份,从察哈尔地区南下的日军已然攻占了山西大同,并打算乘胜出击,经由雁门关地区扩张地盘,闻听此讯,时任115师师长的林彪当即意识到了这是个好机会,战神真不愧是战神,仅仅是一眼,他便已经制定出了全套的战术。

平型关大捷

历经无数的失败后,我华夏军民士气低迷,反观日寇却是嚣张至极,根本不把中国军队看在眼里,拿下了华北还不够,更是打算直接攻略西北,所幸就在此时,时任115师师长的林彪站了出来,在确定了日寇必将途径雁门关之后,他亦是快速制定出了一套伏击战术,打算一举打出咱们中国军人的气势。

话接上文,在林彪眼中,此战的关键正是平型关,此处真可谓是兵家必争之地,针对这一地点,国民党方面也打算对敌发动反攻,蒋介石甚至曾亲自电联过阎锡山,希望他能够站出来,通过一场胜利帮助自己提振士气。

可谁知,由于派系的不同和对日军的畏惧,不知是阎锡山本人的命令,还是手底下将士的自作主张,等到两军短兵相接之际,山西的部队竟拒绝出发增援,进而导致国民党第八十四师全线溃败,日军很快就拿下了团城口。

按理来说,国军部队溃败,最先得到消息的就该是蒋介石和阎锡山,再由他们快速将情报转告给各个战区,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由于部队溃败的太快,他们根本没来得及将消息告知上级,这也就导致正在平型关伏击日寇的林彪处在了十分危险的境地。

事实也的确如此,待战胜了国民党八十四师后,日军第一时间就开始了增兵,二十一旅团火速出击,目标直指大营镇,妄图切断我军的后路,而前线的日军也对平型关很感兴趣,两面合围的计划快速出炉,如今就等着口袋扎紧、瓮中捉鳖了。

而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也让林彪十分困惑,还以为灵丘县城在国军手中的他,仍躲在乔沟准备伏击前来驰援的日军辎重队,可谁知,等着等着,辎重队倒是来了,不过方向却是截然相反,居然是从灵丘方向过来的,没过一会,另一方向也来了一支辎重队,这简直是不符合常理,所幸林彪反应很快,再加上后方的游击部队传回了具体情报,他这才经过判断,得出了八十四师战败,灵丘可能已经失守的结论。

想到这里,林彪亦是陷入了犹豫,按照这种情况,显然快速撤退才是最稳妥的,可看着眼前泥泞的道路,再看看将士们那失望的表情,他却还是咬着牙继续起了伏击任务,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由于太过轻敌大意,根本没瞧得起中国军队,这些辎重队的日本兵居然少有携带武器的,见状,林彪果断下令发起攻击,直接就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战斗才刚刚开始,我军便将日军压制在了山谷之中,进退两难之下,他们也只得呼叫支援,不得不说,日军的素质和执行力真的是远远高于中国军队,求援消息才传出没多久,一支自动化车队就赶到了战场,并对老爷庙高地的我军发动了猛攻,意图借此救出被困的日军。

见状,相信若是国民党军恐怕早就望风而逃了,可我军却不然,在林彪的英明指挥下,战士们反倒是依托有利地形发动了全面反击,居高临下,机枪疯狂扫射,手榴弹不要钱似的投掷,很快就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不仅如此,在几名神枪手的冷枪之下,两名日军中佐亦是相继遭到斩首,在失去了领导核心的情况下,敌军瞬间就没了斗志,指挥陷入混乱,无奈这才只好仓皇撤离。

自此,这场持续时间不长、规模也并不算大的战役以我军的最终胜利宣告结束,据战后统计,此战,我军共计歼敌一千余人,人数看起来不多,不过还是那句话,中国太需要一场胜利了,无论大胜还是小胜,只要能击败日寇就是好样的,而这也正是平型关大捷的影响力如此深远的原因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获全胜,既然影响如此深远,为何毛主席还说不希望再打这样的大胜仗了呢?

毛主席的观点

在林彪的指挥下,我115师豪取九一八事变以来,中日对战的首场胜利,这无疑是令人兴奋的,同时也果真激励了无数中国军民,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对此毛主席却给出了相反的意见,他居然称,希望这样的大胜仗以后不要再打了,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时间回到平型关大捷之后,闻听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各级首长皆是兴奋无比,看着战报,大家伙更是眼睛放光,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八路军实在是太缺武器装备了,而这一战,居然让我们缴获了七十九辆汽车,将近三千发炮弹,一门野战炮、一万余发各类弹药,将近两百支各类枪械。

这无疑是给我军输送了一大管血,这让穷怕了的中央首长和各级干部如何能不开心呢?

不过就在众人欢呼雀跃之际,一旁的毛主席却显得落寞了许多,随即更是说出了那句令人震惊的话,即“这样的大胜仗以后不能再打了!”,一听这话,在场众人皆是狐疑,还是直到伟人做出解释之后,他们这才明白了其中缘由。

原来,毛主席并不是不希望部队打胜仗,完全是因为此战我军的伤亡太过惨重,听起来是不多,歼敌一千仅仅伤亡了六百多,但问题是,这可是在我军料敌于先,并做好充足准备进行伏击的前提下,换句话讲,打伏击就该是敌军伤亡惨重,我军毫发无损,如今却死伤了这么多人,这难道不应该反省吗?

至于毛主席的意思也很简单,在他看来,日本侵略者与国民党军完全不同,二者的战斗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因此,在作战方式上也必须区分开来,简而言之就是不能用打老蒋的办法打日本人,在我军总体弱势的情况下,还是需要尽可能的避免正面作战,采取游击战术,在敌后联通人民群众打游击。

很显然,站在上帝视角来看,毛主席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正是因为这个敌后作战的方针,这才让我军避免了成建制的伤亡,这才为后面人民战争的胜利埋下了伏笔,当然了,这也就是毛主席之后写出《论持久战》这本名著的基础。

不过在当时的人看来,这却是难以理解的,尤其是国民党蒋介石方面,更是把这种作战方式定性为畏战、避战,并从各种层面不断诋毁我党我军,不仅如此,这种论调更是一直持续到了现在,直到今日也仍有人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功劳主要在国民党军,都觉得我军是占了他们的便宜。

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证据也很明显,一方面,根据战后统计,我党我军最少消灭了十万名正规日军,虽说数量较比国民党军要少,可要知道,二者的部队总数也有着天差地别,另一方面,我军主要打击的目标其实是伪军,几乎全部的伪军都是八路军、新四军消灭的,这份功劳不可能不算在内,毕竟在抗日战争期间,伪军的人数比日军还要多,若是放任他们不管,前线国军的压力只会更大。

总结起来,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一个在正面一个在敌后,双方都为最后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一个短兵相接,一个周旋拖延,大家都在打鬼子,只不过是一个较为明显,一个不为人所知罢了。

0 阅读:121

方正刚不毅

简介:方正刚不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