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律可分为: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过速,窦性心律过缓。心率每分钟低于60次则认为是过缓(运动员除外),窦性心律过缓每分钟低于40次一般认为属于高危人群,比如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甚至晕厥等。反之,心率过速,成年人每分钟超过100次以上,视为心率过速。异常的心率影响健康状态,心率过速还要注意甲状腺功能亢进因素。
窦性心律综合征患者多为老年人,以阳虚寒盛病例占比最多,约80%左右,其中多数患者兼有痰瘀,少数有阴虚血瘀。本病病位在心,而其根本在肾,重要病机为心,肾,脾阳虚,以肾虚为根,在阳虚,气虚的基础上有血瘀,痰阻,寒凝等症,“温通心肾”是治疗窦性心律过缓,窦性心房综合征的指导性方法。经方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针对心肾阳虚,兼有寒,痰,瘀血等病例有很好的疗效。
病例选载:
黄某,女,56岁,心悸、胸闷间作3年余,加重伴头晕、乏力一个月。患者自述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症状,自觉四肢逆冷、乏力,未经正规治疗。一年前上述症状加重,期间出现黑朦数次,并发作晕厥两次,偶有夜间呼吸困难、胸闷憋醒现象,自行休息后稍缓解,遂就诊于当地西医院,行 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并不齐,平均心率50次/分钟,最慢心率32次/分钟,偶发室性早搏;经食管生理调搏检查示:窦房结功能低下。
考虑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予西药口服,效果欠佳,建议安装起搏器治疗。由于心理恐惧拒绝,遂求助中医治疗。来诊自述平时心率多波动于每分钟33~55次,近一个月自觉心悸、胸闷频作,偶有黑朦,自觉头晕、乏力加重,活动后汗出、气短乏力,畏寒,夜寐欠佳,食欲一般,二便调。查体:心音低钝,律尚齐,心率每分钟50次左右,最慢每分钟34次,舌淡苔薄白,舌边有少量瘀点,脉沉细无力,时有结。西医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诊断:心悸;证属心肾阳虚,寒凝血瘀。治以温通心肾,活血化瘀,安神定悸。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方剂组成:麻黄10克,炮附子(先煎1小时)10克,细辛10克,党参10克,桂枝15克,煅龙骨30克,牡蛎(打碎先煎)30克,炙甘草20克,当归15克,三七粉6克(冲服),远志 15克,夜交藤 20克。七剂,水煎服。
二诊:患自觉心悸、胸闷、畏寒症状稍好转,平均心率有所加快。予上方加减,麻黄15克,炮附子(先煎1.5小时)20克,细辛(先煎1小时)20克,党参20克,桂枝15克,煅龙骨30克,牡蛎(打碎先煎)30克,炙甘草20克,当归15克,三七粉6克(冲服),远志15克,夜交藤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
服七剂后,心悸、胸闷症状明显好转,心率最慢每分钟48次,夜寐安,食欲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瘀点基本消失。继服上方,随症加减,一个月后诸症好转,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平均心率每分钟60次以上,最慢心率每分钟55次,嘱继服上方,加鹿角胶(另烊)10克,巴戟天 20克,淫羊藿10克,巩固疗效,并予红参10克,三七10克开水泡服。后间断服药一年余,随诊无特殊不适。(本病案选自广安门医院何庆勇经方医案)
用户13xxx03
[赞][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