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学习应用“千万工程”经验,发展庭院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和谐曼安 2024-11-14 09:39:46

苹果、葡萄、杏等时令水果挂满枝头;花卉绿植、盆景园艺扮靓房前屋后;农家乐、民宿体验,让农家庭院变身游客向往之所……榆阳区各具特色的农家庭院承担多样功能,演绎多彩角色。

  庭院虽小,潜力巨大。近年来,榆阳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区情实际,充分利用群众房前屋后空闲地,以产业化、生态化、特色化为引领,创新发展庭院经济,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让广大农民乐享美丽乡村,鼓足增收腰包。

 

科学谋划——夯实庭院经济发展根基

  “千万工程”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榆阳区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中充分认识到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该区结合域内传统产业丰富多样、庭院面积普遍较大,且靠近城市、交通便利的优势,出台一系列政策助力发展庭院经济。

  榆阳区从区级层面建立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成立由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任组长的“千万工程”推进工作专班,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安排部署工作,高位推进。同时,实行“四级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区统筹,区级层面出台行动方案和资金管理办法;镇负责,研究符合实际的发展方向,拿出群众满意、操作性强的具体落实措施;村组织,组织群众具体负责项目实施;户主体,鼓励引导农户筹资投劳自主实施项目,发挥主体作用。

  此外,完善务实管用的要素保障机制,将推进“千万工程”列入全区年度重点任务,配套制定3个政策性文件和5项考核评价指标,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典型。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1亿元,压茬打造60个以上示范村和2000余户示范户。

  在这些举措的推动下,榆阳区庭院经济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全区发展庭院经济种养殖户达到6.7万户。众多村庄焕发出新的活力,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典型引领——打造生态宜居乡村范例

  走进古塔镇古塔新村,一座座崭新的民居整齐排列,白墙黛瓦在绿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庭院干净整洁,硬化道路四通八达,太阳能路灯矗立两旁。

  过去,这里人居环境较差,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该村率先实施了就地移民搬迁工程,拆除危旧废弃房屋圈舍,改旧居、改圈舍、改厕所,对规模种植区、清洁养殖区、宜居生活区、现代服务区进行功能区分离,并同步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气化。同时,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和公共卫生厕所,有效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通过这些措施,村民告别了旧居,住进了新家,人居环境舒适度大幅提升。”古塔新村党支部书记许治平介绍道。

  庭院经济,“生态”是前提。古塔新村的“旧貌换新颜”是榆阳区改善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十四五”以来,该区投资9.69亿元新建乡村道路1685.6公里;投资4.1亿元建成垃圾压缩转运站和污水处理站50余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93.3%,年度实际污水处理量达到103万吨。统筹实施改房、改厕、改圈舍“三改”提升工程,建设美丽农居1.9万余户,改造圈舍2100余户,改建户厕5万余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9.9%。同时,每年投入资金4000万元实施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建成三鱼路沿线“中国美丽田园”、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10个“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产业融合——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芹河镇前湾滩村在人居环境改善后,村民积极利用自家小庭院,种植瓜果蔬菜,发展近郊采摘,纷纷实现了增收。

  村民张广军家就是其中一户,今年在自家房前屋后的10多亩地里,种植了葡萄、杏、梨等水果,从5月到9月一直有收获。“今年靠这些瓜果收获了8万多元。”张广军高兴地说。

  “我们利用农户房前屋后等一切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庭院空间,发展林果种植和露天蔬菜种植等。同时,引入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种植作物收成的70%归村集体,30%分红给农户,实现集体和农户双赢。”前湾滩村党支部书记陈军华介绍,“今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突破3万元。”

  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榆阳区针对南部丘陵沟壑区规模化种养产业发展条件不足、人口大量流失的现状,充分利用近郊区位和交通优势,深度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宿经济。依托骨干型旅游景区,将周边和沿线庭院升级改造,发展住宿、饮食等配套业态,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产学研”一站式服务。

  下一步,榆阳区将继续加强规划引导,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一步优化庭院经济产业布局;加大技术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和指导;强化品牌建设,培育更多具有榆阳特色的庭院经济品牌产品;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宜居的良性互动。

本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榆阳宣传”,仅供大家阅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和谐曼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