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榆阳区北部风沙草滩区的高标准农田里,麦浪滚滚,麦田翠绿,沃野田畴不仅装着饱满的麦粒,更承载了丰收的希望。近年来,榆阳区立足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探索推进“薯麦轮作”模式,实现一田双收、增产固沙,可持续的农业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不断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在巴拉素镇付家坑村,村民赵志旺的燕麦草地呈现出一片绿油油的景象,宛如一幅生动的绿色画卷。今年8月底,赵志旺在该地马铃薯收割结束后迅速进行土地轮作,接茬种植燕麦。赵志旺每天穿梭在燕麦草丛中,仔细查看每一株燕麦的长势情况,脸上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燕麦草作为一种优质的牧草,既能改善土壤结构,又能增加土地的有机质含量,让村民在充分利用农田资源的同时,为畜牧业提供了优质的饲料来源,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双赢局面。
“今年我承包了500多亩地,8月土豆收获以后就开始种植燕麦草,种的时候全程机械化特别方便,后期销售直接送去牛场,一吨价格在一千六七左右,收入非常可观。”赵志旺说。
在小纪汗镇大纪汗村的冬小麦种植基地,冬小麦的长势同样喜人。近年来,陕西新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和技术推广人员的指导下,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实现机械化种植和科学管理,这不仅提高了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降低了种植成本,提升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我们公司承包耕地共计2000亩,今年8月初收完马铃薯后开始种植冬小麦。冬小麦不仅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到明年春耕前将冬小麦翻入耕地,还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同时通过轮作倒茬,能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马铃薯的品质。”陕西新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场长刘亚平说。
作为榆阳区的农业发展大乡,近年来岔河则乡率先探索实践出了薯麦轮作、秸秆留茬、网格帐被、围网防沙四种农田防风固沙模式。这些模式的实施,不仅有效防止了冬春季的沙尘问题,还提高了土壤的养分和有机质含量,为次年的马铃薯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全乡共种植冬小麦8693亩,这些小麦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为榆阳区的绿色发展贡献了力量。
“岔河则乡有耕地6万亩,农业总产值5亿元,粮食产量5.1万吨。万亩薯麦轮作是我乡重点抓的一项措施,今年以来,我们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实施、资金补助’等办法,大力引导企业秋收后及时倒茬种植冬小麦。下一步,我乡将持续深入推进薯麦轮作,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在引进优质冬麦种源、提升经济价值上下功夫,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岔河则乡农业专干常宇说。
近年来,榆阳区马铃薯播种面积为30万亩左右,年产鲜薯70多万吨,主要分布在北部风沙草滩区。由于马铃薯收获后地表土壤裸露时间长达5个月,耕地二次沙化严重,极易引发沙尘天气,加之常年连作,土传病害增多、品质下降,严重影响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区从2021年开始实施马铃薯种植基地薯麦轮作项目,不断改良土壤,增加经济和生态效益,同时,加大补贴力度,在中早熟马铃薯收获后,于当年9月30日前入种植冬小麦,市级每亩奖补冬小麦种子购置费50元,区级补贴机械人工作业费30元。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薯麦轮作34万亩。
“我区通过三年来的试验示范,充分利用冬小麦和其他设施建立起耕地防护屏障,减少了秋、冬、春三季马铃薯收获后疏松裸露农田面积,达到防风固土(沙)、防止土壤二次沙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耕地质量等效果。特别是通过轮作倒茬(半倒茬),有效缓解了马铃薯连续耕作导致的土传病虫害增多、薯类品质下降等问题,促进马铃薯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美丽农田建设。”榆阳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孟子亮说。
本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榆阳宣传”,仅供大家阅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