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福生《大营救》:为报告文学的复兴作了成功的尝试

南方都市报 2023-12-18 22:54:48

12月12日,由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主办的伍福生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大营救》分享活动在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一楼会议室举行。据介绍,《大营救》以真实细致的描写以及生动感人的笔触,再现了抗战时期香港大营救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与会人员就本书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展开了深入讨论。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占香港,我国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被困。在周恩来的指示下,东江游击队迅速组织开展秘密营救,历时11个月,行程近万里,涉及10余个省市。最终,800余名文化精英和爱国民主人士全部安全脱险,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奇迹。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广东音乐研究室主任、一级艺术研究员、《大营救》的作者伍福生透露,他进行了大量的史实考证工作。“当写到萧红走不出香港浅水湾,邹韬奋走不出上海滩,张文彬走不出江西集中营的时候,我流泪了,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还原这一奇迹般的红色历史片断。”

大量的史实考证,引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一级作家黄国钦表示,《大营救》是一本在史料和文献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的作品,作者通过充分的考证,让读者走进那一段历史。作者文笔朴实,有节制地进行文学和艺术加工,作品贴近新闻、贴近回忆录、贴近历史,保持原生态和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样严谨的态度值得称赞。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一级作家黄国钦发言。

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表示,纪实文学有两个功能,分别是还原历史真相,以及将历史人物从神与英雄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凡人。作者能够以理性而节制的态度书写作品,以事实为根据对人物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塑造,引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在题材的调度和处理上把握得非常好。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丽军表示,该书的总体结构非常清晰,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过程以及不同的路线中,分别将文化名人大营救中特别典型的元素呈现出来,人物形象的谱系架构非常有特征,在叙事方面做得非常好。此外该书史料非常丰富,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史料基础。

暨南大学文学院张丽军教授发言。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冰茹表示,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应该新闻性或者说史料性、文献性和文学性并重。报告文学具有很明显的一个跨文体的性质,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合了新闻文体、小说文体还有人物传记,并且没有让读者感觉到违和。他的实践为报告文学的复兴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中山大学中文系郭冰茹教授发言。

《散文诗人》报执行主编、广州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罗铭恩认为,该书真实客观地呈现了大营救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除了众多文化名人脱险的经历外,还记录下许许多多不为人所知的平凡地下工作者的真实故事。

广东作家协会会员、海珠区作家协会文创委委员温俊伟指出,作者从历史文献当中抽取了很多很有意义的内容,将其系统化、全面化,从多角度展示这场大营救,再现了这个由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历史奇迹,充分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和初衷。

资深媒体人、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白岚则示,该书采用了大量类似新闻现场报道的表述手法,较为成功地还原了事件的诸多现场,并采用点面结合以重点人物带动事件发展的构成,把整个事件从整体到局部都做了妥帖的呈现,让读者跟随作者的描述,在历史的时空里穿梭,是一部较为优秀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李新华表示,该部作品体现了“山河虽可破,文化不能亡”的民族精神。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非常扎实地搜集和整理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作品中人物所体现的思想,并不是作者从资料中搬出来陈述,不是史料的简单堆砌,而是他走进当事人的思想中去深度挖掘。这也是这部纪实文学的价值所在。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白岚发言。

描绘文化名人群像,组成一个时代的人物长卷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温立红表示,该书非常细腻、细致生动地描写东江抗日游击队对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的大营救。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立体、血肉丰满,让读者通过阅读能够感受和触摸到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的精神,起到了传递主流价值观、弘扬红色文化的作用。

广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涂燕娜表示,该书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香港这一时期的一页《清明上河图》。作者除试图还原战争之外,还将张爱玲、陈香梅等代表性人物的生活轨迹,组成一个时代的人物长卷,书写了他们的理想信念。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李新华发言。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罗丽表示,作者用人物去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的场景,通过文学描绘出他们的群像。书中折射出我们国家对文化的重视,这与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挖掘,并扬起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这面旗帜密切相关。我们从来都是一个很有文化传承的民族,从《大营救》一书主题的确立,就能印证了这一点。

《广东音乐研究》编辑、岭南文化学者钟哲平表示,写新闻要有历史感,写历史要有现场感,《大营救》一书给这句话立了一个榜样。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一级编剧练行村在总结中表示,该书以非虚构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呈现了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文化名人的大营救,是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一部既体现红色文化又体现湾区文化的重要文学作品。书中每一章节都有很好的题材和故事。作者为我们今后的创作方面又打开了一扇窗,也带来了很多新元素和新气息。

采写:南都记者周佩文实习生陈灵君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0 阅读:0

南方都市报

简介: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