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85到布鲁内尔交换,我拿了缪斯设计银奖

尔芙康石石 2024-09-22 14:48:39

说起过去一年,我先是参与学校交换项目到布鲁内尔学习一年,又因交换过程出了点岔子上学期读了半年本科课程,下学期又跟着研究生提前学了半年研究生课,期间还穿插着在H·ART参加冬令营做了个项目。

转眼一年过去,母校的机械、布鲁内尔的设计,H·ART的实践我都学的七七八八了,还顺带投了两个项目拿下缪斯银奖与伦敦设计银奖,就等改完排版就能冲第一轮申请啦,我想说:

无论是英国交换还是报名H·ART,都好值!!!希望能申到好学校,无论是去英国还是美国都好,延续我的留学之旅,因为我真的好喜欢这种做设计的氛围啊!

01理工生母校VS艺术生布鲁内尔

说实话,当年本科之所以选工业设计,就是因为这专业带了“设计”两字,我寻思终于可以脱离工科的怀抱了,结果大一一上课就是大物、大化,我就想

坏了。

又因为专业开在机械学院下,学完大物大化后,还有一堆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力学、电气工程实验等着我上,上久了我都快忘了自己是学设计的:

后来机缘巧合下了解到了H·ART,怀抱着一颗热爱设计的心来到了这边补充设计方面的知识,可能也是打了些基础,所以后续到布鲁内尔接触大量设计课程时,感觉适应良好,并很快上道。

在母校干金工实习

但不得不说,布鲁内尔的工业设计真蛮符合我个人期待的,虽然因为申请交换时,我刚好是我们学校第一届送去出的交换生,还是唯一一个,大家业务不熟练,申请时间晚了些,导致很多课都满额了。

而如果课程不够,我就会修不够学分,甚至有可能延毕[流泪]。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四处“求”课,本科课程不够选我就选硕士,于是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我同时感受了布鲁内尔的本科课程与研究所课程,现在回看,还有点因祸得福了呢。

而之所以说布鲁内尔是个艺术生,是因为——它的课程,真的好设计!

02一年里,我学了UX设计、数字设计、产品设计...还参与了校企合作项目

在本科课程上,布鲁内尔教的会比较细致和基础。

比如说UX课程会从如何采访、如何实验一步步学;包容性设计就会带着我们从零开始,做出信息框架并构建实体项目;数字与产品设计,老师定了关于如何提升共享厨房与共享洗衣房的题目,让我们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它使用效率更高,更环保。

而研究生课程就有意思多了,除了可持续设计、未来设计这样的课程外,学校与3M公司有校企合作项目,定期会有企业内的设计师看我们的设计并给出意见。

其中让我印象很深的一点是,老师时常说我的项目有“爹味”。我太习惯去设计一些看起来对消费者好,然后“强迫”让消费者养成使用习惯的产品了,比如说如果我做了一个背单词的软件,就会设计出每天给用户发消息提醒,甚至到了DDL不背单词就锁屏的操作。

但老师给我的建议是,设计意图需要委婉一些,甚至隐藏起来,最好做到了让用户自己自觉发现,主动决策的地步。像多邻国的图标就是一种婉转的方式,虽然不给用户发信息,但小绿鸟会一直在角落默默做表情借此push用户继续学习:

又比如想让用户在冬天也多戴口罩,那就可以设计一款防寒、透气、可洗的保暖口罩,时常出现在推荐页,可能某天用户出门被风吹得脸疼,就下单了。

除了理论支撑,3M公司还给了我们信息支持。比如给我们开了一个名为STYLUS平台的使用权限,通过平台,我能看各行各业的最新进展与一些数据,囊括了宠物食品行业新趋势、年轻人的运动习惯等等:

有公司在尝试用更可持续的蛋白来源制作宠物食品

借着平台我看到了更多生活之外的东西,才知道原来还有那么多可做的设计,还有很多新鲜东西在等着我发现,可以说我的设计视野被大大提高了,这也也拓宽了我对各行各业的认知。

课程结束时,我做了一个可以缓解久坐引起背部和颈部疲劳的产品:

设计过程中,本科的机械原理、布鲁内尔的调研学习与设计思维,都为我的项目产出做了许多贡献,但除了这些,我还狠狠“薅”了一把H·ART的老师hhh。

记得把机械结构定下来后,感觉模型还是丑(要知道想拿奖,模型必须好看),就去找何老师帮我改进,后面渲染又让王老师带我,在APP页面设计时还找到了聂老师,聂老师看到APP的第一眼就意味深长说了句“改进空间很大啊......”。

经过老师们的通力合作,我战胜了过去对建模和渲染的恐惧,还拿项目去投了奖,一举拿下伦敦设计银奖和缪斯设计银奖。

在布鲁内尔看到了极光

对我来说那真是非常充实的一段时光,无论的英国的教授、布鲁内尔的workshop、还是H·ART的老师都很耐心的指导我,给了我想要的支持,这也是我第一次个人项目投奖还拿了不错的成绩,真的明显感觉到如今的我,不同往日了!

当然,期间还参加了一个冬令营,遇到了不错的组员,那时因为我在英国,彼此之间有时差,中国的组员肝完项目睡了,就把还需要修改的点告诉我,我醒来继续肝,这么夜以继日的,我们做了一个关于战争期间信息记录的产品:

希望通过产品,尽绵薄之力让流离失所的人能有机会得知亲朋好友的位置与状态。后来凭借这个作品也拿下了缪斯设计银奖。可谓是收获满满了!

PS:而做完项目后才知道,当初我们预设在战争庇护所/安全区提供信息收集中心的做法有点理想化,随着战争加具,原本协议中不能轰炸的区域也被轰了,现实远比想象中的更为残酷(被项目狠狠上了一课)。

03现在就在磨排版ing

一直到大二前,我对海外留学没有太大的概念,甚至想过保研考研也不是不能一试。但交换了一年后,感受就不同了,因为外面的东西确实很不一样,做设计侧重点也和国内不同,还会有很多新颖、有挑战性的东西等着我发现。

包括说在不久前结束的暑假,我申请到了学校和港理的交换名额,没想到课程居然是和博弈论相关的内容,真的各个地区教学都很有自己的特色,多接触接触,对设计思维、考虑事情的角度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香港交换拍的照片

也是通过交换,我认识了一位researcher教授,还跟着他做了一些实习项目。

这位教授早年在美国工作,一口气读到了博士,后续从美国到挪威到瑞士,在各个国家都工作了一轮,跟着公司接了不少research的业务,给三星、各种汽车公司如福特都干过,干久了积累出自己的人脉与项目成果,成为了一名public researcher。

现在特自由,前段时间有汽车公司找他做调研,直接给了他一辆车让他使用半年来写体验报告,直到他写完才会有人把车收走。

爱丁堡的小道

跟着老师混的时候,我时常惊叹:“人活到这个份上真值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位老师也成为了我的一个小目标吧,记得交换结束的时候他还问我后续有什么打算,如果日后回到英国,需要找工作可以和他联系一下。

为了能有朝一日成为老师这样的人,我也在勤勤恳恳地迈出我的第一步,比如争取在这最后一个月完善好项目与排版,赶上第一轮申请!拿个好offer继续进修!

英国、美国,等我呀~

如果你还有更多艺术留学,或者考研、保研、申博、艺术留学、作品集创作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康石石老师。

0 阅读:0

尔芙康石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