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女性在感情中总是那么"敢"?敢爱敢恨,敢结婚敢离婚,敢在众人非议中坚持自己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最近重温大S的两段婚姻,不禁让人感慨。第一段婚姻,相恋几十天、见面五次就决定结婚;第二段婚姻,与分开多年的旧爱重逢后迅速步入婚姻殿堂。这种"闪婚"的勇气,在当今社会确实少见。但更让人唏嘘的是,她的生命乐章在四十多岁时戛然而止,那些"以后的事"再也没有机会去经历。
这让我想起张爱玲那句著名的话:"遇见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她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两位不同时代的女性,在感情选择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选择了"敢爱敢恨"的人生。
大S的闪婚选择,在当今社会确实引人注目。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闪婚"比例已上升至12.7%,而"闪婚闪离"的比例更是高达35%。在这样的数据背景下,大S的选择显得更加特立独行。
但有趣的是,当我们讨论大S"敢爱敢恨"时,往往忽略了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她的前夫和现任丈夫同样需要勇气来接受这样的感情节奏。这提醒我们,在谈论女性情感选择时,要避免陷入"性别单边主义"的误区。
张爱玲的故事则更为传奇。1943年,当胡兰成读到《封锁》后,便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女作家产生了强烈好奇。他们的相遇像极了小说情节——初次拜访被拒,留下字条,然后是五个小时的畅谈。那句"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的暧昧话语,让24岁的张爱玲心跳加速。
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缺乏父爱的女性更容易被年长男性的成熟魅力吸引。张爱玲的成长经历——黑暗的童年、破碎的原生家庭,或许正是她后来感情选择的深层原因。她在胡兰成身上找到了父亲般的成熟与理解,这种情感需求压倒了对政治立场、婚姻状况等现实因素的考量。
大S的第一段婚姻持续了11年,比许多"理性婚姻"都要长久。这提醒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冲动"来评判一段感情的价值。婚姻的成败,往往只有当事人才能真正体会。
但离婚过程中的互撕确实让人唏嘘。这或许印证了心理学上的"情感反弹效应"——爱得越深,恨得越烈。在社交媒体时代,名人的感情生活被无限放大,爱恨都变得更加戏剧化。
张爱玲的决绝更令人震撼。当发现胡兰成接连出轨后,她经历了长达一年半的思考,最终寄出30万稿费和分手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的了。"这种决断力,在当代女性中依然少见。
最新研究发现,在遭遇伴侣背叛时,能够果断结束关系的女性,其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优于那些选择委曲求全的人。张爱玲的选择,虽然痛苦,但从心理学角度看可能是最健康的处理方式。
时代变迁中的"敢爱敢恨"从民国到现代,"敢爱敢恨"的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张爱玲时代,女性要突破的更多是社会礼教的束缚;而今天,大S们面临的则是社交媒体时代的舆论压力。
有趣的是,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两位女性都选择了"快节奏"的感情方式。张爱玲与胡兰成从相识到结婚只用了一年左右;大S的两段婚姻决定都做得很快。这或许反映了某种共同的心理机制——当人意识到生命有限时,会更倾向于遵从内心真实感受。
最新的"时间心理学"研究显示,对死亡有更强意识的人,在感情决策上往往会更加遵从本心。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在感情选择上会显得更加"任性"。
结语回望大S和张爱玲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敢爱敢恨"的表象,更是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自主选择权。无论是闪婚还是决绝分手,这些选择背后都是对自己内心真实的尊重。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一些"敢"的勇气——敢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敢于面对选择的后果,敢于在爱情来临时全情投入,也敢于在爱情变质时及时止损。
正如那首诗所说:"爱若燃烧情似火,恨如逝水不沾襟。"这或许就是"敢爱敢恨"最理想的状态——全情投入却不失自我,决绝告别却不留遗憾。在这个意义上,大S和张爱玲的故事,依然能给我们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