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被害母亲却为凶手求情,凶手跪喊妈承诺赡养,如今做到了吗

松柏常青 2025-02-12 00:42:05

“法官,我儿子已经不在了,但他还有希望,能不能轻判他……”

2008年,北京一法院内,受害人的母亲流着泪为凶手求情。

她的话音一落,全场哗然,但更令人震惊的是,凶手闻言竟跪地痛哭,喊出了“妈妈”二字。

他承诺12年有期徒刑结束后报答恩情,并赔付22.4万元赔偿金。

她究竟为什么要原谅杀子凶手?12年后,她等来报恩了吗?

噩耗袭来

梁建红是河北邯郸北侯村的一名普通农妇,与丈夫靠种地维持生计。

他们育有一子一女,儿子马刚是家中的骄傲。

从小,马刚就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常让父母操心。

然而,谁能想到,这个曾让父母头疼的顽皮小子,后来能在北京闯出一番天地。

马刚初中毕业后便北上打拼,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从一名普通保安一步步晋升为保安队长。

他的事业蒸蒸日上,爱情也开花结果。

就在2007年国庆,马刚带着怀孕的女友回了趟老家,这个喜讯让梁建红夫妇喜不自胜。

看到儿子带回来的漂亮姑娘,梁建红笑得合不拢嘴,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她拉着准儿媳妇的手,絮絮叨叨地嘱咐着注意身体,叮嘱她多吃点有营养的食物,少干重活。

丈夫则在一旁憨厚地笑着,眼里满是欣慰。

这个朴实的农民夫妇,此刻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马刚离开后,梁建红夫妇开始为儿子的婚事忙碌起来。

他们将家里粉刷一新,添置了新床新沙发,连窗帘都换成了喜庆的大红色。

梁建红每天都盘算着要准备多少套新衣服,酒席要摆多少桌,该请哪些亲朋好友。

她的脑海里已经勾勒出婚礼当天的热闹场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

然而,命运却在这时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那个寒冷的早晨,宋晓明约马刚在四季清镇公交车站见面。

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车站旁,宋晓明呼着白气,向保安队长马刚讨要未付的500元工资。

马刚自己也一肚子火气,公司老板欠还他几万块,一要就推脱再等等。

他如今拿不出钱给宋晓明,只能用同样的话让宋晓明也再等等。

可宋晓明一听这话就急了,两人很快就争执不下,争吵声在寒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刺耳。

宋晓明情绪激动,失去理智,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对马刚连刺数刀。

当他回过神来,马刚已倒在血泊中,鲜血染红了脚下的积雪,再也没能睁开眼睛。

消息传到北侯村时,梁建红正在缝制喜被。

突然,邻居慌慌张张地跑来报信,说马刚在北京住院了。

梁建红的手一抖,针刺破了手指,一滴鲜红的血珠沾在了喜被上,宛如不祥的预兆。

但她心里还存着一丝侥幸,强装镇定,让丈夫先赶往北京。

几小时后,传来的噩耗如同晴天霹雳,将梁建红的世界彻底击碎。

她瘫坐在地上,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个刚刚还充满希望的未来,在一瞬间化为泡影。

直到亲眼见到儿子冰冷的遗体,她才崩溃大哭,仿佛要将心中的痛苦全部宣泄出来。

更让梁建红心碎的是,马刚的女友因无法承受压力,选择了打掉腹中的孩子,并与马家断绝了联系。

这个原本即将喜事临门的家庭,顷刻间失去了三口人。

可恨亦可怜

50岁的梁建红一夜之间白了头,眼角的皱纹仿佛也深了许多。

那个曾经忙着准备婚礼的快乐妇人,如今只剩下一具失去灵魂的躯壳。

她每天都会去村边的坟头,看着孤零零的坟墓,心如刀绞。

因为村里的习俗,未婚的马刚不能入祖坟,这更加重了梁建红的悲伤。

"儿啊,你怎么这么狠心,丢下妈妈一个人?"梁建红抚摸着冰冷的墓碑,泪水模糊了视线。

起初,梁建红对凶手宋晓明恨之入骨。她咬牙切齿地要求判处死刑,一命抵一命。

家人和村民都支持她的决定,认为这是唯一能给马刚一个交代的方式。

然而,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梁建红的态度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

她得知宋晓明在行凶后曾拨打120试图救人,这让她对凶手的印象有了一丝动摇。

抱着疑惑,梁建红暗自调查了宋晓明的背景。

她惊讶地发现,这个年轻人有着令人心酸的童年。

宋晓明出生在河北一个偏远山村,他的父亲是个酒鬼,酗酒后经常对母子俩拳脚相加。

母亲忍无可忍,在宋晓明8岁那年带着他改嫁。

然而,母亲重新组建的家庭并没有给这个饱受折磨的孩子带来温暖。

继父对这个突然多出来的孩子百般刁难,言语羞辱、体罚虐待接踵而至。

15岁那年,宋晓明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这个冰冷的家,投奔了同样贫困的奶奶。

在奶奶家,虽然物质生活更加拮据,但至少有了一丝温暖。

可贫困的生活还是给宋晓明的性格蒙上了一层阴影,他变得敏感、多疑,对金钱有着近乎偏执的执着。

在他看来,只有握在手里的钱才能带来安全感。

成年后,宋晓明开始北上打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马刚。

马刚性格热情,数次向宋晓明伸出援手,就连安保的工作也是他帮宋晓明找的。

宋晓明对这位乡音相近的老乡充满了感激,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近。

但当马刚一再推脱不发工资时,宋晓明心中的不安全感被无限放大。

他开始怀疑马刚是否在欺骗他,甚至产生了被全世界抛弃的错觉。

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最终导致了那个令人心碎的早晨。

了解了宋晓明的身世后,梁建红的心里泛起阵阵涟漪,她觉得这孩子,也不过是个可怜人。

她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是自己的儿子经历了这样的童年,会不会也变得偏执、敏感?

而当她得知宋晓明年仅22岁时,她心中的天平彻底倾斜了。

她回想起自己的儿子在这个年纪时,也曾犯过不少错误。

如果没有父母的包容和引导,马刚会不会也走上歧路?

她想给宋晓明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希望能挽救另一个家庭。

在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梁建红的内心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她认为,悲剧的始作俑者应该指向拖欠工钱的老板,而不是一个可怜的孩子。

因此,梁建红最终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原谅凶手。

原谅凶手

2008年6月,梁建红跪在儿子的坟前,泪如雨下:儿啊,妈对不起你,妈想放过他了。

第二天,不顾家人的反对,梁建红独自踏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

她的决定在村里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她疯了,有人说她是为了出名。

但梁建红心如磐石,坚持自己的选择。

6月2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当梁建红第一次见到宋晓明本人时,她的心猛地揪紧了。

这个与儿子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此刻看起来是那么的瘦小、可怜。

法庭上,梁建红颤抖着声音说道:"法官,能不能轻判他?我儿子已经不在了,判他死刑也换不回来。他还年轻,也许能重新做人......"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宋晓明难以置信地抬起头,泪水夺眶而出。

他跪倒在地,哽咽着喊出了"妈妈"二字,并承诺如果有机会,会报答梁建红的恩情。

最终,法院考虑到梁建红的请求,仅判处了宋晓明12年有期徒刑,并22.4万元的赔偿金。

然而,这个看似圆满的结局,却为日后埋下了隐患。

判决后,梁建红的善举并未得到理解,家人对她避而远之,女儿甚至与她断绝了来往。

村民们的闲言碎语如跗骨之蛆,让她倍感孤独。但梁建红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从未后悔。

岁月匆匆,转眼间12年过去。2017年底,宋晓明因表现良好提前出狱。

然而,他并未履行当初的承诺,反而与母亲一同人间蒸发,连一分钱赔偿都未支付。

就在同年,命运再次对梁建红开了个玩笑。

她与丈夫遭遇车祸,老伴不幸离世,她自己也身受重伤。

失去了所有亲人的梁建红,只能独自生活在一间小屋里,靠着每月100元的养老金艰难度日。

她也曾尝试过北上替儿子讨薪,不过老板听闻马刚已死后,仅用2500元就赶走了梁建红。

直到2023年,法院得知梁建红的困境,为她申请了司法救助金。

女儿也在成家立业后,慢慢解开了心结,常来看望她。

但梁建红觉得女儿城里的房子像笼子,不愿长久住在那里。

因此,如今的梁建红仍然住在北侯村,她常常坐在屋前的老槐树下,望着远方发呆。

她时常会想,如果当初没有选择原谅,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但每当这个念头出现,她都会轻轻摇头。

"我不后悔。"梁建红喃喃自语,眼神坚定,"即使重来一次,我还是会这么做。"

这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用自己的善良诠释了宽恕的真谛。

她的故事,也许会成为激励更多人向善的力量。

然而,宋晓明的背信弃义,又给这个故事蒙上了一层阴影。

法院仍在继续寻找他的下落,希望能够让他履行赔偿义务。

这个结局,或许会成为社会思考原谅与惩罚意义的一个契机。

结语

梁建红的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它让我们不禁思考:在这个充满伤害的世界里,我们是选择报复,还是给予宽恕?而当我们选择宽恕时,又该如何保护自己不被辜负?

【参考文献】

北青热点-2023-09-09——《法庭上为杀子凶手求情感动众人 15年后“大义母亲”获救助不为养老发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