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挺有意思的,现在一提到“互联网大厂”,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不是北边的,就是南边的,再不济也是杭州的。好像上海,这个曾经的“东方明珠”,反而成了局外人。但仔细想想,又觉得不对劲,上海真的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吗?
你看,前些年,一说起芯片,大家就愁眉苦脸,觉得卡脖子卡得死死的。可现在呢?虽然还有差距,但好歹也能自己造一些了。这背后,上海可没少出力。就拿里提到的江上舟来说,当年他到处拉人、搞规划,硬是在张江划了一块地,专门搞芯片产业。这事儿,可不是一拍脑门就能决定的,得有长远的眼光和足够的魄力。当年,江上舟说“造刻蚀机比造原子弹还复杂”,这话听着有点夸张,但你仔细想想,还真有那么点意思。造原子弹,可能更多的是理论上的突破,但造刻蚀机,那可是实打实的工业制造,需要精密的仪器、顶尖的人才,还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这玩意儿,不是光靠喊口号就能搞出来的。有人可能会说,上海搞芯片,那是没办法的事,是被逼的。这话也没错,当年中美贸易摩擦,让大家一下子意识到芯片的重要性。但问题是,为什么是上海能站出来?
而不是别的城市?这背后,恐怕还是因为上海一直以来对工业的重视和对长远规划的坚持。就像里说的,半导体产业的特点就是投资大、周期长、迭代快。如果你今天投产,明天可能就落后了。所以,搞芯片,最需要的不是短期的爆发,而是长期的耐心。上海的优势,就在于它能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当然,上海也不是没有自己的问题。比如,前些年,大家都在说“上海失去了互联网”,觉得上海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的红利。这话听起来也挺扎心的,但仔细想想,上海真的错过了吗?其实,上海并没有错过什么,只是它的选择不一样而已。上海更看重的是那些需要长期积累、需要大量投入的产业,比如汽车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等。这些产业,可能不像互联网那样,一下子就能火遍全国,但它们却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石。就拿里提到的“时空智能”来说,这玩意儿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就是给机器提供时空感知、计算和协同能力。
说白了,就是让机器更聪明、更灵活。这玩意儿,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短期内很难看到回报。但是,它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千寻位置的创始人陈金培说,他们看到的是上海对战略性创新型基础设施的前瞻布局与耐心。这话,我觉得说到了点子上。上海的优势,就在于它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并且愿意为之付出长期的努力。现在,很多人都在说“新质生产力”,说要发展新兴产业。但问题是,新兴产业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土壤、需要养分。而上海,恰恰就是那个提供土壤和养分的城市。所以,别再说上海失去了什么,上海只是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这条道路,可能不那么耀眼,但却更加稳健、更加长远。就像最后说的,商业文化、工业精神、科技内核孕育了一座城市的气质,也赋予了上海超越时代的眼界和格局。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上海的互联网基因不够强”时,是否忽略了上海在其他领域的长期投入和积累?也许,这就是上海的特别之处,它看得更远一点。仅从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布局来看,上海的“远见”恐怕才是其真正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