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红十字会,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其存在的意义,这个具有慈善与医疗救治的组织救过无数人的生命,给无数人带去了希望与温暖。
但红十字会究竟是如何成立并发展起来的,却鲜有人知晓,而红十字会运动在进入中国后,更是历经坎坷与心酸才得以发展起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红十字会
01.红十字会之父亨利·杜南
1828年,亨利·杜南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他的父亲不仅是当地有名的商人,还负责孤儿院的收容工作,这让杜南自小就产生了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一直跟在父亲的身后,尽己所能地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支持与服务。
杜南25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他开始全面接手他父亲的产业,但原本蒸蒸日上的工作因为意大利统一战争陷入危机,位于意大利的部分公司因战局被迫停掉,而位于法国殖民地的公司想要继续经营,必须取得法国人对于其使用土地的资格认可,为此,杜南只能求见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向他提出申请。
然而当杜南赶到巴黎的时候,却被告知拿破仑三世已经带部队前往索尔费里诺打仗,无奈之下,杜南只能一路赶往前线。
亨利·杜南
此时恰逢法皮联军与奥地利进行激战,虽然最终法皮联军得胜,但是双方都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死伤人数不计其数,再加上当时战地医院的医疗环境恶劣,许多伤员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
因此杜南一路上见到的,不是道路两旁堆积如山,没有处理的士兵尸体,就是得不到医治,在各处哀嚎呻吟的伤兵们。眼前的惨状给了杜南极大的心理震撼,他当即决定停下脚步,留在战场上帮助那些没有得到救治的伤兵。
为此,杜南还在附近的村庄中,召集妇女和懂得医疗常识的人员,将他们组织成为一个服务队,细心照顾伤兵,杜南的努力让许多伤兵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将他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亨利·杜南
战争结束之后,杜南返回家乡,他不仅将这次的经历写成了《索尔费里诺回忆录》一书,并且在书中提出建立一个公立且中立的救援组织,帮助在战争之中受到伤害的士兵。
此书一经出版,就得到了法国大作家雨果、拿破仑亨利三世等人的支持与响应。
随后,社会各界自发地向杜南提供赞助,这让杜南将建立救援组织的想法变成了现实。1863年2月9日,杜南和瑞士的四位名流成功成立了一个五人委员会,又称“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专门为战争救助工作进行筹划与行动。
到了1876年,委员会又正式更名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亨利·杜南
杜南将毕生的经历投入到了救援行动中去,直到1910年去世,为了表彰杜南为国际红十字会的贡献,人们将瑞士国旗的图案与底色的颜色对调,形成了红十字旗。
许多国家也纷纷组建起红十字会,并且将红十字旗帜沿用下来。但是由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核心一直掌控在瑞士人的手中,慢慢出现了一定的垄断现象,使得红十字运动不再纯粹。
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亨利·戴维森提出了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相对的“红十字会联盟”(之后更名为现在的“红十字会与新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此联盟不仅也属于中立性的国际救援组织,而且将救援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战场之上。
两个组织虽然在之后的数年中一直处于明争暗斗的情况,但是它们共同促进了杜南留下的红十字事业,并且在全球的范围内发展壮大起来。
红十字会
02.中国人对于红十字会运动的认识与思想转变
虽然国际红十字会从1863年建立之后,便在许多国家中发展起来,但是中国人对于红十字会的认识与关注较少,再加之中国正处于列强欺侮的危亡时刻,中国人更多的将精力放在对于西方政治制度、军事技术等的学习之中。
虽然在十九世纪末,因为战火的洗礼,一些传教士与红十字会组织踏入中国的大地上进行救助伤员与难民的工作,但是中国人对于这种中立救援的行为多持有感激的态度,并没有加入红十字会运动的想法与意识。
真正让国人思想进行转变的是中日甲午战争,在此战争中,由于准备不足以及对于日本的轻视,让中国最终惨败,这不仅造成了大量清军的死伤,还将战火烧到了辽东本土,让百姓也陷入危难之中。
红十字会
而在战场之上,救助清军与百姓的并不是朝廷派下来的救助人员,而是大量的日本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以及英国的传教士,他们甚至还将客栈与酒馆改成简易的红十字医院,接收伤员。
有申报记者在战场之上见到如此情况后,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报道红十字会运动作出的贡献,以及其发挥的积极价值,这让清政府与国人对于红十字会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但是当时中国的情况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各种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这让国人虽然对红十字会有思想上的转变,但是成立之事却遥遥无期,直到1904年的日俄战争,才让红十字会成立之事有了些许眉目。
日俄战争
虽然此次战争的主角是日本和俄国,但是却发生在中国的领土之上,这让无数无辜的东北百姓被迫卷入战火之中,清政府迫于日俄两国的淫威,一直保持观望的态度,对于饱受战火残害的百姓置之不理。
清政府不作为的态度,激起了许多人士的抗议,他们相聚于上海英租界,成立了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该组织无论是内部结构还是运作方式,全部是效仿西方的红十字会。
但是它却不被国际红十字会所承认,在他们不远万里即将赶到东北之时,却被日俄两国阻挠,他们以清朝为中立国,且该组织不被国际红十字会承认为由,拒绝他们入境救助。
红十字会
日俄两国的阻挠给这次的救助活动泼了一盆凉水,但是国人依旧不放弃,几天之后,他们集结英、法、德等国人在上海英租界内成立了一个新的组织——“上海万国红十字会”。
他们借助其他国家的名义,既向国际红十字会组织施压,也向日俄两国的阻挠发起抗议。
在极大的压力之下,日俄有所妥协,同意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进入部分战区进行救助活动,这让大量的难民与伤兵看到了生的希望,大量报纸不停地对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进行宣传报道。
国内的名人志士也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不仅请求清政府对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还希望清政府能够成立官方的红十字会组织。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
03.武昌首义推动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
随着日俄战争的结束,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为慈善组织,慢慢转入民间。而清政府的官方红十字会于1907年,在尚书吕海寰等人的倡议下正式成立起来,但此时的大清朝贪污腐烂现象严重,原本中立性的救援组织官僚习气严重,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质疑。
到了1911年武昌首义时,大清国已危在旦夕,它所成立的官方红十字会更是处境尴尬,虽然清政府明面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下达命令,要官方红十字会立刻前往湖北战区救治伤兵与难民,但实际上却根本没有人前往。
正在此时,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再次活跃起来,一呼百应,组织了大量的人员前往战区进行积极的救治,此举与清朝的官方红十字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发展史中,留下了重要一笔。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
民国成立之后,清政府的红十字会自动消失,取之而代的则是民间红十字会组织,它属于以募捐为主的慈善事业,但是在中国的一些非战区,百姓对于红十字会的认识依旧存在局限性,甚至将其与基督教的十字混为一谈,对此民国各报业对于红十字会在各地的宣传工作从未停止。
虽然红十字会在中国早期的发展布满坎坷,甚至是伴随着危亡与屈辱,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实实在在体现出中国人保护自己同胞的决心以及各界人士的爱国之心,正是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之下,红十字会才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中成立并发展起来,并且根据中国自身的情况,进行了本土化的调整。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红十字会正式变成了战地救护的社会事业,并在抗战时期救护了上千万的军民,为守护民族独立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红十字会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的红十字会被国家正式接管,并且不断完善与壮大,每当中国处于危机之中,红十字会都会首当其中,让民众在各大公众事件中看到红十字会的身影,也让这个曾经的外来物,融入进中国国民的血液中,成为当今社会救助与慈善的代表,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