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身经历
何鸿吉,字豫甫,号逵仪,自号六白山人。甘谷金山镇椿树坪村人。光绪八年(1882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生。幼聪敏,就读家塾,作写俱优。母彭太夫人,治家督教甚严。少年应童试,成绩优异,名列前茅,阅卷官员,极为夸奖。科举废后,考入兰州甘肃省文高等学堂肄业,大得堂长刘尔忻的赏识,毕业后,以优等生保送到北京优级师范(即北京师范大学)深造。开始接触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自然学科。毕业返里,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人皆劝他竞选国会议员,他却不愿从事政治活动。慕南通张季直倡导的实业救国,创办工厂。

二、创办工厂
民国三年(1914年),何不汲汲于名利,绝意进取,却不自量力,与堂兄何新三,各借两千白银,在汉口、天津工厂参观,购置纺织机,创办织布厂。这是甘谷县第一台机器,但没经济头脑,甘谷并不产棉花,所需原料,皆由陕西购进,技术工人,亦由西安招聘。当时陇海铁路,仅通至河南陕州,又无汽车公路,全用畜力驮运。终因资金短缺,成本太大,销路不广(一尺白洋布,工本费高达五角银元),宣告倒闭。白拉了二千银子的巨债。又花巨资,利用滑车省力的原理,修建畜力磨坊。下面骡马绕一圈,上面石磨转十二圈。建成后,骡马推不动,又以失败告终。虽然在校学了动植矿等学科,但讨地质勘探並未深研,却在磐安一带,盲目开探煤炭,亦未成功。

三、教育救国
创办实业,既碰了壁,又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和晏阳初俱导的教育救国的道路。先任伏羌县第一高等小学(即东街小学)教师,后任校长。又在金山镇创办金山镇高等小学,与李士林、蒋瑞堂、何新三等组成董事会。对金山镇百货税捐附加一成,作为教育经费。自任首任校长,因陋就简,惨淡经营为地方培育了大量的基础人才。除东街小学外,乡镇小学,以金山小学的质量为最高,历年考入大学,成学成才的不下数十人。如为众熟知的有:
何光寿,北平美术专科学校毕业。
何自诚,前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
王贞益,西北工学院矿冶系毕业。
何自善,重庆中央政治大学经济系毕业。
何自勤,西北大学中文系肄业。
张象乾,西北农学院水利系毕业。
张绪昌,西北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
武兴周,西北师范学院体育系毕业。
刘耀藜,甘肃学院人事专修科毕业。
刘健藜,甘肃学院法律系毕业。
王爱礼,西北农学院农艺系毕业。
张正华,甘肃学院经济系毕业。
张兆炎,历任金山小学、兰州山子石小学校长。
蒋寿祺,兰州工业学校毕业。
先生于民国九年(1920年)到兰州,在兰州第一师范任教,深受学生欢迎。民国十四年(1925年),受宋子材聘请,出任伏羌县中学首任校长,时值学校初创筚路蓝缕,协助宋先生倡办中学。除教国文外,並教自然课(物理、化学、生物),言传身教,成绩卓著,为桑梓教育,出力不少,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胡宗南驻防甘谷,赠厚礼求见,意图拉拢。何以胡的部属甘谷特党部书记侯声,将报恩寺广志和尚私刑吊拷,追逼银两,侵犯宗教界人士的权益,拒不受理,也不回访。胡宗南利诱不成,即嗾使学生中蓝衣社分子(后改为复兴社,并入三青团),张贴标语、大字报,大闹学潮,何见状,愤而辞职。由李象德继任校长。何一生从事教育外,又倡导植树造林,号召金山小学历届毕业学生,每人在秀金山上栽一棵柏树,作为毕业纪念。年积月累,树木成林,显得其它山头,童山濯濯,光秃秃一片,只有秀金山,郁郁葱葱,绿树荫蔽,当地人民,出于对何先生的敬意,所以备加爱护,不忍砍伐。即就是十年浩劫年代,也没有遭到破坏。前些年甘肃省委李子奇书记,路过金山镇,看到秀金山上的这片树林,问知是何鸿吉先生提倡栽植大加表扬,号召广大群众,学习秀金山的榜样,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河山。
四、潜心念佛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权署甘谷第五区区长。不到半年,卸职回家,甘肃学院院长邓春膏聘为甘院教授,力辞不就,却钻牛角尖,一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诵念佛经,被选为陇南佛教学会常务委员,人皆呼为“何佛爷”。于诵佛之暇,为人书写字画楹联,人得其墨迹视为祥物。他轻易不作家传、寿序、谀墓之类的文章,间或为嫡亲好友作些应酬文字亦不留稿,因此著作多失传。一生教学所得,全部购置图书。家藏各种善本大藏经,共计十二箱,土改中没收。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九月十三日,病殁于家。年止六十七。死后,兰州文化教育界,还开了追悼会,一时甘肃的知名人士如水梓、张维、张云石、赵元贞、杨慎之、裴孟威、宋恪、李恭、冯国瑞等皆有挽辞,并亲自参加吊唁。




何鸿吉精书法,真草均擅长,字愈大,愈能入妙。其书作浑厚刚劲,苍郁跌宕,气势磅礴。乡人多以何书为吉祥物,故昔时寺庙庭堂,墨迹颇多。

原文《甘谷文史》第三期作者何自诚;《陇原天地》肖军编辑整理。
《陇原天地》肖军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