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城位于卢沟桥东,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曾名“拱北城”、“拱极城”,是明清两代守卫京师的重要门户。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设东、西两个城门,总面积约21万平方米。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在宛平城的西侧。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金大定二十九年),于1192年(明昌三年)3月竣工,初名“广利桥”,后因所跨的河流名“卢沟”而得名“卢沟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也是北京地区保留至今的最主要的金代建筑,距今已有830多年的历史,堪称为一座承载历史的“博物馆”。

卢沟桥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的引道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10个桥墩和11个桥孔,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桥梁均系白石建造,桥面石雕栏杆,镌有望柱281根,顶端精雕子母石狮501只。桥翅各有石兽一对,西为石象,东为石狮。石桥有华表两对,矗立在桥的两端。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卢沟桥一带举行演习,以丢失士兵为借口,炮轰宛平城,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在卢沟桥畔打响了第一枪,拉开了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出《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国同胞和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驱逐日寇出中国!”。日军对宛平城发动数次攻击,中国军民依托宛平城,对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抵抗,至今城墙上依然清晰可见当年日军炮火留下的累累弹痕。宛平城成为伟大抗战历史的见证地。

中国人民经过14年(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9日)艰苦卓绝、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卢沟桥、宛平城见证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最终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迎来了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转折。

宛平城、卢沟桥于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8月24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陇原天地》肖军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