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萍
11月20日上午,我们战友军嫂一行8人参观了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唐山地震博物馆。令人痛心的一幕幕出现在眼前,同时看到了唐山人民在苦难中毅然站起来的顽强意志。

遗址公园比较空旷,里边是大地震后保存的有关遗址和人工建设的纪念性标志。

7.8级大地震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人工建造的石头钟表定格在这个时分。地震波及天津、北京等地。
老战友李文平是唐山迁安县人,离震中丰南不远,他说:“当时我在我们公社一个采石场上班,十几个人住一大间房屋中,睡在通铺上,半夜三更巨大的摇晃伴随着轰隆轰隆的怪叫声把我们惊醒,7月底天气正热,那时候人们普遍较穷,都没穿裤头,我们光着屁股就跑了出来。那间木制结构的房屋可能由于卯窍咬合的紧,虽然震得呲牙咧嘴,但居然没倒塌,我们捡了一条命。后来有人进去拿衣物,局部坍塌有被砸伤的。”

郭双忠老战友回忆说:“地震的时候我在宣化579团当兵,给首长开车。震感比较大,我们小车班的战士都被震醒了。咱们团唐山籍的战士较多,有70年、73年、75年度入伍的,家里有人遇难的可不少,其中有一名排长家里有4人去世。团里为了防震,在大操场搭着帐篷睡觉,一直到大冷了才搬回宿舍。部队做好了赴唐山抗震救灾的准备,但最终也没接到命令。当时中S关系紧张,可能与我们65军所处的张家口的战略位置有关。”

阜平招提寺中学大门,也是原寺院的山门。
我说:“76年我正在阜平招提寺中学上高中。半夜睡觉被震醒了,隔壁住着一位物理老师,房屋不怎么隔音,老师喊地震了地震了,我们应了一声,谁也没起床,猜测议论了一会儿,继续睡觉。后来才知道是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县里用大车往唐山运送救灾物资,我们还帮着装车。”
唐顺义老战友是山西应县人,离的稍远些,他说:“我们那里也有震撼,那时候没有电视,通讯也落后,光知道是唐山地震了,其它情况知道的甚少。那年底我当兵了,听唐山的战友说地震的情景太惨了。”

2008年建的唐山大地震纪念墙记,作者用饱蘸悲怆之笔简要追记了那场大震的情况。落款是唐山市委市政府,所以不知捉刀者为何人。

还有长500米、高7.28米的纪念墙,共有12堵墙,实际是座集体墓碑,上面分别记录着242769名遇难者的姓名。看到它们不禁使人感叹,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太无能为力了,一瞬间就夺走了那么多生命!







用雕塑的形式再现地震的惨状、解放军官兵救灾及唐山人民自救的情况。



看文字说明得知,这是原唐山机车车辆厂的厂房和铸钢车间的地震遗址。车间建于1959年,建筑面积9072平方米,厂房全部震塌,顶架落地,仅存少量房架,铸钢车间十分坚固还屹立在那里。它们都是唐山大地震遗址的物标。

古老的地动仪只能测出哪个方向已经发生了地震,不能解决防震的问题。不过,在古代已经很不简单了,对组织救灾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地震博物馆暨抗震纪念馆建在地下室,我们步入参观。



讲解员向我们及众多参观者讲解了当时地震发生的经过、抗震救灾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情况。

解放军北京军区、沈阳军区、部分海军部队共十万大军星夜兼程奔赴灾区,冒着余震的危险,攀危楼,钻险洞,舍生忘死,抢险救人,经过日夜苦战,共抢救出被埋压群众 16400 多人,在抗震救灾中立下不朽功勋。

战士王彦修探亲途径唐山火车站遭遇地震,冒余震冲进倒塌的候车室,连续救出四人,自身多处负伤,仍钻进废墟深处抢救遇难者,被震落的水泥板砸中牺牲。后来被授予雷锋式的战士称号。他是十多万抗震救灾军人的典型代表。

解放军医疗队不仅救治伤员,且为灾区孕妇接生。

抗震救灾工作结束后,解放军撤离唐山,人民群众热泪盈眶,夹道欢送。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天下最好的部队,再没有第二支部队像这样亲民爱民,关键的时候总是奋不顾身,救民水火;再没有第二支部队像这样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走出博物馆,战友们议论说,当年参加过唐山抗震救灾的军人,战士接近七十岁了,干部七八十岁了,他们都是人民的功臣,他们一定还记得当年的情景……
摄影:李文平 郭双忠 唐顺义 张风英 陈秀玲 蔡淑萍 刘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