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萍
1993年3月,我调193师宣传科不久,65集团军宣传处就推荐我到《人民日报》社学习了一个月。时间是4月15日至5月15日。

毫无疑问,《人民日报》在全国的影响是最大的。当时,《人民日报》每周有大半个版面安排部队的新闻,所以,各部队还是比较重视的,争取使本部队能够得到更多的宣传。但《人民日报》又与《解放军报》宣传的特点不同,使用稿件的题材和角度也不同。为了使部队广大新闻工作者写出符合《人民日报》需要的稿件,部队高层与报社沟通特意举办了这次培训。这在《人民日报》和部队新闻工作的历史上恐怕是首次,也是仅有的一次。
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全军部分新闻骨干,海陆空等兵种每个军级单位参加一名,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军区(卫戍区),凑到一起那就多了,有一百大几十个,一个课堂坐的满满当当。

我们北京军区参加10名,住在一个大房间,每人一个单人床。人多热闹,聊聊天,讲讲笑话,也很开心,就是晚上休息不好。解决肚子的问题在报社食堂买饭吃。
负责培训工作的是报社一位退了休的老新闻工作者,其姓名早记不得了。这位新闻前辈瘦高个,挺负责任,管理适当,允许穿便装,课程安排合理,每天请《人民日报》社的一位老师给讲课,我们都认真听讲,虚心学习。
学习期间,每周每人交一篇作业,就是写一则新闻稿件,由负责培训工作的那位老新闻批阅,质量好的推荐给编辑编发。

当时,我们193师578团正在北京八大处附近担负工程施工任务,我专程前往采访,写了一则消息,被《人民日报》刊登了出来。由于学习的人多,能够及时刊登一则新闻也是很不容易的。
我除了搞新闻,还特别喜欢写杂文。所以,在学习期间,还专门拜访了《人民日报》社已经退了休的杂文家刘甲老先生。当时以及后来老先生对我的杂文写作给予了一定的指点帮助。
在学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报社安排我们到怀柔参观了慕田峪长城。那时候车能直接开到长城山脚下,今年前些日子我们战友军嫂一行8人从红螺寺转场慕田峪长城,结果景区大门建在了距慕田峪长城很远的地方,要去还得付费坐景区的小交通。没想到北京的景点也干这种变相掏游客钱包的事。

闲话少说。通过这次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闻写作能力,知道了《人民日报》需要什么样的稿件,适应了该大报军事宣传的需要,也认识了一位版面负责人和一位编辑,按现在的说法是攒下点人脉。这些为后来在《人民日报》搞好部队新闻宣传打下了一定基础。
那时候,我们65集团军有四个师两个旅,还有好几个军直团和大队,搞新闻的人很多,为什么挑选我去参加这次培训?当时我们193师刘主任说:“嗨!又盯上了。”果然,培训班结束半个月之后,我就被调集团军宣传处……